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2019年施政报告》全文(附图/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十月十六日)发表《行政长官2019年施政报告》的全文:
各位市民,由于客观情况不容许我今日在立法会宣读整份《施政报告》,为了让公众全面了解《施政报告》内的各项措施,我现在透过视像向各位市民公布我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当稍后情况许可,我会再去到立法会,交代《施政报告》内容。
(一)前言
1. 我今天发表任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这份属于本届政府任期中段的《施政报告》,原意是回顾过去的施政进度,展望未来的工作重点,因此我早前决定了今年会宣读整份内容较聚焦的《施政报告》,并制作一份名为《施政报告附篇》的新文件,全面和详细交代本届政府的工作进度及承诺。过去四个多月,香港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我仍坚持按原定日期和计划发表这份《施政报告》,并为此进行了50多场谘询会,竭力回应社会的诉求。
2. 香港一直以来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而文明、守法、自由、多元、包容和互相尊重是这个亚洲国际都会引以为傲的特征。但短短几个月,因最初反对政府修订《逃犯条例》而引起的社会冲突,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同地区在过去四个月发生了超过400场示威、游行和集会,往往都演变成暴力抗争,导致超过1 100人受伤,及超过2 200人被捕。少数暴徒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动攻击和破坏,并以「起底」、「私了」对待持不同意见的人士,令香港陷入了混乱和恐慌;市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打击,从事各行各业的「打工仔」和大、中、小型企业对香港的前景都非常担忧。市民都在问,香港可否回复正常运作?香港是否仍是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
3. 社会各界都共同谴责暴徒的极端行为,支持政府严厉执法,遏止暴力。对持不同政见的人士,社会各界都呼吁大家要先放下分歧,尽快停止暴力,让社会回复平静。特区政府除了竭力制止违法行为、支持警队执法、确保各个部门和公营机构尽力应对以减少对市民的影响外,亦会尽一切努力尝试以其他行动与社会一起走出困局。一个多月前,我宣布了四项行动,包括开展一个多元化的对话平台,目的是为香港寻找出路。今日发表的新一份 《 施政报告》会提出一些措施去处理社会最关注的问题;稍后我会邀请一些社会领袖、专家、学者,再深入、独立地检视香港的社会矛盾和须正视的深层次问题。
4. 无论在处理这次重大危机,或继续履行管治责任,我会坚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守「一国两制」,维护受《基本法》保障的人权和自由,但对任何鼓吹「港独」,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的行为绝不容忍。香港回归祖国22年,「一国两制」是维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国家领导人多次表明「一国两制」符合国家根本利益,是国家长期策略。成功落实「一国两制」是国家、香港以及两地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香港正经历风高浪急的困难时期,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准确地紧守「一国两制」原则,一定能走出困局。
5. 第二,法治是香港极为重要的核心价值,是香港赖以成功的基石,我们必须竭力维护,不容有失。法治的多个要素,包括人人必须守法、公正严谨执法、不受任何干涉的刑事检控和独立的司法裁决,都必须受到尊重,不可偏废。
6. 第三,香港的制度优势是经年累月由不同机构和组织汇聚而成的,它们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公务员队伍、执法和监管机关、公共服务机构、传媒组织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它们,不容损毁。我亦藉此机会感谢在近月冲突中仍坚守岗位的每一位,包括各机构员工,特别是警务人员、港铁公司和机场管理局员工、维修及清洁工友,和大量默默守护着香港的市民,在今次事件中的付出和努力,令这个城市能够继续运作。
