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发言全文(八)
********************************

(七)建设宜居城市

发展与保育

107. 增加土地和建设优质生活环境并无矛盾,事实上,更充足的新增土地,将令我们更有条件保留郊野公园、承传天然和文化遗产,以及解决旧区过份挤迫的问题。我在担任发展局局长期间,就以发展与保育并重推城市建设,让香港市民和游客既可陶醉于闹市海港,也可流连在旧城窄巷。

活化旧区

108. 十年前,政府先后推出「保育中环」和「起动九龙东」两个大型的旧区活化计划,落实了「地区为本」的发展模式。今日,多个「保育中环」的活化历史建筑项目相继落成,包括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最高级别卓越奖项的「大馆—古迹及艺术馆」;而「起动九龙东」亦成功将观塘、九龙湾及启德一带建设为本港第二个核心商业区,把区内商业总楼面面积增加七成至现时的290万平方米,两年内更会增至约350万平方米,规模足以媲美中区核心商业区。

「跃动港岛南」

109. 总结了以往经验,我们建议推行「跃动港岛南」计划(Invigorating Island South),将南区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魄力、劲力,适合工作、居住、创意及消闲玩乐的地区。

110. 港岛南区过去受道路和交通基建限制而未有较清晰的发展定位。港铁南港岛线(东段)于2016年开通后加强了黄竹坑、香港仔以至鸭脷洲等地区的对外连系。南区拥有优美的天然地貌,海陆景色宜人,拥有着名的景点如海洋公园、四个郊野公园、多个沙滩及海岸保护区,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潜力。

111. 构思中的「跃动港岛南」计划,包括以下重点项目: 

(1)制订海洋公园的重生方案,主力深化和善用海洋公园在教育和保育方面的优势,并利用其天然景观及近海的有利位置,以及将于明年夏天启用的水上乐园,提供多元化的娱乐消闲及旅游体验; 

(2)活化珍宝海鲜舫这个历史悠久的香港地标。拥有海鲜舫的业主最近已同意无偿捐赠海鲜舫给海洋公园,政府将推动海洋公园和非政府机构协作,以非牟利方式令海鲜舫在香港仔避风塘重生,成为南区一个富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 

(3)提升香港仔及黄竹坑一带的文化及消闲设施,包括香港仔避风塘和海滨长廊、鸭脷洲大街等,让市民和游客体验当地的渔村风貌、历史文化及生态旅游; 

(4)利用其近海优势,以海洋公园为核心,开拓连接其他地区及岛屿的海上旅游路线,并研究扩大香港仔避风塘范围及增加船只停泊区,并在沿岸提供更多登岸设施等; 

(5)研究在已复修的石澳石矿场以公私营合作方式发展水上运动中心,为运动员和爱好水上活动人士提供先进的训练设施; 

(6)透过政府的活化工厦政策加快黄竹坑旧式工厦的重建或改装,为各新兴行业及文化艺术提供更多营运空间; 

(7)研究有否重建或整合区内现有「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或设施的空间,以推动「一地多用」;及

(8)善用黄竹坑站上盖大型发展项目两年后入伙的契机,采取「地方营造」的手法,美化公共空间和市容,并透过小型工程,提升黄竹坑商贸区及附近海滨地区的行人畅达性,以及改善深湾道及布厂湾一带的步行环境。
 
参考「起动九龙东」计划的成功经验,我们会在发展局内成立跨专业团队,与持份者互动合作,统筹及落实「跃动港岛南」的各个项目。

加快活化老旧的工业区

112. 我在《2018年施政报告》公布多项活化工厦的措施,其中增加旧工厦重建后的最高核准地积比率两成深受欢迎。城市规划委员会至今已批出超过30项重建工厦申请,可望提供约600 000平方米新的商用或工业楼面,而土地业权人亦已陆续向地政总署提出契约修订申请。为加快有关工作,发展局会推行一项「标准金额」征收补价的先导计划,发展局正联同地政总署制定新计划的详情,目标是于2021年年初推出。

