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于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开场发言及答问内容(附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一月五日)上午出席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的开场发言及答问内容:
 
行政长官:各位传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早晨。今日是二○二一年我第一次与传媒见面,亦透过这个记者招待会见香港市民,在此祝大家新一年身体健康、事事顺利。在此刻我想全港市民的共同愿望都是希望我们能够令新冠肺炎疫情早日受控,市民的日常生活可以恢复正常,而两地人员的交往以至海外旅行亦可以展开。这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
 
  在过去一段时间,即是由十一月下旬出现的新一波疫情,我们的确看到确诊数字有下降的趋势;不过,今次下降的幅度非常缓慢,特别是相对于上一波的疫情。事实上,在上一个月,即整个十二月的确诊数字是历来的单月新高,高达2 532宗,这是令人很担心的数字。踏入十二月下旬至最近一月这几日,疫情有缓和迹象,例如在过去七日,确诊的本地个案一天大概都不超过45宗,而源头未明的个案大概占三成。这些数字一方面告诉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离开我们要达致「清零」的目标,或者可以让社会的日常生活恢复正常,仍然有一段距离。

  由于这个考虑,昨天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和教育局局长已经同时宣布,正在实行相当严格的社交距离措施需要延长多十四天;而学校暂停面授上课的安排亦需要延长,教育局局长在听取校长们的意见后,亦引入了一些弹性措施,我留意到这都获得各位校长的支持。在「外防输入」方面,现时的措施是非常严格,亦因此引起了一些港人不便,但我希望大家都谅解,在这一波疫情,我们必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而疫情即使在内部反弹受控后,「外防输入」仍然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看到全球的疫情仍然是非常严峻,特别是在多香港人会由该处回来的欧美国家。

  在抗疫整整一年内,特区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整体社会亦真的能够做到同心抗疫,市民大致上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由于是新一年的开始,我在此亦想藉这个机会向各有关人士表示衷心谢意。当然首当其冲的是负责公共卫生的决策局——食物及卫生局,陈局长和她的同事在过去一年可以说是不眠不休,尽了他们很大的努力;负责公共卫生的部门,即是卫生署,大家时常听到的是卫生防护中心和公共卫生检测中心,但我可以告诉大家,其实整个卫生署已经全民皆兵,包括署内的牙医、牙科服务的同事都已经走到前线来做抗疫的工作。我亦要感谢医管局辖下医院、诊所内的所有医护人员,对于近日医院内有一些小型爆发,我亦是非常关注,希望医管局的管理层能够做好防护的工作,保护我们的医护同事。
 
  这一次的抗疫规模可以说是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全情投入,有些走在前线,例如执法的部门;有些是在后勤方面帮助支援。执法部门不单止是警务处,有六、七个部门都有执法权力,最近大家亦看到他们正在加强他们的执法工作,或联合进行跨部门的执法工作。民安队和医疗辅助队这类辅助团队,今次亦大量投入人手来帮助抗疫的工作。我特别想感谢不少退休的公务员同事,他们都义不容辞,一个电话就回来帮忙,而且很多都是长时期地帮忙,做完一个工作岗位就转往另一个工作岗位来提供协助。帮忙的人员当然不单止是来自政府内部,在今次的抗疫工作,我们有大量的合作伙伴,当然最重要的是与我们并肩一年的四位专家顾问,近日亦有更多的专家和教授加入协助有关疫苗的工作。我们的承建商帮助我们日以继夜地兴建一些检疫设施或社区治疗设施;我们亦有口罩制造商和私营化验所。我想特别提一提私营化验所,他们在香港「由无到有」,大幅度建立检测能力,亦很多时候在很短时间的召唤下,在各地设立流动检测中心,我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谢意。当然,最重要都是我刚才所说的——大致上配合特区政府政策的广大市民,没有大家的支持,这些工作可能都是事倍功半。
 
  在未来的工作中,大家可以看到差不多在抗疫的每一个环节,如果能够加强的,我们都正在加强。例如在执法方面,刚才我已说过,现时大家看到的并不单止是警务处的执法,亦有其他部门,如康文署,以至食环署、渔农及自然护理署都在执法,5,000元的定额罚款通知书在过去一段时间已经发出了超过300张,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阻吓作用。
 
  在检测方面,自从十一月下旬这一浪疫情发生,我们总共做了160万次的病毒检测。透过这些病毒检测,即是在「须检必检」、「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的策略下,我们一共找到3 000个确诊个案,证明这种目标为本的检测策略是有效的。同样,我们亦透过立法,发出了针对40多幢大厦以至其他范围的强制检测公告。就最近这40多幢大厦的强制检测,我们应该为这些大厦里大概八成的居民进行了检测,超过50 000人,但这个八成的估计相信是保守的,因为这个数字是单单来自检测中心和流动检测站,但有些在这些大厦的居民可能选择用其他途径,包括在188个地方拿取样本瓶然后交回样本作检测,这些数字是未有计算在内。在这50 000个强制病毒检测当中,可以找到12宗确诊个案,所以是有用的。当然,进行了这些强制检测后便要执法,这才会有阻吓作用或诱因,令这些须要进行病毒检测的市民会按时接受病毒检测。我们早前针对乙明邨明恩楼做了第一次的执法工作,我们会继续进行。
 
