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就「推动公共健康政策,享受优质老年生活」议员议案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局长陈肇始教授今日(七月二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就陈健波议员提出「推动公共健康政策,享受优质老年生活」议案的开场发言:
 
主席:
 
  我感谢陈健波议员今日就「推动公共健康政策,享受优质老年生活」提出议案。
 
一、引言
 
  虽然香港的健康指数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如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香港正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随着男女出生人口预期寿命稳步提高,65岁或以上人口的比例预计将从二○二○年的19.2%显著上升至二○六九年的35.8%。人口老化会令医疗和长者福利服务开支上升,对香港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造成影响。
 
  老年人口比例和数目逐步增加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如何令这批人口保持身心健康,以减低他们在年老时对医疗服务特别是公营医疗服务的需求及负担;同时改善长者的生活质素,务求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属、老有所为。
 
  处理人口老龄化这个议题,与多个政策局的政策息息相关,更是环环相扣。在公共卫生方面,人口老化令现时的医疗服务承受极大压力。政府明白制定全面而恰当的长远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已适时推行多项措施,促进医疗系统长期的持续发展及提供足够的硬件配套,以应付未来的服务需要,有关措施包括发展基层医疗健康及落实医院发展计划等等,我稍后会聚焦讨论这方面。在长者福利和服务方面,「照顾长者」为特区政府其中一项策略性政策目标,及后安老事务委员会的成立、《安老服务计划方案》的制定,都是朝着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方向,为有需要的长者提供适切的长期护理服务,以及加强安老服务及其规划。由此可见,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需要有全面的规划及硬件配套设施。因此,整个政府各个政策局和部门均致力透过多管齐下的政策及措施处理人口老化的问题,以提升市民健康水平,以应对人口老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刚才我提到约50年后,65岁或以上的人口将占整体人口超过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今日16、17岁的青年人,好像与医疗和长者福利服务久久也扯不上关系,但在半个世纪后,便会在一个「每三个人就有一名长者」的社会中生活。因此,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我们认为最有效减轻人口老龄化的策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预防胜于治疗」,也是刚才陈健波议员提出及我今日希望主力讨论的范畴。
 
二、发展基层医疗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及老化,本港医疗体系在过去有显著改变。面对医疗服务需求急剧上升的严峻挑战,我们近年正推行医疗改革,提出扭转现时「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及风气,用非常大的力度发展及加强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踏出改变香港医疗系统重要的第一步。
 
  其中,政府正逐步在全港18区设立地区康健中心,作为政府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地区康健中心以崭新模式运作,由政府出资并透过非政府组织营运,以地区为本、公私合营及医社合作的理念,提升市民预防疾病的意识和管理个人健康的能力,并让市民可在社区得到所需的护理,长远有助减轻公营医疗体系的压力。
 
  地区康健中心计划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层预防计划。第一层预防计划由健康推广及疾病预防活动组成。第二层预防包括健康风险评估、糖尿病及高血压的筛查。第三层预防计划涵盖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区复康。
 
  随着政府于二○一九年九月在葵青区成立首间地区康健中心后,我们已加紧筹备其他地区的康健中心,其中两区(注一)和10区(注二)已分别批出营办合约或落实选址。另外,我们已于二○二○年九月向圣雅各福群会批出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的营运服务合约,及向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有限公司批出黄大仙地区康健中心的营运服务合约。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已于今年六月三十日开始投入服务,而黄大仙地区康健中心则预期于二○二二年六月底启用。在本届政府未及设立地区康健中心的11个地区,政府会透过资助非政府机构在各区设立规模较小、属过渡性质的「地区康健站」,提供健康推广和教育、健康风险评估、慢性疾病管理等重点基层医疗健康服务,预早为长远建立一个以预防为中心的基层医疗体系打好基础。
 
  发展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如何针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呢?在个人层面而言,我们的愿景是,每位市民都可获得基层医疗的医生服务,并作为他们长期的健康伙伴,提升市民预防疾病的意识和管理个人健康的能力;在善用社会资源而言,基层医疗服务由公私合营,与病人、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合作,着重预防疾病及防止病情恶化;对政府而言,基层医疗长远有助减轻公营医疗体系的压力,令本港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三、非传染病防控策略
 
  市民又可能会问,发展基层医疗健康便可以减少疾病以致减低医疗系统的负担吗?事实上,不少非传染病(俗称慢性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及高血压,都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希望透过基层医疗的筛查及跟进工作,更有效预防及管理这类非传染病。当中,癌症治疗成本高昂,对病人以至整体社会均构成重大压力。
 
