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记者会答问内容(附图/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十月六日)下午在《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记者会的答问内容:
 
记者:林太,你好。想问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你在《施政报告》提到会建议下一届要重组政府架构,你也提到未来数月会谘询不同界别,要准备详细方案。其实这是否为了你自己争取连任而铺路?你在这么多个关于怎样拆局的建议方面,有没有一个先后次序,为甚么要这样做?另一方面,想问(《基本法》)二十三条,你说会积极推展二十三条立法,其实有没有一个实际时间表,立法时间表、会否做谘询、谘询的方法又是怎样?多谢。
 
行政长官:多谢你的两个问题。第一,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推动这么多工作,一个更适合的政府架构是需要的;但我要强调,今次政府架构的重整,是在最高层的决策局,并不是每个政府部门我们也去检讨。当然,在决策局的重组过程中,可能有些部门会由一个决策局转往另一个决策局,但范围只限于决策,因为香港现在最需要的是政策的推动,香港最需要的是领导能力,而领导能力正正是在决策局方面发挥。有了清晰的督导,其实今日特区政府的18万公务员和众多部门,大体在政策执行上仍然是做得很好的。
 
  关于重组架构有没有先后次序,其实每一次重组架构均涉及很多方面,需要修订法律,因为在法律中有很多名称,有决策局的名称,亦有很多授权方面的事宜,这些权力是需要转移的。另外,还需要重组部门内的编制,亦需要改变它们的名称。在二○○七年开设发展局,我是到六月三十日才准备好写上我是发展局局长的名片,说明重组架构需要有很多工作落实改变。我认为在一届政府任期只做一次重组架构便好了,所以并没有先后次序,应该一并整全去看这些建议,完成后便做一个详细建议交给下一届政府。为甚么要交给下一届政府呢?这是现实的需要,我们现时任期只剩下最后八个月,如果现在我们匆匆忙忙改组,下届政府将别无选择,即假使他们不喜欢这样的改组,也没有办法改变回来,这个在政治伦理上是不正确的。本人是不会做这些政治伦理不正确的事情,我只是尽最大的努力与持份者商谈,与新任立法会议员商谈,如果他们认为这一套改组建议是可行的话,他们可以用某一种方式表示他们赞成。到明年三月二十七日选举了新任行政长官后,如果新任行政长官同意改组建议的话,便可以拿着这一套建议去立法会寻求我刚才所说的法律修订、编制改动或是新增拨款,新任行政长官也可以在明年七月一日便推行改组,甚至在其物色司、局长时,已经可以根据一套新的架构来做。这是我们考虑过,认为最应该做的。这个做法或处理这个议题,是因为社会上认为需要做,是不可回避的,与我本人是否想连任是完全没有关系。你可以说我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我不会因为我的任期即将结束而「放软手脚」不做事,我亦相信如我们提出的建议得到社会支持和立法会原则性赞成,下一届政府、下一位特首也不可能逆民意和立法会意见,所以这与我连任与否是完全没有关系。
 
  第二,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本地立法。这是一个宪制的责任,我回想起来,自从二○○三年以后的数届政府,时常在碰到这个问题时「遮遮掩掩」,说在任内不会做,这是不对的,因为这是宪制的责任。我们亦在二○一九年看到,在没有《香港国安法》保障下,香港会出现多大的风险,这不单对香港750万人,以至对国家、对14亿人民来说都是一个风险。所以今日我们每一位官员也不会再采取这种模棱两可或回避的态度,会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要为第二十三条进行本地立法。
 
  但第二十三条本地立法要做得准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中有七项罪行,《香港国安法》涉及四项,而本地法律,譬如《社团条例》、《刑事罪行条例》,当中又有一些罪行,所以是大量的工作。时间表方面,立法工作必定会在下一个立法会任期内完成,即是下一届的四年,当然我希望是在任期前段而不是在任期后段,但这取决于我们在谘询和草拟方面的工作速度有多快。你刚才问会不会谘询,这肯定会进行谘询,在这本书中已说明了会谘询。这是我们今日发布的40项立法建议,它分成两部分,31项立法建议是可以立即立法,只是草拟的问题;另外九项在这里列明需要进行公众谘询的立法建议,其中第32项就是修订现行法例或提交条例草案落实《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维护国家安全,所以一定有公众谘询。
 
