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出席「同行‧共创 过渡性房屋」专题研讨会致辞全文(只有中文)(附图)
********************************
以下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今日(十一月二日)在「同行‧共创 过渡性房屋」专题研讨会的致辞全文:
各位嘉宾、在座朋友,大家好:
感谢大家抽空出席「同行‧共创 过渡性房屋」专题研讨会。香港是一个多元和包容的社会,大家就不同的事情,难免会有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取态,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我们对这个家的热爱。无论我们的立场如何,在这个困难的时刻,我们必须共同寻找出路,让香港重新出发。
作为一个开始,今年的《施政报告》聚焦民生。当中,提出大幅增加过渡性房屋项目的数目,在未来三年合共提供10 000个单位,以纾缓居住环境恶劣及长时间轮候公屋家庭的困苦。
这些单位除了建筑于短期闲置的政府土地或者公共设施之外,亦会在私人发展商借出的土地上进行。市区重建局、香港房屋协会和香港建造商会等机构将会为营办的民间社福团体提供专业意见和项目管理支援,而政府预留的建设费用亦大幅增加至50亿元,全面体现民、商、官合作的精神。
要长远解决香港的房屋问题,觅地建屋是最根本方法。然而觅地建屋需时,现时有不少家庭居住于环境恶劣的处所。根据统计处数字,全港有约20万人居于劏房。住屋负担沉重,加上居住环境欠佳,等候「上楼」的日子多一天,他们就要面对多一天的困境,而增加过渡性房屋供应,是社会普遍认同的纾缓措施。
两年多以来,过渡性房屋由零开始,由概念变成现实。能够一步一脚印走到今天得来不易。经过社福机构、专业界别、政府和商界两年来的共同努力,社会房屋和过渡性房屋逐渐被社会接受。到今日,各个机构合共提供超过600个单位,为超过1 000个家庭带来纾缓。每个过渡性房屋单位的租金最多占家庭入息不多于百分之二十九,人均居住面积由入住前的4.3平方米增加至8.5平方米。到目前为止,已公布会落实的项目亦将提供合共约960个单位,为 1 000个家庭带来希望。加上今天公布的项目,前后可提供超过6 000个单位。
今天研讨会的主旨是「同行‧共创」,让大家聚首一堂,总结过去两年多的切身经验,承先启后,透过大家分享交流、同行共创过渡性房屋的未来。
香港现时的过渡性房屋有三大特色。第一是「多元化」:过渡性房屋的宗旨是纾缓居住环境恶劣和长时间轮候公屋家庭的压力。在这个大原则之下,我们欢迎和鼓励多元化的尝试,亦参考海外的经验。多元化包括硬件和软件:例如房屋的供应来源,有透过修葺残旧的住宅,有改装停办的小学,有以组装合成技术兴建的新楼房;软件方面,包括服务对象和服务范畴。综观现时营运中的项目,服务对象由家庭、老人、少数族裔以至青年人,提供的服务由家庭支援、技能提升、生涯规划以至融入社会辅导。透过多元化的发展,志愿机构都各展所长,引入社会资源,提供灵活、多元的社区支援服务。
第二个特色是「多方合作」,从政策的倡议到项目的落实,都是透过民间和政府积极推动,紧密合作。过程中与民共议,令政策更贴近民情,令政府可以加快推出一系列的措施去促成过渡性房屋的发展,例如就唐楼和工厦的设计局限,根据《建筑物条例》作出变通或豁免;城市规划委员会同意过渡性房屋可视为临时用途,省减申请所需的程序和时间;政府免收相关土地的租金或其他费用;以至预留50亿元承担建筑费用,在资金到位前,亦协助志愿团体申请其他资助计划,例如关爱基金,以尽快提供过渡性房屋。这些都是民、商、官之间持续互动的成果,亦足以证明政府在推动过渡性房屋的务实态度和决心。
第三是「寸土必争」。社会上有声音说:过渡性房屋是杯水车薪。但对一个处于困境的人,过渡性房屋可以提供纾缓,亦带来希望。纵使是汪洋中的小水滴,只要是有希望,我们不会放弃每一个能带来改善生活的契机。每次当我去探访居住在这些过渡性房屋的住户,他们生活的改善,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运房局辖下的过渡性房屋专责小组会统筹支援,大至过千户的过渡性房屋屋邨,小至小业主提供的单位,我们都会悉力以赴。
诚然,三年内提供一万个过渡性房屋单位是一个挑战。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我们有能力克服困难,完成使命。稍后,我们的合作伙伴会详细介绍多个过渡性房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分享个中的理念和挑战。期待大家分享宝贵意见,集思广益。
我衷心感谢在座朋友今天出席参与,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感谢大家同行、共创,携手共建家园。
衷心感谢!
完
2019年11月2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15时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