7. 作为开放自由的城巿,香港一直秉持包容、共融和互相尊重的原则,以和平理性方法处理争端,正因我们恪守上述价值,香港赢得国际间的认许和尊重。我们尊重不同意见,理解争取公义和权益的热忱,但我相信社会会同意,持续的暴力和扩散的仇恨会蚕食香港的核心价值,破坏社会安宁和损毁多年来建立的优良制度。我呼吁每一位香港市民,珍惜我们共同拥有的城市和捍卫我们重视的核心价值,一同让香港回复平静。
8. 尽管今年《施政报告》筹备时间不足,但我们仍提出了超过220项新措施。部分措施只有政策方向或可行方案,我们乐意用心聆听大家的意见,丰富或调整政策的内容及细节。
9. 此外,鉴于今年的社会情况,我们无论在纾缓经济不景的支援措施,或进一步改善民生的项目,都采取「成熟一项推一项」的做法。财政司司长分别在8月和 9月宣布「撑企业、保就业」以及减轻市民生活负担的一系列措施,而相关局长亦已率先公布涵盖加强幼儿照顾、支持体育发展、扩大资助业主维修旧楼、加强应对流感、资助私人住宅大厦安装电动车充电设施等新措施。因此,我只会重点讨论房屋、土地供应、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这四方面的工作。
(二)房屋
10. 房屋是香港社会目前面对最严峻的民生问题,也是部分民怨的根源,我对此从不掉以轻心。
‧ 我上任后便马上为房屋政策定位,清楚表示房屋并不是简单的商品,适切的居所是市民对政府应有的期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 我明白部分居住在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家庭的置业愿望,为公屋人士特设的资助出售房屋,即「绿表置居计划」(「绿置居」)已经恒常化,去年已出售约2 500个单位。
‧ 我知道在「楼价高、上楼难」的现实情况下,中等收入家庭对资助出售房屋的需求,因此已把「白表居屋第二市场计划」(「白居二」)恒常化,并逐步增加配额。
‧ 我听到月入数万元的年轻专业人士对市价动辄过万元一呎的私楼望门兴叹而感到沮丧,因此,我提出「港人首置上车盘」(「首置」),并把市区重建局(市建局)的马头围道私楼项目改为「首置」先导项目出售。
‧ 我们提出立法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额外差饷」,鼓励发展商加快推出落成的单位,减低囤积的可能性。
11. 为确保各类资助出售房屋是各目标家庭「供得起、买得起」的,我在去年年中改革定价机制,令「居者有其屋」(居屋)售价与私人房屋市场脱钩,改以申请人的负担能力为基础;及确保可负担的单位数量由最少50%增加至最少75%。以 2018 年和 2019 年出售的居屋为例,售价分别为市价的约52%和59%。这两批合共约9 300个单位的新定价居屋,相比于沿用以前的定价机制,以当时的估算,估计可为业主节省总共约 68 亿元。
12. 经过调整的房屋政策,虽然力度不小,但广大市民未必都能感到安心。我在这里订立一个清晰目标:我们要让每一个香港人和他的家人,不再需要为住屋问题费煞思量,都将可以在香港这个我们共同拥有的城市里面,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13. 公屋是基层及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安全网,是有实效的扶贫措施,也是促进家庭向上流动的基础之一。但现时公屋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4年,令轮候人士要长时间承担沉重的租金,或住在环境恶劣的居所。无论透过加快兴建公屋、善用现有房屋资源,或推出更多过渡性房屋,我们都要作出更有力的回应。
14. 房屋除了是供求问题,往往亦被视为一个公义和分配的问题。有人会问:政府可否把更多土地拨作公营房屋、可否把有限的房屋资源放在最有需要的家庭、可否为置业人士提供更合适的财务安排,让他们无需依赖由一手楼地产商提供的额外按揭,有更多买楼的选择。
15. 去年年底经检视后,我们已将《长远房屋策略》下未来十年(即2019–20至2028–29年度)的公私营房屋新供应比例由60:40调整至70:30,但这是中、长期目标,何时达标仍取决于增加土地供应的速度。
16. 我现在提出以下短、中期的支援措施:
(1) 大幅增加过渡性房屋项目,在未来三年合共提供10 000个单位,以纾缓居住环境恶劣和长时间轮候公屋家庭的压力。这些单位除建于短期空置的政府土地和公共设施外,也会在私人发展商借出的土地上进行。市建局、香港房屋协会和香港建造商会等机构将为营办的民间团体提供专业意见和项目管理支援,而政府预留的建设费用亦由早前公布的20亿元,相应增加至50亿元,全面体现民、商、官合作。我们也会继续推展特设为满足青年人短暂住房需要的青年宿舍,其中属两个项目的1 760个单位将于未来两年落成,另外有五个可提供约1 600个单位的项目亦在进行中;