  正正因为有公众谘询,现在看来是难以在数月之内完成,并不是推卸责任。有时候我听到这样的说法也感觉有点奇怪,只要坐下来想想这个时间表,就知道这么大量、这么严重的工作,是没有可能在七、八个月内发生的。未来七、八个月政府换届,还有特区成立25周年活动等,有很多很多事情会发生,所以如果有人答应在本届政府,即明年六月三十日前可以完成第二十三条本地立法工作,似乎是不太实际。保安局局长无论有多勤力、多积极、多果断,他都未必可以做到。我曾问过他是否可以做到,如果他做到,我便可以告诉市民他做得到;他说真的未必做得到,但会争取尽快提交一些让公众讨论的建议。我在《施政报告》中谈到第二十三条立法,除了草拟法例的谘询外,我们还要做好公众宣传,要防止再出现「修例风波」中被人骑劫我们的工作、被大量抹黑、蛊惑人心的情况。文宣工作和草拟法例的工作同样重要,亦因为这些工作,所以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多谢。
 
记者:林太,你好。想问多一点政府重组的工作,想你分享,因为在《施政报告》中,都有几个不同的建议,有一个是关于研究分拆后的房屋局和发展局的工务、土地发展有没有一些理顺空间,其实是否代表你很坚持不会将发展局和房屋局合并,或你们的想法是怎样?另外,想问民政事务局,它没有了文化事务,只剩下青年和地区,以地区为本的一个局,其实它有甚么具体工作,例如区议会的角色、定位,应该如何处理?是否会有一些新的工作?因为你提到「抛砖引玉」,希望有些谘询,谘询如何去做?有没有时间表?例如形式、对象、做多久?为甚么你会认为下一届政府一定会接纳你的方案?
 
行政长官:第一,在架构重组方面,我提出五个方向可以做,其中分拆运房局(运输及房屋局)是说得比较实在。事实上,经验告诉我们,先后有两届政府都以运输及房屋局运作,是很困难去兼顾运输和房屋,社会上的感觉往往是重房屋、轻运输。但你再翻开「十四五」规划对香港的支持,「八个中心」有两个都是运输,一个是国际航运中心,即海运和陆运;一个是国际航空枢纽,是我们争取回来的。你想想,一个局要兼顾房屋、又要兼顾运输、又要肩负两个国际中心,然后还有物流业,还有很多日常跟市民息息相关的公交问题、加费问题、的士服务水平的问题、「智慧出行」,算起来我也替陈帆局长有些不值,他肩负很重的责任。所以分拆运房局,我觉得很实在,亦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分拆出来的运输局其实已经有足够工作,我刚才数了这么多让大家知道;但分拆出来的房屋局,有人认为如果要加快房屋兴建,不如可以兼管土地,它可以自行找土地兴建房屋,这亦不能说全是错,以前事实上是有这些架构,不过大家也要明白,其实土地开拓不只是为了房屋,土地开拓还有很多不同用途,例如经济、政府设施、规划方法。如果大家了解,今天发展局的范畴——由二○○七年成立的发展局,今年是第三届有发展局——发展局是涵盖两大范畴,一个是规划地政,由城市规划到土地行政、屋宇建设,都是「一条龙」,因为要兴建楼宇,一定要经过规划、要拨地或改地契,然后再入则,是「一条龙」的;另一边是工务,包括所有工务部门,除了路政署,路政署是归运输的。近年为了加快开拓土地,上述这两个科已经合作做一些规划与工程研究(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studies),因为属同一个局长之下,所以所有现时做研究的都是P & E(planning and engineering),如果将规划地政归房屋,工务就会单独出来,到时会否又出现不协调的局面?这是一个考虑。
 
  另一个考虑是我记得二○○七年,本人就任第一届的发展局局长,社会寄予厚望在保育,背景是皇后码头和天星码头事件,就是说发展归发展、基建归基建,都要顾及保育,所以当时的行政长官的说法是将文物保育也放在发展的政策范畴,让它内部可以做协调,在开拓土地时也可以避开一些历史建筑,或做多一点文物及历史建筑保育。它还有第三个功能,就是绿化城市的工作,海滨、种花种树、园景,全部归发展局。我自己的五年经验是这个架构运作良好,所以恕我有少许主观看法,我觉得今日将发展局拆开是比较可惜,亦可能令当年支持将文物保育与发展并存的发展方向的朋友失望。我也不会不听意见,所以我就拿出来讨论,大家认为分拆了的房屋局和发展局,可以有甚么能够理顺以增加房屋供应,我们很愿意听意见。
 
