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邵逸夫奖展览」介绍得奖者的科研成就
**********************

  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太空馆明日(九月二十三日)起举行「2020邵逸夫奖展览」,介绍本年度各邵逸夫奖得奖者及他们的杰出贡献,并会深入浅出地阐述相关学术领域的基础科学知识,让公众放眼国际,了解各国顶尖科学家在科研路上默默耕耘的成果。
 
  「邵逸夫奖」为国际性奖项,于二○○二年十一月成立,每年设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得奖者须仍活跃于有关的学术领域、在学术和科学研究及应用上有杰出贡献、在近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或在其他领域有卓越成就。
 
  邵逸夫天文学奖得奖者为美国史丹福大学文理学院卢克.布鲁森讲座教授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教授罗杰.布兰福德教授。他对理论天体物理学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活跃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对论性喷流的形成和准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机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关的辐射机制。
 
  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奖者共有三位,分别为英国牛津大学韦恩弗莱特生理学讲座教授暨神经回路与行为中心主任格罗.米森伯克教授、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神经科学赫蒂讲座教授暨生物物理系系主任彼得.黑格曼教授,以及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分子植物生理学教授格奥尔格.内格尔教授。他们致力研发光遗传学,彻底改革了神经科学发展的技术。
 
  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得奖者共有两位,分别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大卫和玛丽.温顿格林讲座教授亚历山大.贝林森教授,以及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教授大卫.卡兹丹教授。他们为表示论和许多其他数学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展览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邵逸夫奖基金会主办,并由香港科学馆、香港太空馆、教育局和香港教育城联合策划。
 
  展览在香港科学馆一楼大堂展出至十一月十八日,详情可浏览网页hk.science.museum/zh_TW/web/scm/se/spe.html或致电二七三二 三二三二查询。另外,邵逸夫天文学奖得奖者的相关资料亦同时在香港太空馆大堂展出至十二月二十八日,详情可浏览网页www.lcsd.gov.hk/CE/Museum/Space/zh_TW/web/spm/exhibition/specialexhibition/the-shaw-prize-in-astronomy-2020.html或致电二七二一 ○二二六查询。
 
  因应2019冠状病毒病的最新情况,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太空馆每日实施特别开放时间及入场安排,详情请浏览科学馆网页hk.science.museum/zh_TW/和太空馆网页hk.space.museum
 
  香港科学馆位于九龙尖沙咀东部科学馆道二号;香港太空馆位于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号。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5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