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政策措施记者会答问全文(一)(附图/短片)
***********************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一月十四日)下午联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博士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就民生政策措施举行记者会。以下是记者会答问全文:
记者:你好。想请问一下,其实都比较多一些长者福利方面的新措施,但去年政府提到因为高龄化的问题,所以把长者综援的年龄上限都增加了,其实想问今次又把 两元(乘车)或者一系列的长者津贴的降低,其实这是否与当初你们说的高龄化问题自相矛盾?其实这亦是否代表早前可能政府对长者没有一个长远的负担?其实还有一点,想问问因为陈茂波司长也说过,其实可能政府未来一年或今个财政年度会出现财赤问题,其实今次拨资这100亿元会否令财赤问题更增加?以及会否令可能政府的财政问题更有风险?谢谢。
行政长官:多谢你的提问,我回答第二个题目,请罗局长回答你第一个题目。首先,这一套民生政策新措施,其实大家听起来应该是耳熟能详,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我们今日公布的措施真的是新颖的措施──即是说大家未曾在社会上听过有这样的诉求,或者在立法会里未听过有议员觉得要做这些工作。从政府角度,我们如何能够更着力去回应社会对于我们要进一步支援基层和弱势社群,包括长者,促使我们今次去制定这一系列措施。当然,你说一套可能涉及──我必须强调这是很初步的估算──经常性开支100亿元的措施,对于公共财政当然有它的影响,大概令到今日的经常性开支增加2%,因为我们今日是四千多亿元的经常性开支;但大家亦不要忘记,我们的公共财政是稳建。我们多年来,自从二○○三年政府都没有出现过财政赤字;我们积累了──市民都会时常提醒我们,或是立法会也会提醒我们──过万亿元的财政储备。一方面如果我们有这个财政能力,另一方面社会有诉求,我们今次展示希望可以更大力度地正面、积极回应社会对于政府如何建立一个关爱共融社会,特别是照顾弱势社群的期望。当然最后我们一定要对香港有信心,今日也请容许我说说,我们一定要对香港有信心。尽管过去七个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今日我们都还未走出这个困局,但我认为香港的优势仍然存在,只要我们早日能够遏止暴力,走出这个困局,香港未来的经济完全是有机会可以凭借我们的优势恢复过来。公共财政的稳建应该可以支持我们做今日市民应该广泛欢迎的民生措施。我请罗局长说说年龄的问题。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多谢特首。大家知道,当我们在二○一八(应为二○一七)年开始提出将长者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的年龄改变,于是在二○一九年初进行有关工作。事实上背后的讨论,特别就着60至65岁,如果你留意其重点,就是如何鼓励一些领取综援的人士就业的层面。所以接着一连串——譬如在二○一九年《施政报告》提到鼓励就业的措施,这都是一脉相承。
今日所谈,将「二元乘车优惠」计划的年龄资格下调至涵盖60至64岁,即60岁以上便可领取,某程度都与我们过去一、两年说的鼓励就业措施一脉相承。因为有不少人士,当他到了60岁可能已经离开其长时间的职位而再去转另一份工作时,收入可能会下降。如果能够减低其交通支出,相信有利较为年长人士的就业。
实际上,我们在很多社会政策的(合资格)年龄,都是视乎政策的目标而制定。譬如单在安老服务,长者中心、长者邻舍中心等的合资格年龄是60岁,如果是长期照顾服务就是65岁,「生果金」(高龄津贴)是70岁,领取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的人士到75岁,亦可以享有免费(豁免)医疗费用。这些全部都是视乎不同政策的考虑而定合资格年龄,我们没有一条划一、单一的线。