  近日大家听到我们有一个新的辅助性方法──就是污水检测,这本来是一个研究,但当发现它能够应用在我们日常的抗疫工作,我们便马上加大了取样的能力和香港大学化验所的能力,让我们能够用更多污水检测来制订相关措施。例如早前在彩云(二)邨,我们就透过污水检测的结果,要求丰泽楼和启辉楼这两幢大厦的居民接受检测,亦找到数宗隐性个案。其实每个举措的最终目标也希望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病毒在社区传播。
 
  近日专家顾问很关心如何追踪紧密接触者,我们完全同意,亦调动了更多人手。除了警务处由差不多第一阶段开始投入人手之外,最近我们亦动员了入境处和海关。有关做紧密接触追踪工作的公务员同事明早会跟几位专家见面,由专家介绍应该如何更科学化、更专业化地进行这些个案的追踪工作。
 
  总的来说,如我刚才所说,每一个抗疫环节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需要加大的力度,特区政府都是义不容辞,一定循着这个方向去做,希望市民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减少聚会,包括家庭的聚会,令我们可以早日控制这次疫情。
 
记者:林太,你好。刚刚提到追踪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想问会否有一个目标何时可以落实追踪到?另外,二人限聚令、晚市禁堂食这些措施已经实施了整个月,但刚刚提到疫情下降的速度仍是慢,政府还有没有更严厉的措施?除不断延续现行的措施外,会不会真的做到「清零」才考虑放宽措施?另外想问查车牌方面,最新就是运输署会通知车主,其实这样「通风报信」会否令人能逃避传媒的监察、削弱新闻自由?会否考虑可以豁免传媒查车牌的时候不通知车主?谢谢。
 
行政长官:多谢三个问题。第一,确诊个案的追踪工作从来都是抗疫重要一环,如果大家记得我早期都用过四个英文字母──「T」、「T」、「Q」及「I」,包括Testing、Tracing、Quarantine以及Isolation。可以说,检测和检疫的设施,以至治疗的设施现在已相当到位,但在追踪确诊个案的紧密接触 者方面,事实上是可以做得更加好。我必须强调「做得更加好」是需要有市民的合作,我们真的不知道每一位确诊者的紧密接触者,所以要靠确诊病人详细告诉我们,无论透过他们自己的记忆,或他们如果有听袁教授说,自己有笔录记下每一日的行程;或者用手机拍了照片,知道他曾坐过哪一辆的士;又或者用我们的「安心出行」流动应用程式。一定要有市民的参与和配合,我们才做到。不过,在做追踪工作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些技巧,例如如何查问、如何试探,我们会在这方面加强我们的工作。一层是紧密接触者,再向这一层的紧密接触者问他有甚么紧密接触者,都是人手和技巧的问题,我们会投入大量人手去做。
 
  第二,我必须承认这些社交距离的措施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是非常大,亦因此我们已先后推出四轮「防疫抗疫基金」。我不认为要达致「清零」才可以放宽;如果你记得,我们在上一浪疫情时都是逐步放宽。我们曾说大概有四、五个阶段的放宽,按着当日一段时间的确诊个案,分析确诊个案中有多少是输入和本地、本地个案中有多少是源头未明后,我们就会放宽。在上一轮疫情还没有放宽到最后一个阶段,因为最后一个阶段是甚么也不用管。今日亦同样,不会去到「清零」一段时间然后全面放宽,都是采取有序、逐步的放宽。大家可以留意到近日尽管确诊个案有下降的趋势,但亦未能令人放心到可以开始走放宽的程序;虽然数字每日低了约二、三十个,但亦见到一些群组,包括在医院内的爆发、在大型建筑地盘的爆发,我们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我可以说,我们会继续采取逐步有序的方式放宽社交距离措施。
 
