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发言全文(十)
********************************

(九)培育人才及青年发展

培育人才

教育愿景

148.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关键。我的教育愿景,是要培养青年人成为有质素的新一代,对社会有承担,具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教育亦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良好品格的培养至为重要。事实上,要成为公民社会负责任的一员,学生须有守法意识,能尊重不同意见,适应羣体生活。

优质教育

149. 我上任后积极为教育界提供额外资源,希望藉此为提升教育质素而必须进行的改革提供有利条件。过去三年,本届政府在教育已累积增加了135亿元经常开支,落实的措施不少都是教育界同工多年来争取的诉求,包括将教师职位全面学位化及增加每班的教师比例等。但我强调政府在教育工作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资源,更是政策的制订者、推行者及监管者。

150. 为提升教育质素,我们先后共成立八个专责小组,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研究、谘询,并向政府提交报告。当中七个小组已完成工作,教育局正联同相关机构落实小组的建议;最后一个有关课程检讨的专责小组亦于9月提交报告,教育局稍后会公布政府的回应。此外,我们自2017年7月以来所公布的39项新措施全部已经完成或按序推进,并在今年《施政报告附篇》交代进展。

151. 然而,去年发生的社会事件,令不少人再次质疑香港教育的成效,在超过10 000名因反修例而涉嫌违法的被捕人士中,四成是学生,当中接近2 000名是中小学学生,怎不令人痛心呢?我们不忍见到政治渗入校园,学生卷入政治漩涡,甚至被误导参与违法及暴力行为,因而负上法律责任,影响一生。社会事件亦揭示部分青年人守法意识薄弱,欠缺互相包容尊重的价值观。如何在香港复杂的政治环境,社交媒体传播大量失实消息的情况下好好保护学生,是政府、社会、教育界和家长须共同承担的责任。

德育及国民教育

152. 德育是五育之首,亦是教育的根本。学校应着力推行价值观教育,包括加强德育、公民及国民教育。事实上,加强学生对国家历史、中华文化和国情的认识,深化《宪法》和《基本法》教育,是培养学生国家观念及国家安全意识的基础工作。本届政府已将中国历史成为初中的独立必修科,新的中史课程已在本学年从中一逐步推出。教育局会为学生提供结合课程的实地考察机会;并会鼓励中小学生多学习中华文化精粹,以薰陶学生的品德情操和建立文化认同。教育局亦会透过多元化活动,让中小学生全方位认识国家发展、《宪法》和《基本法》、「一国两制」的实践、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尊重和维护国旗和国歌这些国家的象征,以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以及对国家、民族及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通识教育

153. 高中通识教育科的争议在社会从未停止,未来改革方向必须纠正过去通识教育科被异化的问题,让这个科目重新成为学生建立稳固的知识基础、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当代领域的课题,学习有关国家发展、《宪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的平台。

154. 课程的改革与考评的工作必须互相配合,上学年一条错误的文凭试题目引起社会的热烈讨论。我期望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不断完善其审题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推广应用学习课程

155. 为配合全人发展和照顾学生的不同才能,我们会进一步推广应用学习为高中选修科目,为学生提供资助及更多元化的课程,扩阔学生的学习领域和经历,帮助他们多元发展。

电子学习

156. 新冠疫情虽然令学校的面授课堂一度暂停,但通过教育局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方法,学生仍能「停课不停学」。为进一步支援学校和教师推行混合教学模式,教育局会在「优质教育基金」预留20亿元,推出一项为期三年的计划,一方面支持电子学习所需的配套,例如构建学与教资源分享平台和鼓励教师分享优质教材;另一方面确保所有学生有平等的电子学习机会,包括资助学校购买流动电脑装置供有需要的学生借用和为因居住环境而未能获得合适上网服务的学生提供无线网络路由器及流动数据卡。为照顾家境困难学生的即时需要,教育局已在本月初为公营学校提供一笔过的「支援有经济需要学生上网学习补充津贴」。

教师质素

157. 教师对学生的全人发展影响深远,肩负传授知识、薰陶品格的重要职责,我期望受他们春风化雨的学生不但才德兼备,更是维护「一国两制」的国家栋梁。政府作为教师注册机构,会从入职、培训及管理多方面着手,提高教师质素。我们会与师资培训机构商讨如何确保老师的师德、品格及操守。此外,我们会强化老师及校长入职、在职及升职前培训的工作;对于不称职及失德的老师,教育局必定严肃跟进,包括取消严重失德者的教师资格,以免他们误人子弟。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158. 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童的到校学前康复服务是一项跨专业界别、跨政策局的崭新服务,通过「尽早识别,即时介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经试行并取得成效后,计划在2018年10月恒常化,并在本学年把服务名额由3 000个大幅增加至8 000个,以及在2022/23学年把名额再增加至10 000个,藉此做到零等候时间。为能预早照顾正等候卫生署儿童体能智力测验中心评估或经评估只有轻微发展问题的儿童,我们已在今个学年在参与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的幼稚园推行一个为期20个月的试验计划。