(2) 透过现金津贴,为非公屋、非综援的低收入住户,包括轮候公屋人士,提供支援。由于有关的研究工作需时,我将邀请关爱基金把原本在纾困措施中为上述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一次过生活津贴」,于下个年度先后发放两次,让我们可以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推出恒常现金津贴计划的研究。另外,我们建议增加领取综援家庭的租金津贴最高金额;
(3) 我邀请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研究重建房委会旗下的工厂大厦为公营房屋,特别是增加出租公屋的供应;
(4) 现时在39个「租者置其屋计划」(「租置计划」)屋邨中,约有42 000个未售出单位,现时平均定价约为评估市值的二折。为进一步满足公屋租户的置业诉求,我建议房委会积极部署,加快出售这些单位;
(5) 继于2019年出售合共约8 600个居屋和「绿置居」单位,预售更多正在兴建的居屋和「绿置居」单位,预计2020年可高达约12 000个,以尽快满足市民的置业期望;
(6) 继今年推出3 000个「白居二」配额,我建议房委会在2020年进一步增加配额,以满足更多白表人士的置业需求;
(7) 透过于2020年第一季出售安达臣道一幅私人住宅用地,落实第二个「首置」先导项目,用卖地条款规定发展商除兴建私人住宅单位外,须兴建约1 000个「首置」单位,并以低于市价卖给合资格人士;
(8) 我会赋予市建局新任务,要求该局在其重建项目中,参考今年年初成功推出的市建局马头围道首个「首置」项目的经验,积极提供更多「首置」或其他类别的资助出售房屋单位。政府会适当地提供资源配合,让市建局可以持续履行市区更新的任务;
(9) 我在去年《施政报告》中邀请市建局协助重建公务员建屋合作社地段。市建局已在九龙城物色到两组适合作重建的公务员建屋合作社楼宇作试点计划,涉及三十多幢楼宇,并计划明年年初公布启动这些楼宇的重建,以期充分利用有关地段的发展潜力。部分收回的土地会预留作兴建公营房屋,估计重建后公营及私人单位总数约为现时单位的五倍;及
(10) 为协助首次置业人士,我们会放宽由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提供的按揭保险计划的楼价上限,首次置业人士(即申请时并未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业)可申请最高九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将由现时400万元提升至800万元,而可申请最高八成按揭贷款的楼价上限则会由6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后者可以包括自用楼换楼按揭。
17. 我在《施政报告》谘询会和近月社会讨论中,留意到有意见希望我们重新推出「租置计划」和重建高楼龄公共租住屋邨。我对这两项可满足公屋住户置业诉求和改善租户居住环境及透过重建增加供应的建议,原则上并无异议,但实行上述建议会在短期内减少可供编配的公屋单位数目,无可避免会延长公屋申请家庭的轮候时间。鉴于目前公屋单位严重不足,从有效运用房屋资源的角度来说,我们暂时难以推行,但在整体公营房屋供应更有把握后,我会请房委会认真研究。
(三)土地供应
18. 要满足市民对住房的殷切需求,就要持之以恒地增加可建屋的土地。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进行了一场土地大辩论后,于去年年底提交全面报告,而政府亦已宣布全盘接受小组的建议,将以多管齐下的策略致力增加土地供应。过去数月社会的纷争拖慢了有关落实的工作,但也让我深切明白管治团队必须以更大刀阔斧、排除万难的决心和魄力,重建市民对政府处理这老、大、难问题的信心。
19. 我提出的土地供应施政方针是由政府主导用地和基建的规划,并为确立的公共用途收回所需的私人土地,让市民看到不论是短、中、长期开拓的土地,政府会全力以赴,让土地为民所用。具体来说,我们会加快规划,然后运用《收回土地条例》和其他适用条例,收回以下三类私人土地作百分百公营房屋(包括公屋、「绿置居」、居屋)及「首置」和相关设施发展:
(1) 可能具发展潜力,但未纳入新发展区或其他发展项目,大部分属私人拥有的新界棕地,估计约 450 公顷,这些土地较接近现有新市镇和主要公路及面积较大,包括位于屏山及蓝地一带棕地。规划署会优先检视当中的 160 公顷较接近现有基建设施的棕地可否作公营房屋发展,以便于今年年底开展进一步的技术评估。改划政府用地作房屋用途是近年房屋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我今次提出的是更聚焦地改划私人土地作公营房屋发展,继而行使公权收回私人土地作公共用途,是突破思维;
