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七题:向青少年及在职青年提供的服务
*********************
问题:
关于向青少年及在职青年提供的服务,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三年,每年有多少间非政府机构提供以青少年及在职青年为对象的社会服务,并按机构名称列出(i)机构所属类别、(ii)每年获公帑资助的金额(如适用)、(iii)有关的雇员人数,以及(iv)接受服务的人数(按年龄组别列出分项数字);
(二)过去三年,民政事务局、劳工及福利局和教育局有否委托任何机构推行以青少年及在职青年为对象的新服务项目;如有,按项目名称列出(i)机构数目、(ii)机构名称、(iii)每年提供的公帑资助金额,以及(iv)每年接受服务的人数(按年龄组别列出分项数字);及
(三)鉴于反修例风波及疫情对社会及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严重影响青少年及在职青年的发展及向上流动的机会,上述各政策局有否计划推出具针对性的服务项目,以协助他们面对逆境及装备自己,从而更好地迎接前路的挑战?
答覆:
主席:
就陆颂雄议员的提问,经谘询劳工及福利局与教育局,现综合回覆如下:
(一)及(二)在过去三个财政年度,有47间福利机构提供获社会福利署(社署)资助的青少年服务,平均每年的资助总额约为20.29亿元;平均每年约425 900名六至24岁的青少年接受有关服务。另外,在过去三个财政年度,有31间福利机构获儿童发展基金拨款在全港各区推行每个为期三年的计划,合共有超过8 000名10至19岁的青少年受惠,平均每年拨款总额约为4,730万元。社署没有备存机构提供有关服务的雇员人数。在新服务方面,社署资助五间福利机构在二○一八年十二月分别成立五队网上青年支援队,在二○一九至二○年的资助总额约为2,390万元,而该年有7 977名六至24岁的青少年接受有关服务。
同样在过去三个财政年度,劳工处亦委托26间机构为青少年提供个案管理及就业支援服务,平均每年支付服务费用的总额约为1,290万元;平均每年约13 500名15至29岁的青少年接受有关服务。劳工处没有备存机构提供有关服务的雇员人数。
此外,民政事务局自二○一四年起推行「青年生涯规划活动资助计划」,资助非政府机构推行有时限的青年生涯规划服务项目。在最近二○一九/二○至二○二一/二二学年的资助周期内,共有24间非牟利的非政府机构获资助推行有关服务,获批资助金额合共约1亿1,500万元,预计约318 000人(包括中学生、应届毕业生和离校生、老师和家长)接受服务。民政事务局没有备存机构提供有关服务的雇员人数。
至于教育局方面,当局在二○二○至二一财政年度批出35万元,委托一间社会服务组织于10间选定中学推行先导计划,向有关教师提供职业专才教育谘询服务。有关的先导计划已在二○二○/二一学年推出,预计约2 200名来自参与学校的高中学生会受惠。该机构将有12名雇员负责提供有关服务。
(三)经历了过去的社会动荡、反覆的疫情和长时间停课,青年人的生活及学习模式受到一定影响,部分青年人对个人前景感到迷茫。面对这个环境,需要更进一步关心青年人的身心健康,亦让他们有更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协助他们装备自己和向上流动,实现理想。
社署一直与获资助的非政府机构保持沟通,以应对青少年在福利服务方面的需要。社署由二○一九/二○年学年九月起在全港460多间中学推行「一校两社工」措施,并相应增加督导人手。尽管学校因应疫情发展需要暂停面授课堂,学校社工仍继续与学生及学校人员保持紧密联系。除了透过电话或网上联络外,如有需要或遇紧急情况,亦会透过会面或探访,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适时的辅导。为加强接触需要情绪支援的青少年,社署透过非政府机构为有需要的学生及青少年提供跨区深宵外展服务,包括网上平台支援及辅导,以至临床心理服务等。此外,社署透过非政府机构提供临床心理服务予有需要的青少年;并为学校社工、老师、校长提供心理讲座和训练,以增强他们处理学生情绪的技巧;及透过电台访问提供心理教育以强化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并与社工合作增强家长和子女的沟通能力及技巧。社署网页亦设有「2020抗疫心理资源库」及印制「抗疫心理资源套」,为公众人士包括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援资讯。获资助的非政府机构亦透过社署提供的额外资源,在疫情期间加强了网上外展及辅导服务,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适切的服务及转介。