  至于民政事务局,没错,民政事务局如果没有文化和体育,即它基本上没有了整个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它就只剩下民政事务总署。十八区的地方行政,其实也是大量的工作,我们希望未来地区事务用地区方法处理,因为各区都有不同特色,再加上民政事务局还有其他功能,譬如处理乡事问题、宗教问题、少数族裔问题,它是代表政府跟市民互动,所以称为民政(Home Affairs),日后的民政事务局,没有文化、体育,可以放甚么进去,这个也是拿出来讨论。我提出了它可以更加专注青年发展,因为现时有些青年发展不在民政,有些由政务司司长负责、有些在社会福利署的青年中心,它可以整合这些正规教育以外的青年工作平台,是一站式的,亦可以加强在地区管理,帮助「三无大厦」或社团工作方面,这是大家可以讨论的。
 
  至于未来几个月的谘询,其实马上可以开始。我们当然是从持份者开始,譬如土地发展,很多持份者、学会、委员会,每位司、局长都会将这些建议或这个议题拿到这些委员会或法定机构,听他们的意见。我们不打算做一个很大型的公众谘询,因为一般市民未必对这些事情很有兴趣,但跟我们合作一起建设的人就会很想知道未来的对口是谁,会否一站式帮助他们做事,所以持份者或有兴趣的团体需要跟我们商讨,我们全方位,包括我本人,都很愿意去谈。
 
  你问我怎可以假设下一届政府会接受,我没有假设,我只是做了我认为的份内事,就是我看到社会有这个共识,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与其说既然会有下一届政府上任,让它自己去做,即使明知它是做不到——因为已经找了人,已经宣誓,当了某一个局长,然后中途才说「你不是这个局长,你是另一个局长」,可能亦不是一个最有利于施政的做法。我只是多走一步,在我任内为下一届铺排;如果他不同意,就不用去做,但他同意与否,都要看社会意见,如果这套几个月后出台的详细建议得到社会支持、持份者的认同、立法会原则上同意,我觉得谁是特首、哪个政府,都应该会认真去考虑执行。多谢。
 
记者: 特首,你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今日我也关注到《施政报告》当中有很大的篇幅谈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所以想请你谈一谈,在这个报告当中,一些具体的、核心首要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房屋的问题,我也关注到其实国家很关心香港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的住房问题。不久前,中联办的领导、干部还去笼屋进行访问和慰问,我想请你谈一谈,在这一次的《施政报告》当中,有哪些具体的、可以推动解决香港劏房和笼屋这些问题,让这些民众可以有合理的住房,谢谢。

行政长官:谢谢,你提到的两个问题都非常广泛,要充分回答你的两个问题可能要一个小时,我简单作一个回应。首先,今年三月公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香港是大力支持,除了以前支持我们作为一个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及法律的中心,也首次支持香港可以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知识产权的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所以我们必须要抓好这个机遇,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来用好中央对我们的支持。今年的《施政报告》,我们为每个中心都制作了一份简单的文件,例如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文件的铺排是首先看看《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发展的策略是甚么,好像有关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发展的策略认为未来五年,生命健康科学非常重要。我们又看到中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具体的优势是香港的生物医药科技非常好,我们两个医学院是全球50大以内的,我们有很多科研专家获得国际和国内的奖项;我们也有一个非常好的公营医疗系统,有医院管理局,有大量的医疗数据。我们具体怎样用好国家对香港科技创新的支持,又能回应国家所需,就是我们发展科技创新,特别是生命科学方面。更具体来说,我们建议在未来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内成立新的研发中心,就是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八个中心」每一个我们也是用这个态度具体提出一些措施,让我们能在国家支持下发展这些中心。我提议你可以看看这些文件,便看到我们怎么对接「十四五」规划,尤其是「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就更加具体。粤港澳大湾区是打造科技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当中四个核心城市:广州、深圳、澳门、香港,我们最好的伙伴是深圳,我们跟深圳已经合作了40多年。我常常说,香港跟深圳是独一无二,而且历久常新的双城;我们现在又有新机遇,可以香港、深圳强强联手,打造一个对粤港澳大湾区非常有利的经济体。今日公布的《施政报告》中,对于港深合作是从来没有写得这么多,我已告诉王伟中书记(深圳市委书记),我的文件要送给他看,因为从来没有因应香港跟深圳的合作写得这么详细,尤其有关北部都会区。你看我们北部都会区的大部分工作,不单是面向香港,也是面向深圳的。我们的五个铁路项目,最少有两、三项是跨境的,要去到深圳的,这是非常具体的对接。我对香港跟深圳的合作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有非常好的基础,我们的互补性非常强,两地人民联系非常紧密,尤其这几年,我跟深圳的领导,主要是王伟中书记,合作非常愉快。我们今年年初成立了19个工作专班,就每一项工作推进。我相信未来香港跟深圳,尤其是有了前海这个扩区方案以后,机遇肯定是无限的。我们应该能找到更多为香港人、香港企业,特别是香港的青年人,带来更好发展的机遇。
 