不过,当然其中我们都在思考,究竟这个60至64岁的组别,应该叫长者还是甚么?大家可能熟悉另一个名称叫银发市场或银龄人士,这都是其中一个探讨的方向,可能日后思考为60岁以上人士提供一些社会服务,可能集中叫银龄服务也不一定。我们日后会谘询,以及在探讨实行方向时会再详细谈。
记者:想问一问政府现时的方向其实见到推出两元(乘车)的优惠改变了,医疗券也变了60岁,政府其实是否想将长者的定义由65岁降回至60岁?想问一问其实很多措施现时都未有一个落实的时间表,即未太清晰,其实很多或者需要等待立法会通过。立法会九月其实已经换届,是否很大机会要等新人才可以处理这些法案?其实现在提早将这些措施进度公开了,会否令市民更加觉得这些期望会落空?最后一条问题,想问这些措施是否是特首你早前与习主席会面时提到的下一步工作设想?谢谢。
行政长官:三个问题。第一医疗券的合资格年龄仍然是65岁,今日这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涉及将医疗券的合资格年龄降至60岁。正如刚才罗致光局长所说,每一个服务都不一定是划一的,要看服务性质如何,就此我首先指出这一点。至于你其他的问题,其实罗局长刚才亦已经回应了。第二,在时间表方面,如果细心看这十个措施,是有不同的落实时间表,但能够在今日提出特区政府政策性的方向,将有利于我们可能进一步要听意见的工作。譬如你说逐步提高法定假期,我们开宗明义是要继续听意见,要与商界商量,亦需要在劳顾会商讨,这些工作一定要有了政策方向才可以去做;甚至是「两蚊鸡」,即「两元乘车优惠」,亦要与运输承办商商讨,所以每一个政策措施其实需要一段时间商讨然后才落实。第三方面,当然无论哪一年述职──我已经做了三次述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都是在我述职时提出我在未来一年工作的其中一个主要部分。在刚过去的一次述职,我亦同样向主席提出了我们会继续在改善民生方面用力,希望能够建设一个和谐、关爱共融的社会。
记者:你好,其实有几条问题想简单问一下。第一,其实特首都说到下定决心希望推出这一系列的民生措施,其实是否因为过去七个月的反修例风波才令到、才鞭策到政府推出这些如此耳熟能详的民生措施?第二,其实坊间表明如果「五大诉求」一日未达成的话,社会抗争仍然会持续。特首,想请问是否除了撤回修例外,其余四项诉求现时政府是绝不回应?第三条问题,想问这么多项的民生措施似乎没有触及一些年轻人,主要以长者、基层为主,其实是否想收买一些长者、基层的人心?为甚么没有一些直接让年轻人受惠的措施?因为始终出来示威的始终是年轻人占大多数。还有一条问题特别问罗局长,之前政府都说过,你自己都亲自说过如果人有120岁命的话,60岁就是中年。为甚么现时突然间将这个「两元乘车」扩展至60岁中年人,你们反而不恢复长者综援年龄到60岁?谢谢你。
行政长官:有几个问题,第一和第二条问题其实可以合并回应。我刚才已经说过,在开场白的时候我便说,事实上本届政府很重视支援弱势社群,这既是我本人的愿景,亦是我管治团队的共同意愿,因为我个人曾经担任过社会福利署署长和扶贫委员会主席,我特别对于这方面工作很上心,亦真的希望我们能够在制度上作出改善,而不是每次都只是一次性帮有需要的人士。它不但不是因为七个月的社会动荡而回应,而如果不是七个月的社会动荡,我们可能有更多时间想得快一点或想得更详细一点,谘询亦可早点开展。无论如何,今天能够提出这个政策性的方向做这些民生措施,我觉得是可以回应社会上关心民生、关心基层人士的诉求。
做这工作有没有一些突破思维?我其实最早时都有说,我们这次其实突破了一些传统思维。有些项目,我想各位传媒朋友一定可以找到某一位司长、某一位局长,甚至我本人──「不是的,你以前在立法会答问题的时候,对这事极有保留,甚至不赞成」──所以这次所谓突破传统思维,就是我们更加从市民角度、从香港长远利益、从我们希望建立一个真的更公道、更关爱、更可展示到包容社会的角度出发。
至于没提及年轻人──第一,除了特别针对长者的措施,其他措施是没有特别年龄限制,譬如对于开工不足、失业或培训有关的,没有特别的年龄限制。各位都记得,我对于年轻人的关心亦反映了在二○一七、二○一八两本《施政报告》中特别就青年的章节里,无论对于年轻 人的学业以至他们的事业和创业方面都有不少措施,我们仍然是会继续努力推行这些措施,但如果日后我们再听到有些特别可以在今日这个经济环境里,对于年轻人有正面的协助,我们一定会继续考虑。现在请罗局长说一说。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多谢特首。正如投影片的标题所述,「着力基层」,基层是有老中青的。实际上若稍为明白有关的逻辑,就知道我当时的说法是告诉大家,60岁不是中年。因为我是说,「当大家都120岁时,60岁是中年」,但现时当然大家都并不是120岁,那么现时怎会60岁是中年呢?所以若硬要指我说「60岁是中年」,我觉得是个几有趣的描述。
