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出席香港经济峰会2022发言(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十二月六日)出席香港经济峰会2022的发言:
 
文禧(新城广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宋文禧)、Alice(信报财经新闻有限公司总编辑)、Richard(盈科拓展集团主席李泽楷)、甘先生(长江实业集团及长江和记实业副董事总经理甘庆林)、David(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
 
  大家好!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午宴,我知道今早亦有一个很丰富的讨论。首先,多谢新城广播和信报财经新闻再次邀请我出席这个年度的香港经济峰会。刚才司仪也两次提过,这个经济峰会在今年三月已经举行过一次;去年因为疫情关系,把一向在每一年年底、大概是十二月举行的来年经济预测的峰会延迟到今年三月举行。我记得我当时也说过不要因为二○二一年举办了就不再举行,要继续在二○二一年年底一如既往举行一个二○二二年的香港经济峰会,很高兴大家都满足了我这个要求。
   
  现在屈指一算,我已经连续第五届出席这个经济峰会,展示了特首对于这个年度活动的支持。还有三个星期我们就踏入二○二二年,你可能记得我今年三月说过为甚么二○二一年年底还应该举办一个二○二二年的香港经济峰会,我当时说我可以预告,甚至是预计,二○二二年将会是更加值得香港人展望的一年。现在只剩下三个星期,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已并不是预告或是预计──二○二二年将会是香港踏入一个全新局面的一年。这是有根有据的。第一,就是经过了接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冲击,香港在各界的努力,包括全港市民的配合下,已经是做到防控疫情,再加上与内地「通关」在望──你们不要问我其他的详细资料,我只能够用这四个字,「通关」在望──所以肯定会为香港来年的经济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另外,我知道今早财政司司长虽然没有出席,但他有透过视频参与,向大家交代到今日为止,我们所掌握的二○二一年经济数据,是很令人鼓舞的。全年经济预测应该很准确,可以做到6.4%,失业率亦由年初7.2%的高峰,很快地逐步下降至最新的4.3%,相信还会稍为再下调一点,因为各行各业都出现人手不足的现象。在外贸方面,货物总体贸易有双位数的按年增长,实际数字是历史新高,即是说即使在二○一八年香港经济好的时候,相对于今年头九个月的货物贸易,今年还是高于当时超过10%,是一个历史新高。在这个情形之下,大家可预计明年的经济会有一个可观的增长。但当然,因为今年相对于去年是一个低基数,所以我在此提议我们不要看绝对数字是否能够做到5、6或7%,而是看我们经济内涵的复苏动力是否可以更加广泛。现时的复苏不够广泛,譬如旅游、航空仍然受到很大冲击,希望二○二二年这些到目前为止未能够全面复苏的经济板块,都会迎来一个更好的二○二二年。
   
  过去四年,这个香港经济峰会的主题,我觉得都能够紧贴社会的脉搏,即是说当时社会关心甚么议题,这个峰会都会拿出来集思广益,让各界讨论。我亦尽量在每一年的发言作出适当的配合。在二○一七年我刚刚上任,大家对于香港的经济有一定期盼,我当年的主题是「期待」,稍后我会再展开来谈谈。二○一八年,经历了一年多,发现情况很不错,二○一八年我的讲话主题是「信心」,因为当时已经有一些暗涌,就是中美贸易的磨擦,我当时说只要保持信心,香港仍然是会大有可为。二○一九年发生甚么事情,大家都知道,我不在此再重覆,当年的主题是「法治」,因为没有法治的环境,经济是没有可能可以好的。去年配合大会的主题,我谈的是「复元、重建和再生」,大家都会记得我认为经过了中央的两大举措,香港未来的重建和再生能力是强的。
   
  今年,究竟讲甚么呢?又回到二○一七年,我今年的主题与二○一七年是完全一致的,仍然是该八个字,就是「热切期待、更好将来」(The best of Hong Kong is yet to come)。不过,今日与四年前说话时的心境和客观事实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甚至现在回顾二○一七年十二月我那番说话,是有少许天真、有少许幼稚,因为当时的「热切期待」是在浮沙之上。今日四年之后就不同,如我刚才所说,经过了中央的两大举措,我很有信心在这里对大家说:香港未来的发展已经建筑在一个非常稳固的「一国两制」基础之上,所以是值得我们继续热切地期待这个更加美好的将来。
   
