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题:数码资产交易
************
问题:
据悉,近年非同质化代币(NFTs)及虚拟货币等数码资产吸引了不少香港投资者的注意。这类资产可经不少海外网上平台进行交易。由于有关资产的价格波动极大及具有隐匿性和去中心化的特性,其交易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容易被不法之徒利用。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是否掌握现时本港NFTs交易的情况;若是,会否公布相关资料;若不会公布,原因为何;
(二)过去三年,涉及NFTs及虚拟货币的罪案的趋势为何;
(三)有否计划规管NFTs的交易,避免其沦为洗钱及恐怖分子筹集资金的工具;若有,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及
(四)会否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公众对进行NFTs及虚拟货币等数码资产交易所涉风险的警觉性;若会,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近年,「虚拟资产」的交易量大幅增加。虽然「虚拟资产」具发展潜力,但由于其可匿名买卖和无须经认可中央系统处理的特性,这类交易亦会对国际金融系统构成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风险。作为负责制订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国际标准的跨政府组织,财务行动特别组织(特别组织)已于二○一九年新增规定,要求各成员地区需采取措施,须规管「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并监管它们实施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措施的合规情况。作为特别组织的成员,香港也应订立「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规管制度,因此政府已建议透过修订《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条例》(第615章),以订立「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
就此,我们已在二○二○年十一月至二○二一年一月期间就「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规管制度的建议谘询公众,并在二○二一年五月发表谘询总结。我们正根据从公众谘询收集到的意见,拟备法例修订内容,目标是在本年第二季向立法会提交修订条例草案。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于本年一月发布了有关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的讨论文件,阐述对用作支付用途的稳定币的监管政策构思,并邀请业界和公众提出意见。
就陈议员的提问,经谘询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金管局及警务处后,我的回覆如下:
(一)及(二)根据警方数字,过去三年(即二○一九、二○二○及二○二一年),与「虚拟资产」相关的罪案总数分别为360宗、494宗及1 397宗,当中涉及金额约3 300万元、1亿1 440万元及8亿2 410万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提及的数字中,有相当个案(二○二一年为总数的40%)只涉及犯案人以「虚拟资产」作招徕,而没有涉及实际的「虚拟资产」交易。
至于「非同质化代币」(坊间一般称为「NFT」),警方在过去三年并无接获有关「非同质化代币」的个案,而证监会及金管局均无备存「非同质化代币」的交易数字。
(三)考虑到「虚拟资产」发展迅速,特别组织在其规管「虚拟资产」的指引中建议,应以功能性的方式定义受规管的「虚拟资产」。因此,在拟议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政府亦建议根据特别组织的定义界定「虚拟资产」,即该资产须要是公众接受作付款、清偿债项或投资的交易媒介,并且可透过电子方式转移、储存或买卖等。任何「虚拟资产」,只要符合有关定义,而又不属于条例特别豁免的类别(例如:中央银行发行的数码货币、飞行里数、信用卡奖赏等不可转移、交易或互换的封闭式、有限用途产品),便会涵盖于「虚拟资产」的定义范围。
现时「非同质化代币」并没有统一定义。一些「非同质化代币」可能只用作收藏用途,但一些则可能与其他资产(甚至证券资产)挂勾。因此,某「非同质化代币」实际上是否涵盖于拟议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亦需视乎其具体条款及特质,而这亦符合特别组织采用功能性方式定义的目标。
(四)在公众教育方面,由于「虚拟资产」的投机成分甚高,而且或会涉及诈骗、保安漏洞和市场操控等,因此会在投资者保障方面带来挑战。就此,拟议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亦将包括投资者保障元素。与此同时,政府和各监管机构亦会透过不同渠道加强公众教育,例如透过投资者及理财教育委员会(投委会)的「钱家有道」平台,以教育文章及资讯图表等方式,让市民更容易了解「虚拟资产」的特性及风险。其中,于二○二一年五月,投委会刊登了一篇关于「非同质化代币」的文章以解释其特质、价值及风险。
此外,证监会亦不时透过声明及通函提醒投资者买卖虚拟资产的风险,例如其于二○二一年七月发出声明,提醒投资者在投资虚拟资产时,应注意使用不受规管的平台的风险。证监会及金管局亦有向银行及证券业界发出通函,就银行及证券业的中介人提供「虚拟资产」相关服务时的安排提供指引。
完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02分
香港时间12时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