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抗疫记者会开场发言及答问内容(附图/短片)
*************************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三月九日)上午举行抗疫记者会,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博士、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教授和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升医生亦有出席。以下是各人的开场发言及答问内容:
 
行政长官:各位传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早晨。今早我联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医管局(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以及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向大家交代抗疫的最新情况,并正式启动一个加强版的新闻发布工作,由今日开始除了星期二因为要举行行政会议之外,每日将会由我本人联同一些相关局长向大家交代我们工作的进展,亦藉新闻发布会澄清坊间一些谣传、误会,提供一个更加权威的说法,当然亦都给我们一个机会可回应各位传媒朋友针对防疫抗疫政策措施的提问。每一日四时三十分的记者会会继续举行,由卫生防护中心和医管局代表交代疫情发展和病人入院情况的相关医疗事项。
 
  我刚才正式启动的高层新闻发布会将会一直持续至我们一起战胜这一波疫情为止。在此,亦可预告明天新闻发布会,我将联同发展局局长和保安局局长向社会交代由中央援建的社区隔离设施的兴建、管理和使用事宜,我亦都欢迎各位传媒朋友可向政府新闻处反映近日社会最关心的议题或大家想更加深入了解的事项,让这些新闻发布会可作出适当安排。
 
  今日重点交代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如何可加强对新冠病者的治疗,特别是保护我们长者的措施。自从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阳性检测个案已超过50万宗,Omicron传播力之强、传播速度之快,可说是令人触目惊心,但病情又相对比较轻微。事实上,从卫生防护中心公布的数字,刚才我所说的超过50万宗阳性检测个案中,起码有超过10万宗是没有征状的感染个案,这亦是由于我们接种疫苗,在这段时间有效减低感染者(患)重症或死亡。但很不幸,死亡个案在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急速上升,截止昨天,即三月八日,在这一波累计的死亡数字是2 365人。这2 000多名人士去世,令我们十分伤痛,死者绝大部分是年迈的长者,年龄中位数超过80岁,大部分都有长期病患,超过半数居于安老院舍。我们一定会尽全力保障长者的生命安全,希望亦都能提升他们身体健康的状况。
 
  吸纳了内地专家的意见,特别是已到来个多星期、马不停蹄视察我们工作的梁万年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我们认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减少死亡、减少重症、减少感染。通过快速扩大医疗机构,即医院的治疗能力,集中收治感染新冠病毒人士进入医院,集中资源救治病人,避免这些病人的病情恶化而成为重症或危殆的个案,甚至不幸死亡。
 
  就此,特区政府联同医院管理局采取以下几项具体措施:第一,我们会把伊利沙伯医院改为救治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现在争取未来四天通过转移一些现时在伊利沙伯医院的非新冠病人往其他医院。换句话说,伊利沙伯医院从今日起就不会再收治非新冠的病人,消防处将全面配合转移病人和转移需要进入急症室人士的安排。
 
  第二项措施,就是除早前医院管理局已公布把天水围医院和北大屿山医院合共400多张病床改为接收新冠患者外,尽快将会在公立医院内大约一半——整体一半——的普通病床,包括复康、急症病床,改为接收新冠病人的病床,这么大的工作涉及接近9 000张病床。在此,当然我们亦希望得到私家医院配合,可接收部分医院管理局的病人。
 
  第三项具体措施,是我已向中央提出了请求,请中央派出内地的医疗团队来支援香港,提升我们现有一些设施能够处理重症的能力。这两个现有的设施分别是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亦是早前,即去年,由中央援建的一共有820张负气压病床的临时医院,第二个是亚洲国际博览馆。这两个设施有更多医疗人手,可提升其救治重症病人的能力。
 