在学校方面,因应社会事件和疫情发展,教育局一直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并不时向学校发出信件及提供指引,提醒学校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及与家长加强沟通,又促请学校加强学生的训育辅导和支援,以协助学生纾缓负面情绪,强化抗逆能力,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学校内不同范畴的专业人员(包括训辅人员、学校社工及校本教育心理学家)会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援。透过全校参与的训辅模式,相关的专业人员与教师协作,因应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补救性、预防性及发展性辅导计划。此外,教育局亦为学校增办工作坊、专题讲座和培训课程,并透过与有关非政府机构举办活动,推动正面及关爱文化。举例来説,「关爱校园奖励计划」以「逆境无惧 校园显关爱」作为二○二○年度卓越奖项的主题,参与计划的幼稚园、中小学及特殊学校达430多所。教育局亦持续推动不同的学生成长计划,例如分别为小学及中学生举办的「成长的天空计划」及「多元智能跃进计划」,提升学生的的抗逆能力,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至于大学方面,疫情影响大学的教与学模式及学生支援服务,亦令不少大学生因学业或求职受阻而感到压力和焦虑。有见及此,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在二○二○年十一月作出一笔过5,000万元的特别拨款,鼓励大学以创新思维,拓展更多元化及透过不同途径提供学生支援服务。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将利用该笔拨款,在二○二○/二○二一至二○二一/二○二二学年期间推展75项计划,以扩展现有学生服务及推出新服务,范围涵盖心理辅导、精神健康、职业规划及发展、体能及健康生活等,以支持学生渡过疫情下的困境。
此外,民政事务局联同青年发展委员会推出了不同措施,资助非政府机构为青年人提供相关的服务项目。纵使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令大部份交流、实习及实体培训不能举行,我们向在「青年生涯规划活动资助计划」下获资助的非政府机构增拨额外资源,让它们善用科技提供有助提升青年人在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和压力管理等活动,为学生在疫情期间提供有关生涯规划的支援和培训。有关措施获非政府机构正面回响,至今透过电子学习方式共推展超过620次活动。此外,我们更进一步优化资助计划,推出「中学生/离校生个人升学和就业支援服务」,向24间获资助机构提供一次性、为期一年的额外拨款,特别为一些仍未有明确升学或就业路向和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全面、深入和具持续性的辅导支援。
除了在本港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外,政府亦一直致力拓展香港青年在香港以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的就业和创业机遇。政府于今年一月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均有业务的企业,聘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派驻他们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计划共提供2 000个名额,当中约700个专为创科职位而设。参加计划的毕业生须为持有香港或香港以外院校在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颁发的学士或以上学位,以及可合法在港受雇工作的香港居民。参与计划的企业须在香港按照香港法例及以不低于月薪港元18,000元聘请目标毕业生,并派驻他们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职培训。政府会按企业聘用的每名毕业生,发给企业每人每月港元10,000元的津贴,为期最长18个月。
此外,政府已在「青年发展基金」下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鼓励香港青年善用双创基地,协助他们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业务。行政长官在《202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提升本轮「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的资助额,让获资助机构在疫情肆虐的环境下仍可有更多资源,支援和加强青年初创企业。经提升资助额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资助计划」预计将批出超过一亿元资助予十多个非政府机构推行青年创业计划,为超过200个有意或已经在本地及/或大湾区内城市创业的青年初创企业(涉及超过800名青年)提供资助,以及向约4 000名青年提供创业支援及孵化服务。至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基地体验资助计划」方面,则预计批出约500万元予十多间非政府机构,举办短期大湾区内地城市创新创业基地的体验项目,预计接近700名青年受惠。
完
2021年1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10分
香港时间15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