不过无论如何,刚才第一及第二个记者朋友的问题,我已回应过,在政策上我们是有不同的年龄定义。刚才我亦回答,实际上「长者」这个称呼可能我们都要想一想,究竟多少岁才叫长者。通常我都叫大家「老友记」或「哥哥姐姐」。所以我们觉得「银龄人士」这个名称,可能是一个更加适合和较中性的描述。
记者:你好,第一条想问关于「两元乘车津贴」。刚才特首都说要突破以往思维,但其实你在《施政报告》时已经上立法会接受议员质询,其实当其时你已很明确地说,现时经济处于下行,公共财政方面要非常谨慎。其实这番说话距离现在都不是很长时间,为何如此快便突破思维,整个「口风」转了?第二是想问关于法定假期。其实劳顾会都讨论了好一段时间,你说给大家一个希望看到真的会做这事,但劳顾会讨论这么久都达不到共识,到最后会否变成一个假希望?第三,为何会在这时候选择公布这十项措施?因为其实在过往这七个月,其实政府都不时推出一些纾困措施,由陈茂波司长出来公布很多纾困措施,为何特别现时这一刻留待你自己去公布这十项都算大的措施,留给你自己讲?谢谢。
行政长官:首先,或者让我重申,在政府内部的工作,往往一些政策措施会放在《施政报告》内,而这些政策措施引伸出来的财政影响会由《财政预算案》提供,这是一向做法。我刚才都说二○一九年《施政报告》碍于种种原因未能全面涵盖市民关心的议题,所以今天我们再做这一系列民生的政策,这与惯常做法没有太大出入。至于你所问的具体问题,我其实刚才都主动提出,我觉得就一些以前我们觉得有争议性、我们有保留,甚至我们不赞成的建议,大家一定可以找到我们的发言稿,不论是在立法会或平日见传媒的回应方面;但今次我们展示更大决心,亦很愿意突破以往框架来回应市民的诉求。所以要问的问题是,这些措施是否香港市民愿意见到政府落实;如果是市民愿意见到,我们便有这决心、亦有这诚意以一个,特别是在这几个月后,我们说要继续谦卑聆听市民的诉求,然后作出回应的态度来回应,就是这样的原因。
第二,我当然明白凡是涉及劳资的议题都是有争议性的,特别是在今日这经济环境,但以往我们并非未试过将一些本来长时间未能够谈好的劳资议题将它「拆掂」。远的有强积金的「对冲」,这个困难到不得了,大家都不知如何可以处理取消强积金「对冲」,但政府都排除万难,亦提供了所需的资源,现时有一个优化了的方案,并争取在今届政府能通过一些赋权的主体法案。近的有产假的上升,由10个星期到14个星期,都是透过政府一些配合的工作,大家都互谅互让。有一些不需政府自己「落水」,亦是透过劳资双方讨论,譬如法定最低工资、提供侍产假。我觉得我们不要因为怕难或以前不成功,便不尝试努力处理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亦会与商界讨论;相信劳工界肯定会表示欢迎,我亦知道劳工界很愿意互谅互让,以我今天提出的逐步增加而非一次过要增加的取态,争取这个长期他们希望看到的改善措施。
另一点让你参考的是每一年除了做一份《施政报告》,其实我并非第一次在两份《施政报告》中间再推出一系列受市民欢迎的政策措施。在二○一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当时我与陈帆局长及发展局局长亦坐在此,公布一系列房屋政策新措施,亦是在两份《施政报告》中间。这时间性我刚才所说,已经说了两三次,亦纯粹是这考虑。你说上几个月财政司司长公布了四轮纾困措施,我是很支持他的,也是很欢迎的。今日主要其实是讲制度上的优化和改善,我们想到有两个与关爱基金有关可以预先向大家公布;对于一些过渡性安排,我们都是愿意去考虑的,让担心会失业或就业不足的人士今日听到我们公布的这两个新措施后,会稍为没那么担心,主要是这原因。
(待续)
完
2020年1月14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22时4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