市区更新

113. 在政府的支持下,市建局近年采取「规划主导」、「小区为本」的方针去处理市区更新工作。这模式的好处是不将项目局限于拆卸改建个别单幢式楼宇,而是藉重建的契机重新规划区内交通路线、行人设施、绿化休憩空间等,以缔造更以人为本的社区和为居民带来更大裨益。观塘市中心这个市建局历来最大的单一项目,正朝这方向迈进。待未来数年五个发展区陆续竣工后,观塘市中心将展现全新面貌,市建局会以同样的市区更新手法改善九龙城、土瓜湾、油麻地及旺角等旧区。

交通运输

提升本地交通基建

114. 政府一直致力推动交通基建和为市民提供可靠及可负担的交通服务。我们正积极推展多项新铁路项目:港铁公司正就东涌线延线及屯门南延线展开详细规划及设计工作;我们会加紧落实北环线,务求在短时间内亦展开详细规划及设计工作;为配合重建华富邨和「跃动港岛南」发展,港铁公司将于本年年底向政府提交南港岛线(西段)项目的建议书,有关部门会随即进行研究,适时推展项目。

115. 此外,政府会进行一项全面的交通运输策略性研究,包括调查市民最新的出行习惯,参考和引进合适的创新交通模式和技术,提升公共运输服务满足市民的需求的同时,更有效分配不同交通资源,以支持可持续发展,及促进大湾区内的人流和物流。同时,我们会进行《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探讨铁路及主要干道基建的布局,以及为走线和配套设施进行初步工程技术评估,让大型运输基建的规划能配合甚或预留容量以满足香港整体长远土地发展的需要。

发展环保交通

116. 为配合「起动九龙东」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已大致完成九龙东环保连接系统的详细可行性研究。研究建议在区内推展「多元组合」模式的环保连接系统,比单一的基建更为有效和可取。拟议的「多元组合」模式环保连接系统,包括在区内新增巴士╱专线小巴路线;发展自动行人道网络串连启德前跑道区、九龙湾行动区和港铁牛头角站;打造贯通启德发展区内海滨长廊和休憩用地的行人与单车共用的共融通道;建造高架园景平台连接港铁观塘站,以及在启德发展区设置水上的士站。发展局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公布有关详情,并收集公众对拟议「多元组合」模式环保连接系统的意见。

提升的士服务质素

117. 持续的疫情令的士业大受打击,本届政府决定暂时不再推动引进专营的士的工作,而会加大力度与的士业界携手提升的士服务质素,包括透过善用科技及举办嘉许计划等,鼓励的士司机及车队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此外,运房局正筹备修订法例,分别就非法载客取酬及与的士服务有关的违法行为提高罚则,以保障乘客。

智慧出行

应用科技

118. 除了持续提升公共交通基建和服务外,特区政府一直致力推动「智慧出行」,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智慧出行」的其中一项重点是透过应用科技纾缓公众泊车位不足的问题。就此,运输署正积极推展六个自动泊车系统先导项目,并刚于9月底就荃湾海盛路首个先导项目公开招标,系统可望于明年投入服务。

「香港好‧易行」

119. 政府一直推动「香港好‧易行」,以缔造行人友善环境,鼓励行人安步当车。政府正积极在九龙东推动「易行」,改善九龙湾和观塘商贸区的行人设施,以及绿化及美化街景等。同时,我们会继续完善金钟、湾仔北等地区现有行人连接系统,包括透过和记大厦和金钟廊重建、连接海富中心和添马天桥的政府工程,以及在「促进私营机构提供行人连接计划」下太古广场至夏慤花园天桥网络的行人连接等,完善金钟一带的行人连接系统。

优质海滨及公共空间

海滨长廊

120. 过去三年,新落成的海滨长廊长达五公里,令维港两岸成为「人气」公共空间。待获65亿元专项拨款支持的13个大型项目落成后,维港海滨会由现时的23公里增至2028年的34公里,两岸亦会增添35公顷具地区特色的优质公共空间。明年展开的海滨工程,包括全长两公里、阔10米的东区走廊板道,连接铜锣湾至鲗鱼涌和西营盘东边街北的海滨公园。我们争取于2024年分阶段完成这两个项目。
 
完善单车径网络

121. 随着上水至元朗余下一段单车径启用,连接新界东西由马鞍山至屯门全长约60公里的单车径已于9月全面开通。荃湾青荃桥至湾景花园一段两公里的单车径则于明年初开放,而荃湾至屯门段余下约20公里工程亦会继续推展。市区方面,启德发展区总长13公里的行人及单车共融通道,会分两阶段建造。首阶段7.5公里预计于2023年落成;余下5.5公里将在2025年后启用。此外,13个大型海滨发展项目亦会融入单车径设计。