  这亦是我在预备我今年最后一份的《施政报告》,即《2021年施政报告》时的心态。这一份《施政报告》的主题是「齐心同行 开创未来」。自从《施政报告》发表后,很多人重点都放在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下支持我们的「八大中心」,或者在我提出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但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几段很重要的说话:
   
  在《施政报告》的第一段,即是开始的一段,我说经过中央在颁布实施《香港国安法》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双重保障下,现在我们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局面,是砥砺前行,重新出发,谋划未来的时候。有了这一种的心态,才会带出有一个北部都会区的大型发展规划。
   
  在《施政报告》的第38段,开宗明义地说香港的经济发展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事实上,这成为了这个篇章的标题,表明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是与国家密不可分,是息息相关的,亦是说我是有信心,有了双重保障后,香港是可以尽享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红利。以前其实我们并未尽享──我们享用了一些──但是并未尽我们的能力和优势去享用国家发展带来给香港的红利。
   
  在《施政报告》的第167和168段,即结尾两段,我说我们已经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我比任何时候都对香港更有信心,我仍然认为香港可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顺带一提,今天下午我会出席另一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就是《香港地方志》第二册面世,而第二册的主题正正是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我鼓励大家在这一册面世后可以去看看,内容将会很详细,有文献、有研究基础,告诉大家香港如何在国家改革开放40年,即由一九七八年到二○一七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施政报告》最后,我说我相信香港仍然会是我们国家的掌上明珠,因为有人会担心,经过了这么多争议,中央是否仍然一贯支持香港或关心香港的发展。
   
  这份充满在《2021年施政报告》中的信心是来自几方面。
   
  第一,我刚才已经点出,是「一国两制」回到正轨。如果大家记得,今年三月,在「再生、复元、重建」讲话中,我花了很多时间向大家分析,为甚么「一国两制」走了20多年,其实不是走得完全正确,所以在中共中央第十九大四中全会说要完善「一国两制」的落实和执行,我亦详细引述了当时张晓明主任的解读,究竟在甚么地方,我们未完善落实「一国两制」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但经过了一些很具体的措施,包括全国人大两次决定:一个是制定《香港国安法》,其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亦通过《香港国安法》在香港颁布实施,现在已经实施了一年半;另外,是今年三月人大另一个决定,完善香港特区的选举制度,同月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在这个新的完善选举制度下的三场重大选举随即展开,第一场已经顺利完成,是九月十九日的1 500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第二场是大概在两个星期后的十二月十九日的二○二一年立法会换届选举,在此亦需要再呼吁大家踊跃投票,支持这次完善选举制度之下的立法会选举;第三场是明年三月二十七日的第六届行政长官选举。
   
  完善了选举制度,其实产生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说《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实施,对于香港回复稳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由去年六月三十日颁布实施后,我们看到整体社会已经回复稳定,我们亦再见不到有一些「黑暴」在香港到处横行,市民大众亦可以重新行使他们的自由和权利,不需要再害怕说一些话就会被人「起底」或被人损害他的利益。至于完善选举制度,虽然我们还未进行立法会选举,但其实由去年十一月后,我们的立法会已经由建制派主导,亦实现了「爱国者治港」,所以在过去一年的立法会,即第六届延长了一年的立法会,是我见到少有的高效能的立法会运作,无论在法律的通过或政府开支的审批都破了纪录,为香港的经济、民生、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有信心经过「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下一届立法会尽管仍然会有很多争拗,我相信劳工界和商界仍然会有很多争拗,在一些社会问题里仍然会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整体来说,应该是一个相对愿意跟行政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立法机关,而最重要的是以香港的利益为大前提,我们都是希望可以落实「一国两制」去保障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信心来源的第二方面是经过了这两年多的严峻挑战,大家应该更看得到香港的底子好,香港的人是优秀的,我们是经得起风浪的。在座有不少是金融界的友好,大家都应该会感到很安慰,尽管在这么大的风浪中,香港的金融系统稳如磐石,没有出现一些大型「走资」、没有出现人们要排队到银行提款,而我们整体的证券市场、债券市场都非常有序地运作,甚至在中央的支持下迎来一些新举措,例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通」、债券通的「南向通」,以至在互联互通里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法治。法治是坚固如昔,我们看不到我们的司法机关在行使独立审判权中有受到任何阻挠,我们仍然可以吸引到海外着名法官参与香港特区的终审法院工作,我在这段期间委任了一位新来自英国的非常显赫的法官,担任我们终审法院的非常任海外法官,亦有几位法官再接受了重新任命,在终审法院服务,这表示了他们对于香港的司法制度、对于香港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权仍然充满信心。
   