  房屋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次在房屋的具体政策,其实就是土地供应。过去四年多,我们在房屋政策中已经有很多突破思维,好像居屋的售价已经跟市场价格脱钩了,我们以香港居民能负担的能力来定价,所以最近一批居屋已经全部卖掉。居屋的售价比以往便宜了26%,就是因为我们用新提出的方案来做。土地分配方面,我们把70%分配予公营房屋,又多建了一些「首置」单位,是给首次置业、收入比较高的人士。我们的房屋政策已经到位,现在是土地不到位。这次的房屋土地政策主要是在土地方面,要开拓更多土地用作建房。你听我刚才的表述,现在我们看到未来10年的房屋供应该是到位的,有330 000多个公营单位,私营单位有129 000个。10年以后,我们必须要有持续的供应。今日你们看到未来10年有供应,但往后的10至15年还不断有供应,从现在开始到往后的20至25年间,我们的整体供应是超过100万个单位,相等于现在290万个房屋单位的36%至38%,这个肯定可以满足香港市民未来的需要。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执行力,要把我们的工作执行好,把土地开发好,而且要越做越好。除了我们的管治能力,我认为最重要是中央的两大举措:一项是《香港国安法》,另一项是完善选举制度,两项举措都让我们有能力提升管治效能,也让香港能回到「一国两制」的正轨,不再成为一个不断内耗的地方,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记者:林太,你好。你新提出的北部都会区成本预算是多少,以及它与「明日大屿」同时进行,会否令工程人手在互相竞争下导致工程成本水涨船高,财政上能否负担?第二条问题,见到《施政报告》第35段提及将来在提拔高级公务员职位的(人选)时「能者居之」,可否说说详情为何?是否反映现时不是「能者居之」?谢谢。
 
行政长官:第一条问题,当我在行政会议介绍北部都会区时,亦有个别委员提出有关财政安排的问题,另一位委员马上指现时说的是一个愿景,一个大的发展策略,而非具体细节,所以我希望大家也是从这个角度去看。我可以与大家分享我的实践经验,在香港最能够制造财富的是土地,我们不可能在开拓土地的工作亏本;可能只是现金流的问题,若要收地、赔偿,发展基建便需要钱,但完成后便会十分值钱,就算是兴建公营房屋、居屋,我们仍能赚钱,虽然是以较便宜的价钱出售,但我们仍能赚钱,因为不涉及地价。所有建屋土地的开拓都会为我们带来大量的收入,若纯粹是现金流的铺排,我们可以发债,尤其现在提倡可以多发债,特别是绿色债券,很多在北部都会区的基建都是环保基建,很适合发行绿债以发展这套策略,从而可以持续发展。大家现时真的不需要担心财政负担,如果我们今日因为赤字而甚么也不做,这不但短视,我会形容为不负责任的做法,应该要富开拓性,开拓经济、开拓财源以帮助香港向前发展。
  
  到下一阶段,我们会为每一个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刚才提及的几条铁路的路线均需作评估,不是画出来就可以,而是需要进行评估。例如有人问洪水桥/厦村至前海的跨境西部铁路中间有没有车站,我们在书中指计划开设两个车站,但或会有人认为可多设两个、三个或四个车站,这全部都是可以研究的。财政亦如是,尤其是铁路,大家知道香港很成功的地方就是从来──直至兴建沙中线和高铁──都不需用钱兴建铁路,香港的铁路是靠物业支撑,因此若在一个新发展区兴建铁路,财务上肯定没问题。在市区兴建则很困难,例如西港岛线就十分困难,因找不到土地让港铁发展上盖物业;但如果是在洪水桥、流浮山、马草垄这些根本还没开发的地方则有很多土地,这些称为greenfield sites,有充裕土地支撑铁路的兴建和营运,大家不需要担心财务方面,现在是看概念上是否可让香港向前发展。
 