(2) 收回位于各区法定分区计划大纲图上已规划作高密度房屋发展,但因为各种原因(例如业权分散或基建限制)仍未有发展计划,而评估后认为适合作公营房屋发展的私人土地;及
(3) 收回位于市区并适合作高密度房屋发展的茶果岭村、牛池湾村和竹园联合村寮屋区的私人土地,以加快发展这些合共七公顷的市区用地,重建为以公营房屋为主的新社区,并透过按政策的补偿安置,改善寮屋居民的居住环境。
20. 我想指出除了上述的新增收地项目外,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的收地工作会接踵而来。计及刚动工的古洞北╱粉岭北新发展区、陆续上马的洪水桥╱厦村和元朗南大型发展项目,加上多个公营房屋计划及其他公共工程,我们目前已知会收回的私人土地约700公顷,预计其中400多公顷会在未来五年收回,远多于过去五年收回的20公顷。
21. 除了依循目前「先规划、后收地」的机制,我们亦会尽力做好地区配套和作出妥善的安置补偿安排。其中,公共运输基建对推动房屋发展至为重要。我们会加快落实《铁路发展策略2014》提出的项目,在未来一年邀请港铁公司就东涌线延线、屯门南延线及北环线展开详细规划和设计,务求让这三个铁路项目早日动工。我们期望收地作公营房屋发展的路向能获得社会各界支持。除加快规划外,我们亦会进一步压缩技术研究时间,以及精简改划、收地和工程设计等程序,以便新增单位能早日落成。
22. 另一方面,按照去年《施政报告》提出的政策方向,发展局稍后会公布「土地共享先导计划」的细节,听取持份者意见,以期在明年年初正式接受申请。相对于政府主导规划和主动收地的发展模式,先导计划善用市场的规划和建造力量,可望尽早释放部分政府尚未规划和研究但已整合业权的私人土地,加快短中期房屋供应。政府会促成基建提升以容许较高发展密度,并指明当中最少七成的新增总楼面面积须拨作政府属意的公营房屋或「首置」类别。土地拥有人为此要交出部分土地予政府发展该等房屋,而余下土地可保留作私营房屋发展。土地拥有人会负责兴建整个房屋发展项目所需的基建和其他社区设施,相关建造费用会从地价中扣减。
23. 吸纳了外间意见,我们建议采取一套公正、严谨和具透明度的审批机制,包括由跨专业公务员团队全面审视申请,然后由一个新成立、具公信力的社会人士组成的顾问小组提供意见,最后由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审批。所有城规和其他法定和行政程序会继续适用,包括土地拥有人要为私营房屋发展和商业配套缴付十足地价。先导计划为期三年,可批核私人土地以150公顷为上限。
24. 我留意到近日有个别地产发展商宣布无偿提供土地或借出土地作房屋和其他公益用途,主动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政府对此表示欢迎,但这不会影响政府全力推进各项土地供应措施。我在此呼吁所有地产发展商支持政府用《收回土地条例》和透过「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发展他们持有的土地作公营房屋或「首置」用途,为解决港人的住屋问题主动作出一点回馈。
25. 上述透过改变现有用途作房屋发展的土地并非取之不尽,我们因此接纳了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提倡的多管齐下策略,包括在中部水域填海发展交椅洲人工岛和其他维港以外近岸填海的选项。在「明日大屿愿景」下的中部水域填海,可创造大片新增土地作整全规划,是一个中长期增辟土地的重要措施,而连接人工岛的策略性运输基建网络亦可纾缓现时西铁和屯门公路的挤逼。交椅洲人工岛不单会为香港提供1 000公顷的土地,也让我们有空间为下一代建设一个崭新的社区。
26. 我十分理解现时部分社会人士对发展人工岛存在疑虑,包括为什么要大规模填海、为谁造地建屋及如何保护环境和确保成本效益。因此,我们会继续努力向公众解释项目的目标和技术研究,并搭建平台让不同专业人士和青年人可参与构建人工岛的城市设计、土地用途和智能、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等,以及探讨如何把人工岛上的建屋计划与香港市民的住房诉求连系起来,确保「明日大屿愿景」带来的住屋建设是属于市民,属于香港的。上述的探讨工作与展开填海的详细研究并无冲突,我恳请立法会稍后批准有关的拨款申请。
27. 此外,我们会重新规划屯门西的沿海发展,包括争取拨款为龙鼓滩涉及220公顷的近岸填海和屯门西沿海涉及约220公顷的地区发展潜力进行合并研究,当中会考虑能否将包括内河码头的沿海地区作住宅发展。