  第三个问题与抗疫无关,但我都说一说。这些所谓查册的服务存在了一段很长时间,这些public register,公众要去查,无论是查车辆的登记车主、土地买卖的业主、结婚资料或是出生证明书的资料,都是有查册的功能。查册的功能往往都是有一个目的,或许你需要做买卖,或者是有一些特别的工作需要去知道。这些资料在政府的手中,每一个部门亦有其程序。我相信这些查册功能在立法时是不包括做一些调查式、甚至是「起底」式的工作──我不是说传媒正在做这些工作,但我只知道在过去一年多,有很多经过查册找到的资料在社交媒体上发放,导致我刚才所说令被查册人受到伤害的行为。在能够尊重查册的功能的同时,我们有甚么可以处理到被查册人可能受伤害的考虑,就是各个部门现时在其行政上考虑的工作。我相信如果运输署只是在有人查某位车主的资料时,通知该车主其在运输署的资料被查看,不是一个很过分的要求,我认为是相当合理的要求。我亦看不到这与你刚才说的新闻自由、「通风报信」有甚么关系,因为正如我所说,这些被市民、公众查册是有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这特定的目的我刚才亦已解释过,所以新闻工作者可以继续按着法例和每一个部门的程序查册。我在此呼吁,如果查了个人的资料而想伤害某一位人士,这些行为是不值得我们鼓励。
 
记者:林太,早晨。想问问刚才你说查册的安排不会影响新闻自由,但实情是很多新闻工作者和记协亦反映了现时的安排会严重影响记者的采访,我亦有一些同事和早前一些港台的行家因为查册而被警方拘捕,甚至现时说需要协助调查,其实很明显已经看到这正在影响传媒的工作。以往他们都可以做,为甚么现时突然间要这样收紧?你所说的攻击、伤害是否就是因为有些人被揭发可能有僭建,跟着要纠正,那些就是你所说的伤害?其实当中你有没有想过要与传媒机构沟通,然后才做这些如此影响传媒工作的改动,而不是单向地宣布?另外,想问问在国安法之下,截取通讯专员(截取通讯及监察事务专员)石辉昨日都有谈及,现时警察的截听能力大增,亦纯粹依靠你去作判断和监察,他都叫我们可以问问你本人,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足够的专业法律知识去作这个判断?怎样平衡公众可能担心警方会有一些违规、滥权的截听情况?最后,想问问十二名港人的情况,你一直主张和呼吁香港年轻人要多些往大湾区发展,但香港人看到内地标榜的阳光司法下,十二名港人的家属到现在都未能见到那些被控的港人,他们所委托的律师现时甚至被内地取消律师资格,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说服香港人对内地的司法制度有信心?多谢。
 
行政长官:三个问题。第一,其实我已经以中、英文回答过,我看不到现时运输署或相关部门就着公众查册方面的行政措施如何会影响,甚至是严重影响到你刚才所说的采访。你可以继续查册,运输署只是告诉被查册人有人曾就他们作查册、想知道他们的资料。如果你所说 的是建筑物的资料,我亦不相信会由有僭建物突然间变为没有僭建物,所以我是没有办法明白这方面的指控。每一件事都需要平衡,我想在两年或三年前,大家都猜不到现时我们会看到很多个人资料被「武器化」。这个并不是我说的,是私隐专员所说的——看到有一段时间有很多个人资料被「武器化」,他很想处理,有时他能够处理,有时他未有足够的法定权力去处理。当有一些新事物发生,影响到香港的部分市民,我们作为政府是有责任--在法律框架容许下,又不完全偏离原本制度的设计目的--去保护这些人,这有甚么错呢?我看不到。至于你所说的个案,我不懂得评论,因为每一日警务处在调查案件中都有很多个案,如果你有任何疑问要向警方提出。
 
  没错,香港国安法第四十三条赋予我们在执行国家安全任务有一系列的权力或是额外权力,包括由行政长官核准可以截取通讯。这个权力,你可以放心,一定会是非常谨慎地行使,亦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有很多制约,这些制约与今日的截取通讯及监察事务专员所做的工作是非常相近;不过,正如在法例所说,所有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不能够公开透露,所以我亦不可以详细向你交代。
 
  第三,这十二位人士,我在这里亦已多次回答,他们在香港是涉嫌违反了非常严重的罪行,是畏罪潜逃,现在大家看到,甚至是有组织性地畏罪潜逃。这个案似乎仍在司法阶段,我就不详细评论;不过,每一个地方的司法制度当然是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我们就无需说「一国两制」。我们是实行《普通法》,与内地的法制不同。每一位人士,包括现时有人说他们要到外地居住,他们亦需要知道该处的司法制度、司法系统是如何。总之,如你是守法人士,我就看不到你有甚么需要担心。
 
  至于往大湾区发展,这是香港市民的个人意愿,特区政府没有能力说一定要强迫香港人前往大湾区发展。不过,事实是刚刚相反,不少香港企业和市民比我们走得更快,他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契机。其实早于我们有任何的规划纲要、大湾区专员办事处,他们都已经在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发展,稍后我们或者安排这些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了一段时间的港人、港企向大家交代他们的发展情况。
 
  在此,再次祝大家在二○二一年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多谢大家。
 
(请同时参阅谈话内容的英文部分。)
 
2021年1月5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4时32分
即日新闻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会见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