  另外在整体营商环境,无论是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亦丝毫没有受损。我们每年调查究竟有多少海内外公司在香港设立区域性总部、区域性办事处或本地办事处,今年六月的数字仍然是历史新高,当然你会看见是减少了一些区域性总部,但增加了其他类型的公司。区域性总部的下降,我觉得是可以理解,因为在新冠疫情下,很多大型企业也要做一些整合工作,所以在此我们稍为失去了一些区域性总部,我觉得亦不需要很担心。
   
  第三个信心来源是中央的支持,令我在《施政报告》中能够清楚告诉大家,中央仍然非常支持香港,仍然希望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成功,从而成为国家的掌上明珠。中央的支持反映在很多方面,难以一一尽录,最具体的当然是在今年三月颁布的第十四个五年国家规划。我们不是首次出现在五年的国家规划,「十二五」、「十三五」也有港澳专章部分,但在今年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港澳部分是写得最详尽,除了继续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在四个传统行业发挥国际金融、商贸、航运与亚太区的法律服务中心和仲裁中心之外,亦是首次将我们希望做的另外四个新兴产业放进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它们分别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另一方面,香港的提示并不只是局限于港澳专章,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有关于区域发展的部分提到粤港澳大湾区,也有香港的提述,支持香港共同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助大湾区成立科技创新中心,这些是非常实际、国家层面对香港的支持。近一点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虽然人员不能够往来某程度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本来想进行的很多工作,特别是一些对外推广的工作,但我们与广东和深圳其实梳理了很多共同合作的项目。现在我们有清单,大家要按清单具体推进有关工作。早前公布的前海扩区方案亦面对香港,在前海扩区方案的第一段就开宗明义地说,前海的初心是依靠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所以扩区后的前海会为香港的专业服务和各行各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至于其他对香港的支持,真的令我很感动。这几个月有一系列「时代精神耀香江」的活动,我相信内地14亿人民都希望见到在「时代精神耀香江」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着名的科学家、国家在探月工程里采集的月球土壤、与神舟十二号在轨航天员天地对话,以及数十位在奥运中荣获奖牌的健儿访港,这些全部都给了香港。这些全都是中央在不同层次、不同地方想展现中央对香港的支持,正如我前日在伊利沙伯体育馆奥运健儿大汇演发表讲话时说,这些运动健儿来香港访问三天,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他们由昨天开始就要隔离14天。你可以想像一个精英运动员,他经常要备战、保持自己最佳状态,竟然要隔离14天,这不只出于中央对香港的支持,其实我接触到绝大部分的内地人士、科学家和运动员,他们都很关心香港,很热爱香港,亦很喜欢来香港进行交流,甚至将来到香港读书、创业和就业。我相信来自中央的支持是源源不绝的。
   
  第四个我信心的来源是香港的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庞大,它的潜力可说是无限,无论是从本地的角度,甚至从与内地和国际合作的层面。从本地发展的空间来看,最显而易见的一个范畴是创科,香港在短短几年间出了12只独角兽,是由我们培养出来的──我知道有多六只,共18只,这六只独角兽在内地,但也是由香港人主导。这12只新的独角兽是有迹可寻的,有几个在科学园,有几个在数码港,我们知道他们在做甚么行业,亦接受过香港创科政策协助的孵化,甚至有一些投资。单单是创新科技领域,就令我感到其实香港还有很多未发挥的潜力,还有很多可以开创更多就业或是投资机会的地方。以前碍于种种原因,未能将这个潜力发挥出来,一旦发挥出来,这个力量会是爆炸式的。内地科技部部长每次提到香港,就说香港的创科力量令他非常感动,香港的创科氛围是前所未见地热烈,所以我们可以被写入国家发展大局内。海外都很看重香港的创科发展,包括在科学园现时有28个联合实验室,是由香港的大学与海外着名大学共同设立的实验室,进行一些非常精彩的原创研究,以及将研究应用。这给了我信心,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瞄准我们最有优势的地方去发展,相对其他经济体的起动时间会更短,收成的时间会更短,而且收成的结果会更强。我刚才也说了香港有优势、有国际连系、有庞大的内地市场,我们只要用好这些优势,我相信空间是很大的。
   