28. 在觅地建屋的施政方针下,政府作为「政府、机构或社区」土地的管有人,应设法善用这些用地。我们会检视目前超过300幅占地300多公顷预留作单一公共设施的「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并对未有发展计划的用地提出具体建议,包括以「一地多用」模式发展多用途公共设施大楼、以混合模式发展住宅和公共设施,或保留作特定的政府设施。同时,为协助非政府机构善用它们持有但未地尽其用的土地,我们会提供支援及引入混合住用、教育及社福等用途,促成机构重建用地上的低矮建筑物,既可提供现代化设施,也可增加各类住房供应,包括长者房屋、青年宿舍或过渡性房屋等。
29. 上述各项计划开拓的现有土地以至上述提及1 200多公顷藉填海所创造的新增土地,加上已规划的总共约950公顷的新发展区和80多幅正在进行或有待改划作房屋用途的土地,都是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但实际上,每项土地发展工作都充满挑战。我们会透过定期更新《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和按年检视《长远房屋策略》下的供应目标,向社会汇报推展进度。我们有决心为不同收入的市民提供置业机会,让市民乐以香港为家;我们锐意缩减家庭及单身长者入住公屋的平均轮候时间,务求达致三年配屋目标。我恳请大家支持我们在土地和房屋方面的工作。
(四)改善民生
30. 我在过去两份《施政报告》中公布的152项改善民生的新措施,已大致完成或按序推进;在过去两年,福利和医疗经常性开支上升了29%,至2019–20年度的预算达1,649亿元。面对公共资源不是无限的情况,改善民生的工作不单是供求问题,也是社会不能回避的分配问题。为让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我倡议跨界别、跨专业和公私营合作,并恪守以下的理念:爱护儿童、支援家庭、鼓励就业、尊重受助人的选择权和保护民康。我今年提出的改善民生措施仍符合这个理念,我想重点介绍几项。
爱护儿童
31. 为确保每一个儿童可以健康成长,我们除了有宏观的教育、医疗和福利政策外,也须照顾不同背景儿童的需要。
32. 我在过去两份《施政报告》均提出措施,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原因是及早介入的康复服务对他们日后融入主流教育尤为重要。继去年10月把到校学前康复服务恒常化后,我们已于今个月将有关服务名额增加至7 000个。我们仍计划于未来三个学年每年再增加1 000个服务名额,即合共提供总数10 000个名额,令服务更加到位,令父母更加安心,以期逐步达致我在首份《施政报告》中承诺把轮候时间缩短至「零轮候」的目标。此外,我们将于明年年初推行为期20个月的试验计划,在幼稚园或幼稚园暨幼儿中心为有特殊需要迹象的儿童提供早期介入服务。我们亦会加强课余托管服务,新措施包括增加2 500个豁免全费名额、放宽申请资格、提高资助额、为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童提供额外资助及简化经济审查程序等,预计可惠及超过5 700名学童及其家庭。
33. 学生开学的支出对不少家长来说是一个负担。财政司司长于今年8月公布的191亿元纾困措施中,建议为中学日校、小学和幼稚园学生提供一次性2,500元的学生学习津贴。我建议由2020/21学年起,将学习津贴恒常化,每位学生每年会获得2,500元学习津贴,预计全港约有90万名学生受惠。
34. 为进一步支援较低收入的在职家庭自力更生及纾缓跨代贫穷,我们建议全面调高在职家庭津贴金额,增加计划下与工时挂钩的住户津贴16.7%至25%,并把儿童津贴大幅增加40%。以一个育有两名合资格儿童的四人家庭为例,在计划下可领取的最高金额将由现时每月3,200元增加至每月4,200元,增幅超过三成。
35. 由于香港居住环境狭窄,地区的公共空间应为儿童提供一个有趣味的游玩地方。去年经改造后的屯门公园儿童游乐场十分受家长和小朋友欢迎。我们计划在未来五年改造全港超过170个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辖下的公共游乐空间。为使设施更具创意和趣味,同时满足居民需要,康文署在改造设施过程中会鼓励和促进社区参与和民间共议。
保护民康
36. 由于人口老化,慢性和复杂疾病日趋普遍,香港的公共医疗系统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市民普遍仍然偏重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服务。