  我们发展北部都会区,我相信很快便会有人叫我们不要填海、放弃交椅洲人工岛,这一定不会发生,我们提及的100万个单位是包括了交椅洲人工岛中的20多万个单位。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另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因为其邻近中环,亦包括完善道路网,将会令香港东西南北的道路网更完善。我先在此声明,发展北部都会区并非用作替代交椅洲人工岛填海,交椅洲人工岛的填海工程会按计划进行,甚至会提前进行──我知道黄伟纶局长(发展局局长)稍后会解说──开初我们说于二○二七年开始填海,现在我们争取于二○二六年开始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工程。
 
  《施政报告》第35段属于提升管治的部分,虽然现在有了《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选举制度,可以切实提升管治效能,我们比较行政主导,较容易推动我们的工作,但我刚才提及,领导能力对推动工作很重要。我时常开玩笑说,夏宝龙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说希望人们「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当中最难的是「想干事」,如何让身处重要位置的人每日都「想干事」──是为香港干事,不是为自己干事──要推动工作,而非每日都在做昨日做的工作。这份「想干事」的精神和态度一定是靠人,亦不需要很多人,靠领导阶层的人就大体可以,因为公务员系统仍然是「会干事」的系统,你见我们面对这么多的挑战,无论是「黑暴」横行或是新冠疫情肆虐,我们也做到事,令香港安然无恙,这就是他们「会干事、能干事」。现在不够「想干事」的动力,所以一定要靠最高层,我们要物色一些最具能力、最适合、最有抱负的公务员或者外来的人担任那些职位。我会认为政治问责团队是政治问责团队、公务员团队是公务员团队,即使是「能者居之」,大体上也是公务员团队中的能者进入该些位置。至于实际上应用哪套聘任机制和晋升机制,我要待公务员事务局局长与相关主要公务员工会和职系的同事讨论后,再向我提交意见。多谢。
 
记者:你好。想问两方面,第一是今次的报告提出很多跨任期才落实到的项目,例如北部都会区。有人形容这是你的连任政纲,请问你的看法?如果下届不是你连任,有没有信心下一任特首能做到这份清单里的项目?第二是决策局重组时,报告提到未来几个月你会与其他持份者去交流意见,这些持份者有否包括有兴趣参选下届特首的人选?还是等到特首选举进行后才去交流?
 
行政长官:第一个问题,任何大型建设都不会在一个五年任期内完成。我记得二○○七年首份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提出十大基建,到今日都未完全落成——当然两个机场、即深港机场连接现时改变成洪水桥至前海这个更有效益的基建连系——所以根本不可能有一届政府提出的项目,尤其是涉及这么大型的发展项目,可以在五年内完成。要么就提出,希望继续做下去;要么就不提出,而不去做。这是我刚才提及的问题症结,如果很多人不想做事,香港就会裹足不前,不断被别人追赶上来,这是必然发生。有没有信心下一届政府以后去做是看市民对于这些建议的支持,及下一届政府有没有这个魄力和决心去做。
 
  这个与连任政纲是完全没有关系。你翻开历史,本人时常都做这些事。我在二○○七年担任发展局局长最后的八个月,我提出了甚么?我提出了一个跨任期、至现时仍在进行的「起动九龙东」。我记得《信报》当日的社评说,如果早些提出这个富有创意、大刀阔斧的「起动九龙东」就好了,我仍然留有这篇社评,如果你想看,可以给你看,我当时在发展局任期末出版的一本书内写了《信报》当日对「起动九龙东」的评价。接着就一直做下来,今日的「起动九龙东」,即是说观塘、九龙湾和启德,已经由一个破旧的前工业区发展成一个很多金融机构、保险机构落户的第二个核心商业区,已经有290万平方米的商业楼面面积,还有100万平方米仍在兴建中。这些是要靠跨任期、有魄力地去推动的大型发展项目。到我担任政务司司长辞职前一个月,我提出了甚么?我提出为香港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明年六月可以落成启用。当日是否又因为跨任期,不如不要说、不要做?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提出的建议都与是否要连任挂钩。如果你要将它挂钩,你就与我这个人——林郑月娥——去挂钩。我喜欢不停做事,不会理会剩余十日、八日或五日,我都会为香港争取去做事。
 
