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发言全文(二)
********************************
(三)新气象 新未来
引言
19. 过去超过半世纪,为了满足本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需要,政府进行了大量城市规划工作,包括早期的荃湾、沙田、大埔、屯门等新市镇,以至近年的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等新发展区。这些规划发展卓有成效,但亦有不足之处,例如未能达致职住平衡、自给自足的目标。近年更因议会泛政治化,和激进「反政府」人士刻意制造对立、对抗,令城市规划工作举步维艰,严重窒碍经济社会发展,衍生了突出的民生问题。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香港已由乱转治,并迎来可聚焦经济的新局面,特区政府应展示高瞻远瞩的魄力,积极为香港规划未来。
规划未来
20. 我现提出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并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这个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将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红利,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营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而支撑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维港都会区亦会扩大至包括「明日大屿愿景」的交椅洲人工岛填海。这两个位处香港南北的都会区将可提供大量土地,完善香港的空间布局,并驾齐驱,互相辉映,推动香港未来发展。
北部都会区
规划背景
21. 我们今日会同步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发展策略》),详细介绍都会区的规划背景、总体原则、目标和行动纲领,让社会各界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充分考虑了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发展策略》同时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为基础,将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前景谋定新方略,在香港重回「一国两制」正轨的时刻,别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义。
空间布局
22. 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都会区不是指一个有法定地位或规范,以行政界线所划定的区域,而是因地理特征、经济功能、生态环境、交通联系及发展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具规模的城市空间。在都会区里,土地用途多元,居住和就业人口及企业高度聚集,可带动邻近地区经济发展,丰富民生活动,拥有标志性的自然、人文及建筑景观,整体上具备活力、吸引力和辐射能力。
23. 北部都会区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其相邻乡郊地区,并有六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包括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和新界北新市镇,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这里拥有多达七个跨境陆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发展策略》把拟议的个别发展项目,与毗邻的乡郊和保育土地,创新地有机整合和提升为都会区,以期创造发展容量,满足经济和民生需要,并同时优化环境,达致可持续发展,以迎接深化港深合作带来的新机遇。
双城三圈
24. 在国家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港深两地紧密互动,由西至东建设了七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交通基建,使两地有条件跨越后海湾、大鹏湾和深圳河而相互连接,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
25. 「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港深政府可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运输基建先行
26. 我在《201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其中运输基建先行的概念获得广泛认同。北部都会区的整合和扩容工作,亦会由以铁路为运输系统主要骨干所带动。《发展策略》中提出的铁路项目包括:
(i)连接洪水桥╱厦村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
(ii)把正在规划的北环线向北伸延,经落马洲河套地区(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
(iii)探讨将东铁线伸延至深圳罗湖并在深方设立「一地两检」口岸,在现有罗湖站及上水站之间增设一个非过境铁路服务的新铁路站,以释放罗湖╱文锦渡及上水北一带的发展潜力;
(iv)将北环线由古洞站向东伸延,接驳罗湖、文锦渡及香园围一带,再南下经打鼓岭、皇后山至粉岭;及
(v)探讨兴建尖鼻咀至白泥自动捷运系统的可行性,以带动该区和流浮山的发展。
增加创科用地
27. 香港近年在创新科技有一定成果,而在「再工业化」策略下,发展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亦大有可为,但土地不足仍将窒碍发展。虽然正在兴建的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占地87公顷,规划的总楼面面积已大概等于三个位于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但与深圳河北岸面积超过300公顷的深圳科创园区比较,则相形见绌。《发展策略》提出善用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后腾出的土地和毗邻的部分鱼塘和乡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内原有用地规划,将增加合共约150公顷土地作创科用途,以构建新田科技城,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产业羣聚效应。