37. 为扭转现时「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和观念,我在上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在全港18区成立地区康健中心(康健中心),透过医社合作及公私营合作模式提供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提升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及支援长期病患者。首间位于葵青区的康健中心已于上月底启用。我们会加快把地区康健中心服务推展到全港18区,预期可于本届政府任期内在另外六个地区成立康健中心,并会在其余11区设立属过渡性质的「地区康健站」,为区内居民提供健康推广、谘询及慢性病护理服务。
38. 为加强对不常见疾病患者的支援,政府和医院管理局(医管局)计划逐步推出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包括研究就个别不常见疾病建立资料库,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投放资源促进相关科研发展;以及加强公众对不常见疾病的认知。我们亦会透过撒玛利亚基金和关爱基金加强支援不常见疾病及癌症病人的药物治疗。
39. 目前,因工受伤的工友如需要轮候医管局的职业康复服务,往往因轮候时间过长而影响他们的康复进度。我建议为建造业工人推出一个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以个案管理模式,为符合条件的工伤雇员提供适时及高协调性的私营治疗及复康服务,协助他们尽早康复重投工作。此外,我们亦建议透过修订法例以委托职业安全健康局负责管理计划。
减轻出行负担
40. 公共交通服务因营运成本上升而需要调整票价,市民亦因此须负担更高昂的交通费。为此,我建议三项纾缓交通费压力的措施。第一,优化今年推出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把补贴比率由现时超出400元的每月公共交通开支的四分之一提升至三分之一,并将每月补贴金额上限由现时300元提高至400元,政府每年提供的补贴金额将由23亿元增加至约31亿元。
41. 第二,在交通情况许可下,减轻市民、公共交通营办商及运输业界使用政府收费隧道和管制区的费用。随着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海底隧道及将军澳 – 蓝田隧道在未来两年相继落成,往来大屿山和将军澳的交通将分别得以分流,亦为豁免有关隧道收费提供契机。我们建议当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海底隧道于2020年年底通车时,政府豁免新隧道和青屿干线的收费。同样地,我们亦建议当将军澳 – 蓝田隧道在2021年年底启用时,豁免新隧道和将军澳隧道收费。
42. 第三,香港的离岛渡轮服务经营困难,政府自2011年起为六条离岛渡轮航线提供特别协助,以维持服务和减轻票价加幅对乘客的影响。我们会扩展这些措施至另外八条离岛渡轮航线。上述14条航线每年的补贴开支约2.6亿元。我们亦会在2021年往后约十年间,分两阶段为11条渡轮航线全面更新船队及采用更环保船只,预计涉及购置47艘新船,以提升服务质素和推动环保。
(五)经济发展
43. 全球经济增长自2018年后期起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温而显著减慢,内地及区域经济前景亦受到影响。香港经济今年上半年按年仅轻微增长0.5%,是2009年经济衰退以来最差的表现。近月的暴力事件更令香港经济面对史无前例的重大挑战。今年7月起,访港旅客人次和零售业销售额急剧下跌、出口持续下滑,营商、投资和消费气氛十分低落,部分行业的经营情况更是有记录以来最恶劣。我们认为本港经济在第三季应已步入技术性衰退。政府在8月中已将今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0至1%。
44. 经济下行对劳工市场的影响亦逐渐浮现。个别较受影响的行业如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业的失业率正逐步上升,进出口贸易业的劳工需求亦明显转弱。本地劳工市场在短期内将面对更大裁员压力。
45. 我们十分关注中小型企业及市民在经济下行时所承受的压力。除了尽快落实在过去两个月宣布的一系列支援措施外,我们会继续因应情况在有需要时推出其他协助企业和市民渡过难关的措施。
46. 持续的经济发展,是社会稳步向前的基础,亦让政府有能力不断投资未来和回应市民诉求。过去两年,我们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把与其他经济体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数目倍增,并在泰国曼谷成立了香港第13个海外经济贸易办事处。我们积极吸引外来投资,根据投资推广署和政府统计处最新的年度调查,母公司在海外或内地的驻港公司突破9 000间,其中1 541间以香港为地区总部,比2017年上升9.1%。初创企业的升幅更令人鼓舞,在2017至2019这两年间,增加42.8%,达3 184间,遍布各行各业。
