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答问会开场发言(附短片)
*****************
立法会主席、各位议员:
自我于今年四月八日出席行政长官答问会以来,过去三个月,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在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前提下,在立法工作上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效:立法会以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经审议后通过完善选举制度的条例草案,让须按非常紧凑时间表进行的三场选举可顺利展开,选举事务处将可如期于今年七月十八日公布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临时选民登记册;立法会在过去三个月,包括在昨天的会议,亦另外通过了17条条例草案,并正全速审议13条条例草案。各政策局未来数周仍将提交五条草案,若这些条例草案最终能全数在本届立法会休会前通过,连同在四月前通过的九条草案,本届立法会在2020-2021立法年度通过的法案合共有45条,将会是过去20年以来立法工作最繁忙、最有成效的一年。
当社会回复平稳,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获得保障后,议员和市民自然期望特区管治成效可切实提升,而特区政府亦应可展现更大决心和魄力解决社会上长期存在的问题。毫无疑问,数以十万计的市民居住环境有待改善,不少家庭置业困难仍然是政府亟需处理的社会问题,有见及此,立法会昨天亦就解决住屋问题进行由议员提出的动议辩论。我想借今天机会与议员就土地房屋这议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土地房屋是本届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在我多份《施政报告》中,房屋及土地供应均放在经济和民生的部分之前,自《2018年施政报告》起更独立成章,以突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在需要有充足的土地供应。我亦于首份《施政报告》清楚表明我的房屋政策有四个元素,即强调政府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以置业为主导满足市民诉求、聚焦供应,以及尽快支援轮候公屋和居住环境恶劣的家庭。
建屋必须有土地,而开拓可供发展的土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有人埋怨政府浪费时间开展土地供应的公众谘询工作,有人批评政府舍近图远、舍易取难。事实上,本届政府的造地工作从没好整以暇,在发展局局长的领导下,我可以形容为有点像行军打仗、寸土必争。尤其是这些工作往往在争议中推进,不少更成为立法会「拉布」的对象、社会激进分子抗争的目标,直至最近议会和社会回复平静,过程才相对顺利。
在多管齐下的策略下,我们同步推展多个位处东涌和新界北区的大型土地开发项目;我们继续通过改变规划,善用棕地、农地、绿化地带增加房屋用地;我们推出「土地共享先导计划」,释放发展商拥有的土地,甚至由政府直接收回已规划但长期未能落实的私人土地;我们加快包括市区寮屋区、房委会工厦、公务员建屋合作社楼宇及大坑西邨重建等市区更新项目,既可通过提升地积比率增加供应,也积极回应居民长期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诉求。
这些工作并非纸上谈兵,我去年宣布已觅得330公顷用地,可全数兴建《长远房屋策略》未来10年公营房屋的供应目标。全力觅地造地之余,我们亦全速兴建公营房屋。预计在本届政府五年任期内落成的公营房屋有96 500个单位,较之前五年的66 800个单位多接近一半,但与目前公屋轮候册上的数字和其他渴望置业的家庭数量相比,仍有一段颇大的距离。我们预计在下一个10年期的上半部供应仍会紧张,房委会和相关部门正尽全力提速,我亦已亲自督促有关工作。
除了提升公营房屋的建屋量外,本届政府的房屋政策亦落实了多项突破性举措。
第一,我们在土地供应上明显倾斜公营房屋,把公私营房屋比例由以往的60:40改为现时的70:30。这个改变落实了我表明「房屋不是简单商品」的政策立场,但同时亦承认香港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国际金融中心,政策难以完全满足经济体内对私楼的需求或调控价格;加大政府的介入是协助市民安居的不二途径。
第二,我们深明要市民支持开拓土地,他们要知道建设的房屋是他们「买得起」的。我们一方面增加购买资助出售房屋的选择,构建置业阶梯,另一方面修订资助出售房屋的定价政策,自二○一八年起将售价与私楼市场脱钩,改以非业主住户家庭的每月入息中位数作为评定负担能力的基础,并以每月的按揭供款不超过家庭入息四成为标准。就以正在选楼的居屋钻石山启翔苑一个约400平方呎的单位为例,在新定价政策下,最便宜单位的售价约为286万元,较以前与私楼市场挂钩的售价足足下降了48万元,相比十足市价更折让了四成。
第三,推出「首置」房屋,以协助收入较高但仍未能购买私楼的年轻家庭「上车」。以已入伙、位于马头围道的首个「首置」盘为例,一个每月总收入介乎约66,000元至86,000元,总资产不超过221万元的三人家庭,就有资格购买「首置」单位。这个「首置」盘提供约500个单位,超额认购超过100倍。我们目前的规划内有另外三个分别由市建局和发展商兴建的「首置」盘,将在市区提供超过3 000多个单位。
第四,我们接纳本会议员长期表达的意见,要求市区重建局和香港铁路公司参与公营房屋的建设。前者将在其重建项目中积极提供更多「首置」单位,而后者则在40年后再次利用铁路设施发展提供公营房屋,项目选在港铁小蚝湾车厂用地的上盖发展。
第五,我们确立「过渡性房屋」的功能,并通过民、商、官合作,全速推进各个项目,尽早改善长时间轮候公屋家庭所面对的恶劣居住环境。我们现时已觅得足够兴建15 000个单位的土地,其中56%由发展商无偿借出。由政府斥资兴建「过渡性房屋」,再交由非政府机构营运,这不单是房屋供应的方案,更创造了社会资本、和谐共融的正面效果。
第六,我们并无忽略未能「上楼」的基层家庭的境况。我们已推出为期三年、涉及非经常开支约80多亿元的现金津贴试行计划。房屋署上月底已向大概90 000个轮候公屋超过三年,而且可能同时符合其他申领资格的一般公屋申请住户发出申领表,并会在本月底开始陆续发放现金津贴。我们昨日已向立法会提交落实劏房租管的法例修订草案,通过订立标准租约条款厘清业主和租客的各自权责、为劏房户提供租住权保障、设立续租租金加幅上限、禁止业主滥收公用设施费用等。
市民长期不能「安居」,政府不敢怠慢。我相信无论是立法会即将换届,或特区政府明年中换届,房屋和土地供应仍然会是施政重点。在未来一年,我们会在以下几方面加倍努力,包括:
(一) 加强高层督导,绝不容许政出多门;
(二) 积极推展交椅洲人工岛和新界北的研究和规划,确保10年后的土地供应充裕;
(三) 更进取地采纳「基建先行」和「创造容量」的原则,加快新策略铁路和道路网络的发展;
(四) 进一步简化发展流程,并提升发展局「项目促进办事处」协调各部门加快审批私人发展项目的效能;及
(五) 检视可提升市区重建的方法,处理本港楼宇老化和衍生的各种安全、卫生问题。
主席,自回归以来,香港的建屋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归根究底,是因为没有稳定、持续的土地供应,包括适当的土地储备。我认为较彻底地解决香港居民「住」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因时制宜的「招数」,而是持之以恒的供应土地决心;我们需要的是不会因经济短期波动或物业价格升跌而动摇政策的勇气。本届政府体现了这种决心和勇气,我希望未来政府能延续我们的信念。
多谢主席。我现在很乐意回答议员的提问。
完
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3时02分
香港时间13时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