  在香港,非传染病是导致死亡、残障和健康受损的主要原因。在二○二○年,在50 000多宗已登记死亡个案中,超过一半(约55%)的个案由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所致。根据对上一次人口健康调查(于二○一四/一五年度进行)的结果,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普遍随年龄增长上升。以高血压为例,患病率由15至24岁人士的4.5%,上升至55至64岁人士的46.4%,差不多一半,以及65至84岁人士的64.8%。现时大部分患高血压的人士均在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接受治疗,如计及轮候时间、对每位病人的诊症时间、诊症的医生每次不同等因素,现行安排未必是最有效运用资源及对病人最有裨益的做法。在基层医疗框架下,我们编制了「香港高血压參考概览─成年高血压患者在基层医療的护理」,目的是一方面为公营的医療专业人员提供通用參考,从而为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内提供持续、全面和以实证为本的治理,另一方面为有机会患上或已患有高血压的成年人及其照顾者提供參考,以加强病友自我照顾能力,及让市民更清楚知道预防和妥善治理高血压的重要性。
 
  我们在二○一八年发表《迈向2025:香港非传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动计划》,期望在二○二五年或之前,减少非传染病在香港所造成的残疾及早逝等负担。主要的非传染病有共通的行为风险因素(即不健康饮食、缺乏体能活动、吸烟和酒精伤害),但这些风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改善的。我们在二○一九年公布《香港癌症策略》,提供实证为本预防和筛查工作等,达致降低癌症的发病率的目标。政府在过去几年,透过倡导健康饮食、体能活动、减少酒精和吸烟祸害以及巩固医疗系统等措施,推动跨界别协作,共同建设促进健康的生活环境,以保障市民的健康。由此可见,政策的方向与陈健波议员提出的议案是一脉相承的。
 
  达到健康长寿以预防非传染病的出现和增长,我们需要由预防入手,透过采取贯穿人生历程(life course approach)的介入措施及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导致慢性病的风险因素及生活模式,例如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体能活动、超重和肥胖等。我以下提及的措施,不少已考虑到长者的需要。
 
推广健康饮食
 
  在推广健康饮食方面,政府以及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一直致力推广少盐少糖饮食,并从不同方面推动全城减盐减糖的工作,包括提高产品资讯透明度、鼓励食品制造商改良预先包装食品的配方、鼓励食肆减盐减糖等。《2021年食物内有害物质(修订)规例》(《修订规例》)亦已于本年七月十四日获得立法会通过,得到议员支持。《修订规例》除了加强规管霉菌毒素等多种食物内有害物质外,亦将部分氢化油(即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列为食物中的违禁物质,以保障市民健康。
 
吸烟
 
  吸烟亦是致癌及引致上呼吸道疾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亦透过不同政策鼓励市民不要吸烟、抑制烟草的广泛使用,并减低二手烟对公众的影响,以保障公众健康。我们一直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加强控烟,包括立法、执法、宣传、教育、提供戒烟服务和征税。为保障市民健康,政府于二○一九年二月十五日在宪报刊登《2019年吸烟(公众卫生)(修订)条例草案》(《条例草案》),以禁止进口、制造、售卖、分发及宣传另类吸烟产品,包括电子烟、加热烟产品及草本烟。《条例草案》现正在立法会成立的《2019年吸烟(公众卫生)(修订)条例草案》委员会进行讨论及审议阶段。我期望《条例草案》能尽快获得通过,从而预防年轻人透过有关的新型烟草产品而开始吸烟行为。政府亦推出不同措施,包括设立并持续扩大禁止吸烟区范围和不时上调烟税。
 
体能活动
 
  定期进行体能活动亦可以为健康带来各种裨益,帮助保持适中体重,预防及控制糖尿病、高血压以及一些癌症等非传染病。为了提高长者参与体育活动方面的兴趣,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举办长者喜爱的活动,鼓励他们多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生活模式。
 
  另外,康文署与卫生署自二○○○年起合办「普及健体运动」以推广全民运动,与卫生署及社会团体和学校举办康乐体育活动,包括为长者而设的健体计划。
 
推广和支持母乳喂哺
 
  刚才所说,健康生活要从小做起。医学实证显示喂哺母乳有助减低妇女患上乳癌及卵巢癌的风险。因此,政府一直致力推广和支持母乳喂哺,包括于二○一四年成立「促进母乳喂哺委员会」,就进一步推广、维护及支持母乳喂哺提供具体建议;鼓励实施「母乳喂哺友善工作间」;推广「母乳喂哺友善场所」,以及加强母乳喂哺的宣传及教育工作等。
 