  我们与内地合作的空间也更大,重点当然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有8 600万人的经济体,但由于香港有各方面的优势,它不需要只看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座很多企业家其实有很多投资都远远超越了大湾区。最近这两、三个月,尽管在疫情期间不太方便出外,我都先后去过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和陕西省西安市,以至上星期到湖北的武汉访问,我仍然感受到这些省市的领导非常希望和香港合作,非常愿意有更多香港企业进入内地发展。他们亦觉得用香港的平台「走出去」的力度未够,例如我和湖北省的领导说,只有14家湖北企业在香港上市,好像有点少,因为湖北省是一个大省,亦是制造业的大经济体,所以两地的潜力亦未被发挥出来。只要人员往来能够开通,我相信这些机遇会越来越多。
   
  最重要是,如何在刚才说的四个信心来源,能够把它发挥好,这要靠一样东西——我并非百分百有信心,不过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就是要切实地提升香港的管治效能。当我提及管治效能,一般会认为我在谈特区政府。没错,特区政府作为一个行政主导的机关,是管治效能的第一责任人;但它不止是特区政府,它包括立法会,包括所有位居管治企业的领导,如何去管理企业、令企业可以提升效能。我同意我们是第一责任人,行政机关如何提升管治,其实我作为一个服务了政府40年以上的官员,弱点在哪里、强项在哪里,我都心中有数。在竞选期间,我都很强调这届政府必须要切实去提升管治效能,我提出了三个方向,必须要有新的管治风格、政府有新的角色、理财有新的哲学。四年多下来,如果大家跟我盘点,我可以说是有一些成就,但是远远不足够。
   
  我仍然觉得,在政府内部仍有大大提升的空间,所以在《2021年施政报告》,就是最后一本《施政报告》,我都更坦白地跟大家说,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在《施政报告》第32到第37段,我很坦诚地承认不足和不善的地方,从而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议。我们一方面建议进行改组,要重整香港特区政府政策的架构,从而令我们像今日《信报》的社评所说的,名正言顺。如果我们要做创科,创科亦要依靠「工业4.0」,即是一个智能的制造工业,而这两个字都没有出现在政府架构,即是没有突显,所以有社会共识将现时的创新及科技局改组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这次的工业是说智能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同样地,如果我们说中央支持我们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文化」这两个字放在哪个局呢?现在是没有的,就藏在民政事务局中,所以另一个有社会共识的,就是香港需要成立一个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开宗明义去推动文化体育,不只是一个事业,也是个产业,促进香港未来的发展。
   
  第二方面是管治团队。不足、不善之处在这里不适宜谈得太深入,希望下一届的管治团队,因为社会已经稳定下来,没有那么多政治的内耗,有更多有识之士能进入这个已降温的厨房来服务社会。
   
  第三是公务员。公务员某程度上是管治团队的一员,但自从推出了政治问责制后,好像是分开了两部分,管治团队是十多位司局长、副局长和政治助理,但这个庞大的公务员系统好像没有在管治,这肯定是错的。今日特区政府的管治仍然是依靠这支仍然相当优秀的公务员团队,但现在去到一个地步,我们要确保「能者居之」,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在《施政报告》提出,以后有某些领导公务员的位置须要能者居之,第一个须要「能者居之」的公务员位置是新成立的公务员学院院长。这个位置是高的,比以前管理公务员同事培训的职级为高,等于一个处长级职位。我们已经刊登了广告作公开招聘,我们欢迎现役的公务员申请,但同时亦公开招聘,希望找到一个最适合的人来担当公务员学院院长。
   
  第四方面是专职专责。我们应该有更多有使命感的官员,他的工作是专职,有责任去处理他领域中的所有事项,从而避免政出多门,或求助无门。我相信在座有人会有这样的经验,有一个议题,但不知道找哪一个局,找甲局说不是它的,找乙局也说不是它的,究竟要找哪一个局呢?所以我们会要求更多局去看看自己的内部事项,有甚么是应该有一个倡导者的角色,他的任务是倡导他的政策范畴,譬如以前我担任发展局局长时成立文物保育专员,或者现在我希望成立的儿童事务专员,是必须以保护儿童和以儿童的福祉为己任去推动各局的工作,不单是自己所属的政策局。
   
  第五是我们管治最弱的一环,就是政府的资讯发放和对外的解说。我见过无数个案,政策本身没有问题,甚至是不错的,但是解说不足,亦不擅于解说、宣传推广,再加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议题做反对政府的行为,令那个政策无疾而终。怎样提升政府资讯发放的效能,我们仍然需要总结经验,在座有传媒界的朋友,最好多些指点我们这方面的工作。
   