47. 除了继续支持香港传统四大支柱行业,即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我们亦致力推动创新及科技、文化及创意和环保产业。在维持自由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政府积极发挥「促成者」和「推广者」角色,增加土地供应、投资人才培训、推动对外事务、优化营商环境和落实税务宽减措施,藉此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政府亦致力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为香港经济带来新增长点,为香港企业和专业服务拓展更大的市场。尽管本港经济目前面对外忧内患,我深信过去两年的努力将有助我们抵御风浪。
48.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状况,政府除协助香港企业向内地市场推广产品和服务外,亦正向相关中央部委争取政策支持,为一些以往以出口为主而希望转为内销的香港企业提供税务优惠和简化审批程序等,以提升企业进入内销巿场的竞争力。
49. 与此同时,我们会继续拓展海外市场。为协助本地企业及专业服务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我们会组织考察团,邀请内地企业与香港企业一同在「一带一路」经济体进行推广活动,及寻求相关中央部委的政策支持,向有意在国家于海外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开拓业务的香港企业提供与内地企业相等的鼓励措施和便利政策。
50. 为配合和支持香港企业拓展内地和海外市场,财政司司长已于今年宣布向「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BUD专项基金」)和「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分别注资20亿元和10亿元。其中「BUD专项基金」的内地计划和自贸协定计划下每家企业的资助上限将分别倍增至200万元。相信这些措施在协助企业拓展内销市场之余,亦可支援他们在与香港有自贸协定的市场发展,包括进驻在这些市场的经贸合作区。
51. 几个月的暴力事件严重破坏了香港的国际形象,有损香港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待社会回复平静后,我们会联同各相关机构、商会和专业团体加大力度和资源做推广工作,并推出有效措施,尽快回复外界对香港的信心。我坚信凭借香港的深厚根基、制度优势和背靠祖国的机遇,以及香港人坚毅不屈、善于求变的精神,香港定能排除万难,重新出发。
(六)结语
52. 各位市民,一日香港仍然处于争端不解、暴力未止、对立不和的境况,香港无法走上复和之路,大家亦对前景失去信心。我们必须逆转目前悲观的情绪和制止破坏秩序的行为。大家必须放下分歧,停止攻击,以我们共同恪守的价值,重新启航。我们仍可凭借的是:
‧ 多年来建立的法治精神、尊重人权、多元包容、言论自由和有效施政等核心价值;
‧ 「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和《基本法》的全面保障;
‧ 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和获海内外企业重视和认许的国际营商环境;
‧ 尊重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的经济原则;
‧ 各司其职的公共机构和汇聚的优秀人才;及
‧ 香港人理性务实,同舟共济的拼搏精神。
53. 此外,过去两年,特区政府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善用公帑投资未来,开拓对外事务,并联系各行各业,共同谋划未来。虽然香港正面对回归以来最严峻的冲击,但我认为这些为香港打好根基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恪守「一国两制」原则,依法遏止暴力,尽早恢复社会秩序,相信很快便会见到风雨后的彩虹。
完
2019年10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3时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