支持香港演艺学院兴建新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

159. 香港演艺学院(演艺学院)是香港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艺术及相关科艺领域教育和训练的高等教育院校。在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演艺学院不但在表演艺术类别蝉联亚洲第一,更名列全球第七位。政府支持演艺学院在港岛东区兴建新教学设施和学生宿舍,丰富教与学的硬件和体验,促进表演艺术专上教育的长足发展。

吸引人才

160. 要扩大香港的人才库,除致力培育本地人才外,亦要积极吸纳非本地精英。投资推广署将与各政策局、特区政府经贸办和各推动创科、金融和文化发展的机构合作,采取策略性方法在全球大力宣传香港为高质素人才提供的便利措施和发展机遇,重点吸纳香港在各个范畴所需的人才。

青年发展

161. 青年是一个多元的组羣,他们有不同的人生目标。我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提出青年发展「三业、三政」(即学业、就业、置业、议政、论政、参政)的新方向,取得一定的进展。然而,经历了过去一年的社会动荡、反覆的疫情和长时间停课,青年人的生活及学习模式受到一定影响,部分青年人对个人前景以及社会发展感到迷茫和无助。面对这个环境,政府会思考如何为青年人塑造一个让他们健康成长、安居乐业、发挥所长的环境。我们亦期望青年人能放眼国家,把握大湾区在学习、就业、生活方面的种种机遇,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实现梦想。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

162. 以香港的经济和市场规模,青年人的失业率可能会维持双位数字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有7 000万人口的大湾区发展潜力却十分巨大,能为香港青年人提供事业发展机会。在今年《施政报告》谘询期间,不少企业向我表示若政府能提供补助,他们可在发展经济高增长的大湾区为香港青年提供工作机会。为鼓励和支持青年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和发展事业,特区政府将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2 000个,当中部分为我早前提及的创科职位。

青年创业

163. 愈来愈多青年人渴望透过创业一展所长,在传统行业打工外寻找出路。青年发展委员会去年已在「青年发展基金」下推出全新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青年创业计划」),协助有意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更到位的创业支援和孵化服务,并进一步回应他们在创业初期的资本需要。当疫情稳定及恢复跨境旅游后,民政事务局会资助十多个非政府机构推行「青年创业计划」,预计批出约1亿元,为近200家青年初创企业提供资助及向约4 000名青年提供服务。广东及各大湾区内地城市已同意支持这个计划,并会提供共享工作基地,以及让香港青年享有与内地青年相同的待遇和支援。此外,特区政府将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作为一站式资讯、宣传及交流平台,进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新创业。

「青年委员自荐计划」

164. 为青年提供更多议政机会,了解政府的运作,我们已将本届政府推行的「青年委员自荐计划」(「自荐计划」)常规化及扩展至更多委员会。年龄介乎18至35岁的人士,可自荐成为指定政府谘询委员会的委员。直至目前为止,透过「自荐计划」直接或间接获委任至谘询及法定组织的青年人担任约340个职位。谘询及法定组织青年成员的整体比例亦已从2017年的7.8%上升至现时的13%,逐步趋向本届政府定下的15%的目标。
 
(十)结语:重新出发

165. 这份长达三万多字的《施政报告》立足于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结合了香港的传统优势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机遇,体现了中央对特区一如既往的支持,并盛载着我带领团队为香港打拼的决心。只要我们不忘「一国两制」的初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对香港的信心,不单以政治立场看事情,理性沟通、求同存异,就一定有能力处理好「一国两制」在实践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香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166. 我在今年7月1日特区成立23周年酒会上说了一番感性的话,我说过去一年,是我40年公务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不但承受着对我个人前所未有的攻击,亦令我对香港的前景深感担忧。我十分感谢中央一直对我的信任,家人和好友的爱护以及各级同事坚定不移的支持。他们的关怀令我相信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风雨后一定会再见彩虹。

167. 未来一年,特区政府会加倍努力,严控疫情,重振经济,重整社会秩序,恢复香港的国际声誉和重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让香港重新出发。



2020年11月25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3时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