教育局局长谈访京行程、《逃犯条例》、大湾区教育发展、小一入学及教科书(附图)
********************************
以下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今日(五月二十八日)总结北京访问行程时与传媒的谈话内容:
教育局局长:很高兴在这里见到大家。我昨晚抵达北京,今早我们到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当中介绍了该中心最新的发展──如何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帮助教学;在搜集教学数据上,包括个别学生,以至于整所学校的数据,如何令同学在将来有更好的学习。同时,他们研究如何令学习更个人化,利用网上的新科技,使每位学生可就着自己在学科上的强弱项「拔尖保底」,这都是很值得我们带回香港、思考如何运用在香港的制度,所以今早的交流对我来说十分有用。
下午,我和教育部举行了会议,是恒常会商机制下的会议,就着过去一年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教育交流作了讨论及汇报,包括教师和学生方面的交流。我们也讨论了未来一年的工作,包括如何再深化交流活动、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大湾区和发展香港作为大湾区的国际创科中心,为青年人带来机遇,我们如何在教育方面做好配合,亦谈及未来在大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包括高校之间的合作,以至学校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工作,这些都是我们今日在会议上主要讨论的项目。大家有甚么问题?
记者:现时陆续有不少中小学都有发起联署,不论是校友,还是师生,都有联署反对《逃犯条例》,你会否把这些声音向特首反映?政府会否多到学校向师生解释《逃犯条例》?
教育局局长:我相信大家都会明白,政府推出(《逃犯条例》(《条例》))的修订案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处理台湾杀人事件的个案;第二是要堵塞现在在法律上的漏洞,以履行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希望与其他地方联手打击严重罪案或严重逃犯。当然过去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司局长都有就着《条例》作多方面的解说,我亦在这里呼吁社界各界人士,希望能多理解我们的解说,了解整件事背后的理念和对大家的影响。至于你提到在学校的情况,其实部分学校都有跟我们反映,(联署声明)只是个别校友组织起来的签名活动,并不代表个别学校的立场。
记者:但看到那些声明不只是校友签署,有现时在校的中学生和老师都对《条例》有担忧,而政府的解说一向只集中在商界,现在教育界有这么多担忧,有否需要跟学校和中学生解释?
教育局局长:或者先让我说完我想说的。因为刚才我都提到,有部分学校跟我们反映,这是个别校友组织起来的签名运动,并不代表学校的立场,我们也知道这并不是在校内热烈讨论的题目。如果大家有留意,在校内发起的签署并不是对学校的工作有甚么直接影响,主要都是担心个人安全问题,这些我们的司局长在过去都有作详细的解说。如果学校认为有需要要求教育局或相关政府部门到学校作解说,我们是乐意亲自到学校解说。
记者:你刚才说有学校向你们说该些联署没有代表性,都是个别校友,可否告知数量是如何没有代表性?
教育局局长:正如行政长官说过,我们在这段时间一直听社会上不同人对此事的看法,所以对社会上有人表达意见,我们是耐心听,亦仔细听。我刚才所说的只是当社会上很多人说很多学校有担心或签名反对,我只想向大家说,有学校向我们反映这并不代表学校的意见。
记者:但其实有逾八十所学校,这是否算是少?以及以往较少有中学师生表态,你刚才说《逃犯条例》在学校的讨论不热烈,这是局方的说法抑或引述校长的说法?
教育局局长:这是引述一部分校长向我们说的,但我始终都是那一句,我觉得在学校里应专心做好教育工作,社会的议题如果学生有疑惑,我希望老师能做持平的解说,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或个人政治想法放在内。但正如我经常说,学校是解惑的地方,如果学生对这些议题有疑问,他是应该提出,学校亦应尽量帮助解决。如果学校认为对事件未完全了解,需要教育局或相关部门做解说,我们乐意如此做。
记者:局长,你的母校九龙华仁书院(学生)都有参与联署,你以大师兄身分有没有甚么说话想向师弟说?
教育局局长:我想无论作为大师兄抑或教育局局长、政府官员,我的说法都是要听多方面的解释,政府的解释或其他人的表述也好,经过自己思考后,看整件事双方的理据是甚么,哪一方是有道理,我相信我们的同学、在香港受教育的同学,是懂得分辨何为对错。
记者:请问内地学生今年赴港学习呈现怎样的态势?
教育局局长:这几年我觉得内地到香港读书的学生大约是比较平稳的,不是太多也不是太少,现在看来从内地到香港读大学的差不多每年也维持这个数目,所以我看这个趋势也是比较平稳。
记者:你对大湾区的规划对于教育来说有怎样的展望?
教育局局长:你是说大湾区对教育的影响?我觉得对香港来说,我们的大学在世界上排名是比较高的,在整个大湾区看来,我们鼓励我们的大学可以利用大湾区发展的趋势,利用大湾区种种政策上的方便,看看可否在大湾区发展高等教育,跟内地的大学合作,跟内地的商业企业合作,将来大湾区发展成为我们国际创新中心的目标,可以进一步落实。
记者:有七个区的小学达成「君子协定」,今年少收些「叩门生」,有家长认为此安排令他们少了选择,教育局如何看待此「君子协定」?他们也是担心学校会被杀校,才会这样做。另外,今年再有通识教科书剔走「六四」……
教育局局长:你是指通识教科书还是中国历史教科书?
记者:中国历史教科书和通识教科书好像也有剔走「六四」单元,是否教育局给予他们的指引?
教育局局长:有关小学方面,我们在过去数年一直有提到,二○一九年九月小一入学人数将会较二○一八年少,人数减少的数目也相对多,因为停止取录双非学童。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只是小一收生的人数少了,整体小学的人数大约维持稳定,要在三、四年后整体小学人数才会较大幅度减少。面对小一入学人数减少,过往数月我们也谈到很多措施,包括学校在正常情况下调动教师后,如仍出现超额教师,会有措施保留教师在学校。每年九月我们会点算每班学生人数,有需要时我们会考虑以23名学生作为开班名额。这些措施均会减低小一入学人口减少带来的影响。
有关个别区内学校之间「叩门位」的安排,「叩门位」一直以来均由学校自主解决,在教育局规定下,「叩门位」有数额限制,我们亦要求学校要透过公开及公平的制度去选取「叩门生」。学校之间决定尽量取录较少「叩门生」,减少同区竞争,过往数年在中学也有发生,并非新事物,我知道学校会在家长的需要及学校整体生态发展之间作出平衡。
有关教科书方面,通识科并没有教科书,市面上自称的通识科教科书并没有经过教育局批准,在此不适宜讨论其内容。但是,当教师选取教材时,我们信任教师会选择合适的教材,在课堂内使用。中国历史科有教科书,教科书由出版社根据出版自由自行编订,当然教育局也有审批程序,主要是确定教科书的内容资料正确,没有错误引述,也须配合局方的课程,所以我们有审书制度。过去数月并无中国历史教科书经局方审批时须更改其内容。和所有教科书一样,如市民觉得某一本教科书的内容很有问题,有偏颇情况,欢迎向教育局提出,我们会审视。
(请同时参阅谈话全文英文部分。)
完
2019年5月28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9时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