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六题:电话骗案
***********
以下是今日(五月十二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卢伟国议员的提问和保安局局长李家超的书面答覆:
问题:
据报,电话诈骗越来越猖獗。警方在二○二○年录得接近1 200宗电话骗案,较二○一九年上升80%,而二○二○年该等案件所涉金额为5.7亿元(当中一名受害者损失2.5亿元),较二○一九年的1.5亿元大幅上升。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三年,每年警方接获多少宗涉及电话诈骗的举报,以及分别有多少人被捕、遭检控及定罪;侦缉该等案件的主要障碍为何;
(二)有否考虑修订相关法例(包括提高罚则)及制定新法例,以提高对电话诈骗的阻吓力;若有,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及
(三)会否加强与银行业界的合作并修订相关指引,以期提高拦截骗款及协助受害者追回骗款的成功率;若会,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诈骗是严重罪行。任何人干犯《盗窃罪条例》(第210章)第16A条欺诈罪,最高可判处监禁14年;若被控同一条例第17条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最高可判处监禁10年。另外,任何人因诈骗得益而被控《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第455章)第25条处理已知道或相信为代表从可公诉罪行的得益的财产,最高可判处监禁14年及罚款500万港元。
(一)及(二) 过去三年(二○一八年至二○二○年),电话骗案的案件宗数及拘捕人数如下:
二○一八年 | 二○一九年 | 二○二○年 | |
案件宗数 | 615 | 648 | 1 193 |
拘捕人数 | 9 | 10 | 58 |
政府没有就因电话骗案被定罪人士的刑罚作统计。
《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第27条订明,控方可向法庭提供关于以下事项的资料︰有关罪行的普遍程度、被告获得的利益的性质及程度、社区和受害人所受影响的性质及程度,以及有关罪行因为与某三合会活动有关连而属有组织罪行。原讼法庭或区域法院可在考虑这些资料后,处以较重的刑罚,惟有关刑罚不得超逾该罪行的法定最高罚则。自二○一三年起,警方引用有关法例,成功向法庭申请对84名涉及电话骗案的被告(涉及156宗案件)加重刑罚,各被告被加刑三至20个月,最终判监17至63个月不等。
大部分电话骗案均涉及跨境犯罪活动。骗徒除了以境外通讯服务致电受害人,亦会利用本地匿名电话卡(俗称「太空卡」)与受害人沟通、处理赃款或开立「傀儡银行户口」等,增加警方调查案件的难度。就此,政府已于今年初完成公众谘询,正准备透过于《电讯条例》(第106章)下订立新规例以实施电话智能卡实名登记制度,以堵塞目前电话智能卡尤其是预付储值卡因其匿名性质而造成的漏洞,协助防止和侦查涉及使用电话智能卡尤其是预付储值卡的罪案,并维持市民对本港电讯服务的信心。
(三) 为加强打击诈骗案的力度及提高市民的防骗意识,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于二○一七年成立「反诈骗协调中心」(协调中心),工作包括与银行业界合作拦截骗款,减低受害人的损失;以及透过「国际止付机制」,帮助受害人拦截境外骗款。在二○二○年,该中心与银行业界合作成功为约830宗已汇出骗款到本地及海外银行的案件拦截共超过30亿6千万港元。
协调中心积极提供训练予本地银行前线员工,以加强其前线人员对骗案的认识,并及时将怀疑受骗个案转介警方跟进。二○二○年,协调中心为六间本地银行共1 300位前线人员举办15场讲座,提升其识别骗案的能力。同年,银行员工合共辨识了超过100宗正在进行中的骗案,包括约30宗电话骗案,并通知协调中心,从而避免受害人堕入骗局。
警方一直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和银行业保持沟通合作,就不同类型骗案(包括电话骗案)的最新趋势及犯罪手法交换讯息,并通过商业罪案调查科辖下以公私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反讹骗及洗黑钱情报工作组」(情报工作组)进行讯息共享及情报交流,积极预防及制止不法分子利用银行户口进行诈骗或洗钱活动,并将有关个案交由执法机构跟进调查。情报工作组特别制定了电话骗案为其短期工作重点,并向银行业界发布了相关的风险提示及案例。
在金管局的支持下,香港银行公会在二○二○年五月成立了一个「欺诈风险管理工作小组」,推动业界加强在预防电话骗案及其他骗案方面的公众宣传教育活动,提醒公众相关骗案的常见犯罪手法及防范策略。为进一步加强银行打击骗案的能力,金管局在二○二一年四月发出通告,分享银行使用外部资讯及数据的良好做法,以及如何更有效打击诈骗或洗钱活动,包括拦截涉嫌骗款。
同时,为了加强保障客户利益,金管局自二○一五年起采取了一连串措施,帮助市民辨别一些可能是冒充银行的诈骗行为,例如要求所有零售银行提供热线电话,以方便市民核实声称代表银行来电者的身分,及要求银行加强提醒客户小心伪冒银行来电。此外,金管局亦推出宣传短片,并透过金管局、香港银行公会及银行网站和银行分行播放有关宣传短片,以提高市民对伪冒银行来电的防范意识。
完
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