  至于决策局的重组,持份者有兴趣希望香港可以提升管治效能、改变我们现时的政策分布,我们都欢迎和他们讨论。但我们主动去接触的是,正如我刚才所说,我们的委员会和专业机构,我们特别会针对几个范畴,譬如是文化、体育、旅游、基建、房屋,以至创科、工业,与这些持份者讨论。多谢。
 
记者:林太,你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今日在《施政报告》当中,没有提及区议会日后路向。我留意到今日政府出了一份paper,关于收回区议会拨款权。为甚么不光明正大放回《施政报告》中?往后会否收回区议会拨款权,甚至索性恢复委任制?第二,你的二○一七年政纲提到这一句:「我承诺致力重建和谐社会,恢复市民大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施政亦必须更加贴近民心。」你觉得你距离这目标是远了,还是近了?即过去四年,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想过一些事,收回决策,重新做一个决定,会是甚么?还有,林生今日有来,他有否劝你不要连任?
 
行政长官:第三个问题,一如其他类近问题,我是不会回应的。第一个问题是区议会。其实我説过的,所以并不存在甚麽光明正大,还是「阴阴湿湿」。这一届区议会,大家看到是甚麽景象?很多议员也不能满足法定要求——爱国爱港,所以现在变成一个残缺不全的区议会,可以说我们要收拾残局。它既然有一个四年的任期,我们尊重这政治体制,暂时亦没有説要缩短它的任期,这届区议会是要继续延续下去;但你可以想像,当一个区议会原本代表区里每一个选区,有20多人,现在只剩三人,即是説另外有10多个选区没有代表在区议会内,而这三个人的区议会将继续决定如何拨款、兴建甚么小型工程,是否公道?对另外那些没有代表的区内居民,怎样交代?这是不民主的做法。民政事务局现在进行到第三批区议员宣誓,大致也看到这残缺不全的现象将会出现的时候,亦知道立法会快休会,所以他们很负责任地说,可能解决的方法就是暂时停止由那些人决定拨款或决定小型工程的优先次序,然后让政府代替整个区做这些决定。这更有代表性、更能均衡地符合该区市民的利益,而不是让数个人决定。
 
  为甚么不包括在《施政报告》?我很多事情都想写进《施政报告》,这本《施政报告》已经32 000多字,我已经读至喘不过气,怎可能每件事都写进《施政报告》?而且这件事并不是大政策,我相信我们现在只是暂停,而区议会的未来或者地方行政的未来是需要再慢慢研究,并未到那个阶段,需要在《施政报告》讨论地方行政的未来,或按照《基本法》第九十七条区议会的谘询功能应该怎样做。
 
  我咬文嚼字一点,这并不是「收权」,区议会从来都没有权,区议会是一个谘询组织,是政府邀请它发表意见或者向它提供款项,由它决定或影响怎样分配款项,是我们尊重它。所有拨款的负责人均是政府官员,作为管制人员的是民政事务总署署长。这些说法要说清楚,因为「收权」是一件很大的事,而没有经过法例的修订,如何可以将权力收回?因此这并不是「收权」的工作。
 
  就二○一七年的政纲,我二○一七年的竞选口号是「同行」,我希望与社会各界同行,而当时的背景亦是社会有些撕裂、大家有些不和,本人希望以我的努力,或者说我有使命感让社会达致比较和谐。事实上我不是没有做到,在「反修例」之前,几乎大部分政党均愿意与我磋商;我的两份《施政报告》,即二○一七和二○一八年的《施政报告》均在议员议案之下获得致谢。某程度上,我付出了我的努力,我亦很诚恳地把不和谐的社会,特别是一些政治板块的分裂,尽量建立成一个比较有共识、和谐的社会;但发生了的事大家都看到,有很多政治团体已经在一段时间内变成反中乱港的势力,令香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甚至危害了国家的安全。与社会同行和以民为本的施政仍然是我工作的宗旨,所以你会留意到今年《施政报告》的主题又回到竞选时的「同行」,是「齐心同行 开创未来」。多谢大家。
 
记者:林太,你好。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上,今次的报告中没有提及怎样处理具争议的沙岭殡葬城,请问你现在的发展计划中有甚么打算?另外,《施政报告》提到会把港区国安法纳入公务员考核范围,请问可否说一说具体的详情?
 