发展产业 开创就业
28. 前海扩区方案以打造具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为目标,将为香港专业服务带来大量机遇。《发展策略》建议可藉此契机提升洪水桥╱厦村为新界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并在与前海隔湾呼应的流浮山建设具规模、地标性的创科设施,为北部都会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为达致职住平衡,《发展策略》建议制订明确政策及行政指引,尽量把「无地域限制、带动就业机会」的政府设施及写字楼迁往北部都会区。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9. 北部都会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西面有属《拉姆萨尔公约》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中部有大面积的鱼塘,而东面则有拟议的红花岭郊野公园、海岸公园及世界级的地质公园。《发展策略》提出须制订及实施积极保育政策,通过政府逐步收回数百公顷私人拥有的湿地和鱼塘,优化管理,提升包括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共约2 000公顷保育用地的生态功能,加强保育香港的湿地,亦为北部都会区缔造优质生活环境。
增加房屋用地
30. 目前在北部都会区内的多个已规划或规划中的发展项目,预计可提供约350 000个住宅单位;北部都会区可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估计可提供的住宅单位为约165 000至186 000个。连同元朗区和北区现有的390 000个住宅单位,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目将达905 000至926 000个,一共可容纳约2 500 000人居住;而都会区内的职位数目亦将由现在的116 000个,大幅增加至约650 000个,包括150 000个为创科产业的相关职位。
强化执行机制
31. 要有效落实《发展策略》,建设北部都会区,特区政府须提升高层督导,强化跨局跨部门协作,制订成效指标方便监察,并与深圳市政府紧密联系,共同推进相关项目。我们下一步会详细研究有关这个执行机制的细节。其中一个可能性是下一届政府设立副司长职位,负责领导包括「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愿景」等大型区域发展。
提升管治效能
重组政府架构
32. 即使没有大型区域发展项目,我认为重组政府决策局,以切合施政重点和社会期望也有其必要性。我建议现届政府在未来数月,谘询各界和持份者,准备一份详细的重组方案,供下届政府考虑执行。总结了施政经验和立法会及业界提出的意见,我初步认为重组可采纳以下的方向:
(i)设立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将目前分散于民政事务局的文化事务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的创意产业和旅游统整起来,推进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ii)分拆运输及房屋局(运房局),让这两大政策范畴可获得更专注的高层领导,特别是令新设的运输局可专注处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运输基建、公共交通服务和交通管理事宜,同时更促进物流业发展,并巩固及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iii)研究分拆后的房屋局和负责土地发展和工务的发展局有否理顺的空间,以加快房屋用地供应;
(iv)扩大创新及科技局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改变香港「工业式微」的观感,并凸显由创科推动本港再工业化的发展;及
(v)重组民政事务局为青年及地区事务局,加强以地区为本的方法解决市民日常关心的地区问题,及为促进及支持青年发展提供一站式平台。
33. 上述意见纯属抛砖引玉,我希望新一届立法会组成后,可就决策局重组事宜马上展开讨论。我和司局长亦会在未来数月与持份者交流意见,并制订详细方案。
强化管治团队
34. 有了更利于施政的政府架构,我们还需要有一支爱国爱港、忠诚、专业、高效、善于作为、勇于担当、勤政为民的管治团队。我曾先后以局长、司长和今天行政长官的身分服务三届特区政府,对这个「热厨房」吸引人才的困难有亲身体会。我期盼在完善选举制度后,更多有抱负、有能力、有担当的爱国爱港人士愿意加入管治团队,接受挑战,为香港、为国家作出贡献。
35. 此外,首长级公务员,包括属公务员中最核心、最高级别的常任秘书长和部门首长,也是特区施政成效的关键。我已要求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按着「能者居之」的原则,在未来数月检视现时公务员高层职位的选拔聘任机制,务求把最有远见和能力的官员放在最适合的位置。我会邀请公务员敍用委员会参与有关工作。
提倡专职专责
36. 近年我在公营部门人力配置方面,鼓励同事在某些特定范畴扮演「倡导者」的角色,而设立专职专责的专员职位也渐见成效,例如文物保育专员、体育专员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专员等。特设专员职位也可凸显政府对该政策范畴的重视和避免政出多门或求助无门的不理想情况。我已提议各局长可多以专员职位推动相关工作,例如设立儿童事务专员和海滨事务专员,应有助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和发展局在政府内外分别推动保护儿童和美化维港海滨的工作。
提升政府讯息发放和对外解说能力
37. 在现今资讯爆炸的年代,有效发放政府讯息,让市民更好更快掌握政府政策和最新情况是管治的重要一环,但我承认这正是特区政府须马上改善的工作。不少人都时常向我反映政府新闻公报的内容偏重技术性,而缺乏传达性;发布讯息的手法太守旧,而未能吸引社会注意或即时澄清巿民的疑虑。过去两年,面对不少对政府恶意攻击或偏颇报道,更凸显解说能力有待提升。我已要求各司局长在新闻处处长和他的团队配合下,更注重发放讯息和解释政策的工作。
(待续)
完
2021年10月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1时4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