  在提升管治效能的同时,我必须要强调,香港的管治团队,起码是在特区政府的管治团队,是不需要做一些伤筋动骨的工作,不需要将整个公务员系统「反转」一次。我刚才说过,整体的公务员是优秀的,我们需要的是顶层的领导。大家最近见到,我们有一个部门,只要有一个顶层的领导,已经有天渊之别。修读过管理的人也知道,leadership是make or break的因素,所以是需要顶层的领导。
   
  这令我想起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副主席今年七月《香港国安法》实施一周年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他除了谈国安法带来的效应外,亦对管治者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他认同要管好香港这个地方绝非易事,管治者需要有很多才能、很多本事才可以,他提出五个问题,这些人需要能做到五方面,才可以管治好香港这个复杂的地方。这五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更重要的一段说话,我有些不同的看法。他说管治者「不仅要想干事,还要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我也曾经跟内地官员说过我就这句说话的看法,因为我是局内人,我在这个系统长大,我现在是在管理这个系统。十八万公务员到今日为止,仍然是一个会干事、能干事、可以干成事的团队,你看看抗疫20多个月的大量工作,每晚突然有一个初步确诊个案,立刻要做小区围封,强制检测要在早上七点完成,让市民上班,这是大量动员的工作。又看看我们接待内地运动员访港,我们只有很少时间通知,但这三日的行程让人很满意,多姿多彩,很充实,亦让很多持份者可以一齐参与,有大学、体育学院、同乡社团,大家都可以参与欢迎运动员和与运动员交流。背后是大量的筹备工作,大家或许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就在顶层看着他们做大量的工作,所以我仍然觉得我们的同事是能干事,他们懂得做事,能够做成事。
   
  关键是在于想不想干事,这就是我刚才所说一定要有一个顶层的领导,不能期望18万公务员每天都想干事,一定要顶层的同事有这种想干事的精神。想干事一点也不容易,在香港的情况,你想干事,就是你想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是有创意和突破性,所以无可避免会有风险。我想干100件事,或许完成了90件,我也有10件事的判断或许会有些差错,做得不太理想。但如果社会只聚焦那10件事,忘记了90件事,而去作出严厉的批评,那还有甚么人想干事呢?这出现了现时社会,有时立法会议员责骂我的官员,说他们现时的心态是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我私底下也跟他们说,这句话非常正确,你不做,当然不会错,最多会被批评为被动、懒散,但你不会被标题为「庸官」、「废官」,弄得「一镬泡」、有错漏,这就是我们要接受的现实。这也是为何开始有官员宁愿当好人或俯首干活,不再高调向社会表达我们想干甚么,总之我每天勤奋上班干我的事。想干事的人之条件一点也不简单,任何想干事的人——我认为我是想干事的人——是需要拥有战略的思维,不可能只看眼前;他亦要有比较宏大的眼光,当然也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求突破、有清楚解说能力、有感染身边人或其他各界人士的能力,循着其思维和方向来做事。
   
  这令我想起二○一七年七月一日我宣誓后,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所有属于管治顶层的人士,不论是行政、立法或司法机关的领导,并对我们作出要求。除了要求我们「一寸丹心为报国」,即「爱国者治港」;他也说「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官是要做事,并非为当官而当官;他亦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上下同欲者胜」,团队精神也非常重要。
   
  某程度上,《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出现是一个想干事的好例子,因为从来没有人给予压力要求我发展北部都会区,没有《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也会有洪水桥、古洞北、落马洲河套区的发展,但其效应将远远低于一个整全的北部都会区,比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机会远远少于港深强强联手的北部都会区。我希望这种想干事的心态能植根于香港社会,特别是政府的管治团队。我每日也鼓励同事要想干事、求突破、不怕失败,当然最好不要失败得太离谱,如果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就不太好,但一定要不怕失败,向我们的金牌运动员学习,永不言败,落败了可以重新再来。
   
  未来是需要考验特区政府和管治团队的执行能力,自从《施政报告》公布后,对北部都会区的反应整体是正面的,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开了好头,如何可以令这个良好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就要靠我们的执行能力。我建议明年的经济峰会可以检视一次特区政府在这方面工作的执行能力。再次多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谢谢。 



2021年12月6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21时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