  立法工作也非常重要,与此同时《2019年雇佣(修订)条例草案》已于去年──多谢议员支持──获立法会通过,将本港的法定产假由10个星期延长至14个星期,这项政策有助支援和鼓励在职妇女持续喂哺母乳,为孩子的健康和发展带来益处。
 
  另外,政府亦先后提出了《2018年歧视法例(杂项修订)条例草案》和《2020年性别歧视(修订)条例草案》,并已分别于去年六月及今年三月获立法会通过,扩阔了《性别歧视条例》(第480章)的保障范围,禁止对喂哺母乳女性的歧视和骚扰,有关的法例修订已于本年六月中生效。
 
四、传染病的防控
 
  陈健波议员提到现在的疫情和传染病亦可对医疗系统带来压力,相信经过过去一年多的抗疫经验后,大家都非常认同。防控传染病的重要策略,不论是针对2019冠状病毒病或季节性流感,就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其中一种预防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也可减低因病而入院留医的机会和死亡的风险。多年来,政府一直鼓励市民,特别是包括长者在内的高危人士尽早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并每年透过「政府防疫注射计划」及「疫苗资助计划」向合资格人士提供免费或资助的季节性流感疫苗。
 
  同样,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引致严重疾病的风险随年龄上升,世界各地都大力推动长者接种新冠疫苗。截至二○二一年七月十五日,本港60岁或以上的人士中只有约26%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情况远远未如理想。根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辖下的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和新发现及动物传染病科学委员会(联合科学委员会)联同行政长官专家顾问团就新冠疫苗接种的最新建议,长者是因2019冠状病毒病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最高危群组,因此我在此再次强烈建议长者接种新冠疫苗以预防感染。
 
五、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亦非常重要。随着年纪增长,长者需要面对生理、心理和社交上的转变。因此,政府十分重视市民长者的心理健康,并推出不同计划向长者宣扬精神健康的正面信息,其中包括「好心情@HK」计划下的「社区合作伙伴计划」。有关计划由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与社区伙伴,包括非牟利机构合作,在社区推行以实证为本的心理健康推广计划,让包括长者在内各年龄层的人士能在生活中拥有更多正面思维,并增加对常见精神问题的知识。该计划已制定培训手册供社区使用,让计划可在社区持续推广和发展。
 
  就支援患有认知障碍症长者方面,食卫局联同医管局及社会福利署,于二○一七年二月推出为期两年、名为「智友医社同行」的先导计划,以医社合作模式,透过长者地区中心,为60岁或以上患有轻度或中度认知障碍症的长者及其照顾者提供社区支援服务。计划已于二○一九年二月恒常化,并于二○一九年五月推展至全港41间长者地区中心,预计每年有超过2 000名长者及照顾者受惠于此计划。
 
六、长者健康服务
 
  在服务提供方面,现时,卫生署的长者健康服务由18间长者健康中心及18支长者健康外展分队组成,就长者的多种健康需要提供基层健康护理服务,藉以提高长者自我照顾的能力,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推动家人及护老者给予支持,以减低长者染病和罹患残疾的机会。
 
  另外,卫生署已于四间长者健康中心开展医社合作先导计划。该先导计划透过与具备服务隐蔽长者经验的非政府机构(例如长者地区中心和长者邻舍中心等)合作,由这些机构的社工透过外展服务发现并转介「难以接触到的」长者,特别是社交网络狭小并缺乏定期医疗护理的长者至长者健康中心,优先为他们提供包括健康评估、治疗、个别辅导及健康教育等服务。
 
  另外,全港211间资助长者地区中心和长者邻舍中心举办经常性的长者健康活动,部分长者中心还提供简单的健康检查器材,以推广自我健康管理。多个政府部门亦积极推广「积极乐颐年」,使长者可以保持活跃和享受优质老年生活,例如因应长者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各类课程等。
 
七、硬件配套和规划
 
  上述提及多项政策和措施,都必须有硬件的配套及适当的规划方可实施。
 
第一个及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
 
  政府明白制定恰当长远规划的重要性,以便适时展开、进行和完成主要的医院发展项目,应付未来的服务需要。刚才陈健波议员都有提过我们的第一个及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政府在二○一六及二○一八年《施政报告》分别宣布推行第一及第二个十年医院发展计划。当所有有关工程计划完成后,将能额外提供逾15 000张病床及其他医疗设施,大致足以应付直至二○三六年的预计服务需求。
 