文化及体育

文化新地标

122. 我们锐意发展文化和体育,提升香港成为令人向往的国际大都会。西九文化区糅合本地传统特色和国际元素,正发展成为香港文化新地标。未来两年,西九文化区内两座博物馆,即展现当代视觉艺术文化的M+和呈献中国艺术文化珍品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会相继落成启用。连同已于去年重新开放经扩建的香港艺术馆,将为香港的视觉艺术揭开全新的一页。三间馆藏和策展风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馆,肯定会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丰盛的文化之旅。

启德体育园

123. 启德体育园建成后将是全港最大的体育设施,按目前工程进度,可望于2023年竣工。政府会促进体育园的营运机构与体育界协作,充分利用园内的先进设施,进一步推动体育运动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同时为香港培育更多体育人材,提升专业水平。

环境及自然保育

环保蓝图

124. 近三年间,香港在改善空气质素、保育生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碳,以及建设转废为材及污水处理基建等多方面,取得良好进展。环境局正透过不同环保新措施,如资助现有私人屋苑停车场安装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扩展全港18区回收网络,以及推出「低碳绿色科研基金」等,支持「绿色复苏」,这不单可持续改善本地环境质素,同时还可创造绿色就业及经济机遇,预计这些措施共可带来数以千计的职位。未来一年,环境局计划推出废物管理长远策略蓝图、本港首份电动车普及化路线图等,为停售传统燃油私家车筹划目标及更新《香港清新空气蓝图》。

迈向碳中和

125. 近十年,政府拨款超过470亿元,推行各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措施、推广电动车船,以及引入创新转废为能和转废为材设施,以协助减废减碳;而两家电力公司在上个及今个发展计划中,十年间投放于减碳的主要项目合共约390亿元。我们正按着《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迈向相比2005年基准年减少65%至70%碳强度的2030年目标。事实上,香港的碳排放量已在2014年达峰,人均碳排放峰值为6.2公吨,2018年人均碳排放降至5.4公吨,相较2005基准年下降约36%。社会上有普遍期望,香港要进一步深度减碳。

126.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国家主席习近平较早时在联合国发言,表明中国会努力争取在2030年碳排放量达峰,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承诺,深受各地政府和国际环保组织欢迎。在香港,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刚就长远减碳策略向特区政府提交报告,我现宣布香港特别行政区将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达此目标,政府会在明年年中更新《香港气候行动蓝图》,定下更进取的减碳排放策略和措施。

127. 我们会研究各种减碳方法,包括探索不同零碳能源和减碳技术、提高新建和现有建筑物的能源效益、推动零碳车辆和绿色运输,以及兴建具规模转废为能设施等。为缓减实现碳中和的成本,我们需要透过更严格的能源效益标准等方法来减省能源需求,并且推动社会各界全力配合,实行低碳生活和经济转型。我们亦会发展绿色金融以增加有助减碳的投资,建构低碳和更具气候变化抵御力的经济体系,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等。我诚邀各界同心协力,携手推动香港低碳转型,朝着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迈进。

废物管理

128. 相对于减碳的成绩,减少废物仍是香港一大挑战。政府于两年前向立法会提交了《2018废物处置(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修订)条例草案》(《条例草案》)。减废是全球大势所趋,有助减碳以应对气候变化,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是推动减废的「火车头」,不仅有助驱动企业和公众实践减废回收,而当回收物的质与量得到提升,将有利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及创造绿色就业。我欢迎立法会内务委员会决定于本立法年度再次成立法案委员会审议《条例草案》,并希望《条例草案》能早日获得通过。环境保护署已陆续开展推动减废及回收的配套措施。

129. 为使本地废纸回收出路更多元化,政府正多管齐下,包括推出「废纸收集及回收服务」计划,及计划在屯门环保园招标以设立现代化纸浆生产设施。最新的废纸回收制浆技术,好处是令用地更具效益、更节省能源和营运成本,而纸浆成品一般不受进口限制,因此更切合本港情况和更有效地转废为材。我们预计将在2021年上半年招标,纸浆生产设施在2024年或之前开始运作。

(待续)



2020年11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5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