行政长官:《香港国安法》纳入公务员入职要求很简单,即是说他在入职时要学习,等于入职公务员要接受培训,要认识《宪法》、《基本法》,现在要一并认识《香港国安法》。会不会在考试方面有一些题目是《香港国安法》这方面我就不知道,要询问公务员事务局。没有甚么其他的事情,总之他要认识,要认识的原因是让他在日常工作可以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你留意到我的字眼,在几方面我都说要自觉,市民是要自觉去尊重法治,我们才会有一个法治社会;如果市民每一次,或是我们的公务员每一次都需要我们去监督他维护国家安全,要求他不可危害国家安全,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管治团队。他们要自觉地在日常工作中维护国家安全,首先要认识甚么是国家安全,以及有一种国家安全的意识,等于要有一种为民服务的精神一样。
 
  第一条题目关于沙岭。在这一本《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是有触及沙岭的,这个策略内容很丰富,我稍后安排了凌嘉勤先生(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与传媒慢慢详谈,他会再介绍这个《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其中,我们有提到沙岭,沙岭有一个历史原因,因为以前北部没有发展,所以有一些比较不亲邻的设施就放在北部,例如堆填区、焚化炉、殡葬区等,今日是不可以随便迁移,你可以迁移去哪里?所以在这里提出,应该把沙岭环境美化,不要为周边环境或者居民制造滋扰,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另外,早前政府曾经考虑过把一些殡葬设施放在沙岭,亦有一个平整工程已经完成,但一般坊间很反对的「超级殡葬城」,其实它三个项目中,其中一个是并不太具厌恶性的灵灰安置所。大家都去过我们很多美化的灵灰安置所,在钻石山、屯门,其实只是一个公园,灵灰安置所是摆放已经火化的骨灰。另一个项目是一间殡仪馆,即是让人前往鞠躬的。第三个是一个火葬场,这个是燃烧的。我最近也花了一些时间去看看,灵灰安置所是需要有的,香港每年死亡人数有五万人,我们都需要为死者,为他们的后人安排灵灰的安置,所以那20万个将会放在沙岭的灵灰安置所是会继续进行,而平整工程已经做好,我们会等一会再申请拨款兴建这个其实设计得非常美丽,亦是一个花园形式的灵灰安置所。殡仪馆是不需要的,因为今日再计算过,其实去鞠躬的殡仪设施是足够的;事实上,大家都留意到,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将仪式简化,在医院过身的都没有需要特别前往殡仪馆,所以我们看不到还需要政府去兴建一间殡仪馆,而且到该处要长途跋涉。第三,火葬场方面,我们也倾向是无需兴建,因为我们亦可以用科技,用其他方法,用现有的和合石或者加建一些设施,是可以尽量应付到需要。现在北部都会区成为一个大都会区,亦是面向深圳,我们需要平衡,不能够再用以往的模式,把这类市区不受欢迎的事项推往新界北区。反之,你留意到在都会区发展策略方面,我们把甚么放在北部都会区?因为里面要创造就业,我们希望将来看到有65万个就业机会,当然创科会有15万个就业机会,其他亦有很多商业或商场,但其中一个可以带动就业的就是政府设施。其中一个行动项目,就是政府会把一些并不是有位置需要的政府设施,即并不是location specific的政府设施,或者政府的写字楼,把它迁入北部。我们已经觅得一些选址,亦正在物色一些部门,把整个部门搬迁至北部。这样会令到该处多些就业机会,亦会令到交通好转,你可以想像现在有几千人在新界港九各处乘搭车辆到香港上班,将来这3 000人要去北部、古洞上班,整个交通规划已经会改变。
 
  我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今次这个新思维,人们时常说交通很挤塞,不要再把人推往北部,但挤塞其实是单方向的,就是早上高峰期由北往南,晚上下班就是南往北,调转方向其实一点也不挤塞,大约只是用了三成的交通量,即是如果你在早上由红磡去上水可能是有座位的。现时我们的规划就是要把更多的就业机会放在北部,以后居住在北部,或者大埔、屯门的居民,他们根本不需要由北到南去上班,他可能是在北部上班,整个交通就会慢慢纾缓,这个亦是今次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里其中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多谢大家。
 
(请同时参阅谈话全文的英文部分。)
 
2021年10月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时18分
即日新闻  

图片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十月六日)下午在添马政府总部主持《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记者会。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十月六日)下午在添马政府总部主持《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记者会。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十月六日)下午在添马政府总部主持《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记者会,并回应提问。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十月六日)下午在添马政府总部主持《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记者会。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记者会

相关连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