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教育局局长就「彻底改革通识教育科」议员议案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主席:
很感谢葛珮帆议员今日提出的议案,让我们可聚焦讨论高中通识科(通识科)的改革。
政府在二○一七年底成立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专责小组),检讨中小学的课程,并提出一些改善建议。专责小组经过约三年广泛谘询收集意见后,于去年九月向本局提交报告,提出多项从宏观角度订定的优化措施。专责小组的建议涵盖六大改革方向,包括优化高中四个核心科目的建议。报告发表后,社会人士的讨论焦点依旧还是集中在高中通识科上,无论是否属于核心科目、必修必考,还是转为高中选修科目,甚至予以保留或取消,不少人士依然各执一词,争议并未止息,对课程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绝对不是好事。
因此政府必须作出果断决定,以免通识科的改革旷日持久。行政长官于二○二○年《施政报告》提出改革此科的未来方向,纠正过去推行时出现异化问题,从而让这个科目重新成为学生建立稳固的知识基础、联系不同学科知识、培养明辨慎思能力、理性分析当代领域课题,和学习有关国家发展、《宪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的平台。根据现时的课程改革机制,课程发展议会及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已成立一个委员会跟进课程改动的情况,包括课程的内容及公开试的详细安排。在搜集业界的意见后,会再作专业的考虑,订定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尽早落实。
通识科自二○○九年推行,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但之后社会上时有讨论,该科在推行时出现异化情况,担心未能准确落实原先的课程理念。有意见认为通识科的课程内容笼统,概念模糊,而且由于不设建议教科书,致学习材料的质素和真确性没有保证,亦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基础作理性分析和有意义讨论,令科目容易变成单纯复述时事或表达意见的平台,更有人士担心这科会成为个别教师宣扬个人政治理念的平台。部分师生更反映,该科的「独立专题探究」相当费时费力,所付出的与该部分在文凭试所占的比重并不相称。而课程份量太多、课程要求概念不清和课时不足,亦一直是教师提出要改革的重点。所以我希望利用今日的机会跟大家讲解清楚改革通识科的大方向。
通识科改革重点
政府保持科目为必修必考,是经过详细的考虑、专责小组的建议和社会的关注,并以学生学习利益为大前提而提出。社会普遍认同该科原来的课程宗旨和目标,保留此科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分析当代跨领域课题,培养慎思明辨能力及公民素养,实有其价值和作用,这些素养和能力亦是各地教育系统或组织普遍所重视。
至于课程内容,专责小组清楚提出要删减和精简内容,并建议「独立专题探究」转为非必修让学生选择。现时,「独立专题探究」占用该科三分之一的总课时,在取消「独立专题探究」后,再加上删减及重整内容,改革后课程的内容及课时大约为原来一半,减轻学生负担,释放空间予学生修读其他科目、发展兴趣及/或多参与全方位学习活动,扩阔视野。更重要的是,改革后的课程会厘清重要学习概念,加强知识内涵,课程发展议会正继续以专业领航的原则,跟进详细课程内容,为学生建立稳固知识基础,培养他们慎思明辨、创新思维、沟通技巧和协作能力等共通能力,以及公民意识、法治和尊重他人等价值观,这些都是学生面对二十一世纪各种挑战不可或缺的质素。
改革通识科的另一重点,是加强学习国家发展、《宪法》、《基本法》和法治等学习元素。其实,这些学习元素已存在于现时通识科的课程,但为配合「一国两制」的准确实践及全面落实,教育系统有责任让学生清楚认识国家的《宪法》、《基本法》以及香港和国家的关系,培养他们国民身分的认同,自觉有承担和肩负一个保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亦能掌握将来或融入内地生活/发展的机遇和情况。
课程改革后仍设公开考试,将有助公众人士了解课程的推行,重建信心。过去,不少人士怀疑通识科是否真的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方面由于通识科没有使用经审批的课本,只靠教师搜集资料讨论时事议题,所以,对此科能否培养学生综合知识和明辨慎思能力有疑问。另一方面,每年不同考评题目如政治性议题亦有很多争拗,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上的人士都可能有些不信任。亦有意见认为通识科的部分公开考试试题倾向二元对立,会产生「倒流效应」影响,不利培养学生以多角度思考和各方包容合作来解决问题。至于若干教师平日侧重应试技巧和操练应试题型,令教学流于应试化,与课程强调引发学生探究的理念亦背道而驰。我们建议改革后的公开考试只设「达标」与「不达标」两级,有助释放考试压力和师生工作量,亦同时给予学生努力的认可。
改革后的课程不设「独立专题探究」,但会提供内地考察机会,给教师机会带领学生亲身和正确地认识国情和国家的发展,对培养国民身分认同有正面影响。至于如何做考察,相信课程发展议会及其委员会会一并考虑。
改革后的通识课程会设立「适用书目表」,为教科书质素把关,让教师可以使用经审批的教科书,减少学习材料只围绕报刊和网上资讯的机会,以免当中可能会选取了内容偏颇、又或是不配合学生心智发展程度的新闻材料,影响学生学习。
现时通识科另一问题,是教师选取时事作为教学议题,由于这些事件往往仍在发展与变化当中,不少人怀疑学生能否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我必须指出,其实有很多通识科老师都尽心尽力备课,搜集资料,带领学生讨论、探究,但我们认同专责小组建议,应让学生去讨论成熟的议题,在全面资料的配合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学生亦可继续透过探讨涉及香港、国家及全球发展的重要课题,扩阔国际视野,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明辨慎思能力,以理性分析当代领域的课题。课程发展议会正订立详细的内容。我们会配合改革后的课程安排课程诠释和教学策略等教师培训,亦会提供教学资源,支援教师教学。
最后,教育局亦会为改革后的科目冠以新名称,让科目配合其优化内容和安排,重新出发。
教师调配
至于教师调配安排,既然课程仍属必修必考,亦会包含现时通识科内容,现任通识科教师和正在接受师资培训的准教师应该可以胜任教授经优化后的课程。此外,学校编制内的教学人员数目基本上按学校的班级数目及教师与班级比例(班师比)计算,科目改革不会导致整体教席减少。学校可按校本管理原则及实际需要,灵活调配教师的职务,例如原来任教通识科的教师,可任教初中或高中其他科目,以及分担如全方位学习活动等非教学工作。教育局亦会与学校管理层及前线教师持续沟通,因应他们的需要,透过课程探访、校本支援服务、学校网络计划等,全面支援教师专业发展。
总结
课程出现异化,就应对症下药解决。经改革后的科目维持必修必考核心科目,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认识国家、培养慎思明辨和公民素养。改革后的课程根据现时通识科的课程宗旨和目标,精简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基础、优化教材、考评安排,以及审批课本等,与专责小组的建议一脉相承,聚焦学生的学习利益,为他们创造空间。至于内地考察,亦能配合「独立专题探究」的理念,提供专题研习机会。上述各项建议均与议员提议「彻底改革通识教育科」的建议方向大体一致。不过,要培养国民身分认同,在过程中不可单靠一科的课程,亦不能单靠学校,实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在不同层面共同努力,方能取得成果。
主席,我谨此陈辞。我会小心聆听各位议员的意见后,再作总结发言。多谢主席。
完
2021年3月25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05分
香港时间18时0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