设施及规划
 
  就专门提供予长者使用的康乐体育设施而言,康文署自二○○二年起开始引入适合长者锻炼体魄的健体设施,于合适的公园及游乐场地内设置免费的「长者健身园地」,因应长者的需要而设计及提供健体器材,以鼓励长者多做舒展身体的活动。至今,康文署辖下已有超过530个户外康乐场地提供约2 790组长者健体设施。
 
  规划方面,政府在二○一八年落实《安老服务计划方案》下重新在《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加入安老服务的规划比率的建议,以在未来数十年增加安老院舍宿位。较近期的例子,是规划署正在研究把「动态设计」概念融入塑造香港的城市景观和建筑环境,例如提升各类活动地点的可达性、营造适宜步行和骑单车的环境等,以助把运动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而提升市民体能活动水平和促进健康生活。
 
八、长者医疗券计划及自愿医保计划
 
  我刚才用了不少篇幅解释发展基层医疗健康的工作及好处,以及其他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减轻医疗负担的政策和项目。我以下会花一点时间,阐述近年我们透过较崭新的思维,例如长者医疗券计划和推广自愿医保计划(自愿医保),鼓励市民更广泛使用私营医疗服务,调整公私营医疗系统平衡,以期纾缓公营医疗体系沉重的压力和负荷。
 
长者医疗券计划
 
  长者医疗券计划资助年满65岁的合资格香港长者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累积上限为8,000元),让他们在自己所属的社区选择最切合他们健康需要的私营基层医療服务。现时,医疗券可用于西医、中医、牙医、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放射技师、医务化验师、脊医,以及根据《辅助医疗业条例》(第359章)在注册名册第I部分注册的视光师提供的医疗服务。
 
  政府透过让长者选择最切合他们需要的私营医疗服务,计划试行「钱跟病人走」这项较新的概念,补充现有的公营医疗服务,并推广家庭医生的概念。截至二○二一年六月底,曾经使用医疗券的长者超过139万人,约占合资格长者人口的96%。累积的医疗券申报超过3 166万宗,涉及的总金额超过137亿港元。
 
自愿医保计划
 
  自愿医保计划在二○一九年全面落实,为购买认可产品的市民提供税务扣除,以鼓励巿民购买认可产品,利用保险保障使用私营医疗服务。自愿医保认可产品的主要特点包括:(i)不论受保人的健康状况有否改变,保证续保至100岁(不可重新核保);(ii)不设「终身保障限额」(注三);以及(iii)保障范围扩大至涵盖未知的投保前已有病症、日间手术(包括内窥镜检查)、诊断成像检测、非手术癌症治疗等。
 
  医管局近年已推行多项公私营协作计划为病人提供更多医疗服务选择。医管局会继续利用医院管理局公私营协作基金的投资回报推行各项公私营协作计划,并继续与公众及病人组织沟通,与持份者紧密合作,探讨推行更多公私营协作服务的可行性,以满足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并提高社会整体的医疗服务质素。
 
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公私营合作的项目,政府已开发全港性的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医健通」)电子平台,目标为全港市民建立免费和终身的电子健康纪录,加强护理服务的连贯性,让公营和私营医护机构双向互通纪录,继而为推行公私营医疗协作计划提供资讯科技平台。市民及医护提供者参加互通系统,均属自愿及免费。
 
九、结语
 
  主席,我十分认同陈健波议员所说,今日的议题涵盖面十分广濶,不止于某政策范畴或某个年龄层。在有限的时间下,我的回应主要集中解说以预防为本的公共卫生政策,特别为长者而设的服务及措施,以及因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系统带来的挑战。我们,包括今日亦出席的民政事务局副局长和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非常乐意听取各议员就议案的意见。在总结发言阶段,我会就议案以及其他议员的意见再作一个整体的回应。
 
  多谢主席。
 
注一:政府已于二○二○年九月十四日向圣雅各福群会批出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的营运服务合约,及向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有限公司批出黄大仙地区康健中心的营运服务合约。
注二:(截至二○二一年七月初)政府已落实深水埗、黄大仙、湾仔、东区、油尖旺、观塘、大埔、西贡、北区及中西区的康健中心选址。
注三:不设「终身保障限额」即受保人的保障会持续至年满100岁。
 
2021年7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58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