  第四项措施,就是争取由中央援建位于落马洲河套区的应急医院。这间应急医院将由内地医疗团队支援,我们争取这设施在四月内可分阶段投入服务。
 
  上述措施将可以大大增加我们在公立医院内可以处理新冠病人(的能力),从而令他们不会因没有足够(病床)或及时救治而变成重症。
 
  当然,尽管我们做了上述措施涉及可能超过16 000张新冠病床,但若现时数字仍居高不下,我们都难以做到梁万年教授所希望的「床等人」,换句话说,亦都须按新冠病人的病情进行一个分流和分层治疗,特别是针对长者。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项:第一,是尽快设立更多长者隔离及暂托的社区设施,让一些病情较轻或已稳定的长者病人(使用),但他们仍须有医护监察下康复,否则可能病情会有点反覆;若无医护监察,他们回到安老院或自己家中会有突然病情恶化的风险存在。这一类专为长者而设的社区隔离及暂托中心由社会福利署营运,目前已投入服务的包括在亚洲(国际)博览馆的1 000多张床位;两个由室内体育馆改装而成的中心,分别位于彩荣路体育馆和石峡尾(公园)体育馆;我们即将启用——只要有足够人手经训练后,会逐步分阶段启用——的是位于启德游轮码头总共有1 200张病床的隔离及暂托中心;接着我们还有七个室内体育馆都可同样改装成这类隔离及暂托的社区设施。
 
  但现时最欠缺的是每个暂托中心都需要有一定的医护人手和照顾员才可以投入服务,所以我亦要求了私家医院在这方面提供协助。在照顾员方面,现在是双轨并进,一方面继续尽最大努力提供一些诱因在本地招聘,同时从内地输入照顾员。
 
  第二项具体措施是加强支援安老院和残疾人士院舍,包括将会为部分院舍提供「闭环管理」,即我们会提供专用酒店和专车,让正在照顾长者的工作人员可以在「闭环管理」的情况下上班,避免回家或进入社区被感染后把病毒带回老人院。率先进行「闭环管理」的是我们要保护而现时仍未发生任何感染的院舍,虽然数字已经不多,但我们亦要优先对这些院舍里的院友和员工进行「闭环管理」,加强对他们的保护;第二,为院舍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物资和口罩;第三,我们争取在两周内,即三月十八日前——因为这个两周的目标是数天前说的,所以争取在三月十八日前——完成为香港所有一千多家院舍里的院友接种第一剂疫苗。
 
  第三方面的具体措施,是支援一些没有病征或只有轻微病征的确诊个案的长者在家居隔离。我们将会为这些长者派送一个更丰富的抗疫物资包,内有快速测试包、中成药、温度计、健康手册等;第二,主动——即不需要这些长者致电给我们——会有医护人员主动致电给这些在家居隔离的长者,查询他们的身体情况,进行临床评估或遥距诊症,这可以说是为家居隔离的长者提供一条专用的医疗热线;第三,如果我们在上述的接触发现长者需要寻求医生诊治,他们亦可以优先获得医院管理局现时17间指定诊所的诊症名额,预约我们的专车接送他们到达这些诊所。如果在指定诊所,我们发现该名原本在家居隔离的长者情况有恶化迹象,便会即时安排他入院治疗。
 
  防治重症方面,药物治疗至为重要。我很高兴在此公布,经过各方努力,医院管理局已经成功购入相当足够数量的两款口服抗新冠药物,其中一款现时已在使用,另一款将会在下星期抵港。我在此特别感谢两间药厂,即辉瑞和默沙东,在这件事上为香港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争取这两款口服抗新冠药物早日来到香港。
 
  我刚才说的每一环工作,譬如我们要把伊利沙伯医院变为新冠定点医院,都会对市民有一定影响,所以我在此再呼吁全港市民必须齐心协力,配合特区政府在各方面的措施,包括为了防感染,我们必须继续维持社交距离措施;我们亦会建设更多社区隔离设施,感染人士会按我们的优先次序,获安排进入社区隔离措施,从而减低感染其家人及在社区里传播的机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相信必定可以打赢这场抗疫战。我现在请高拔升(行政)总裁向大家说明伊沙利伯医院转为定点医院的详细安排,稍后我跟两位局长会回答大家的提问。请高医生。
 
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感谢行政长官,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接下来会向大家讲解,就伊利沙伯医院转为定点接收新型冠状病毒病病人的定点医院的一些安排。伊利沙伯医院由今日开始,我们会陆续把大部分合适而并非新型冠状病毒病的病人,转往其他医院,以腾空一些病床,让我们能够接收多一些新冠病人,让它能够发挥到作为一个综合的大型新冠病人定点医院的功能。我们现在初步估算,我们大约需要安排380多位病人,一方面转往其他医院,另外亦会出院。该380名病人中,我们现在估算有250个病人需要转往其他医院,而大约130名病人,这数天会陆陆续续安排他们出院,因为这些病人我们已评估是在康复中。除了少量不能够(安排),又或临床方面不太适合的病人,其他病人我们都会遵从这方向。而在住院病人中,当然大部分我们会转去九龙中联网其他医院,因为很多病人都在康复之中,但其实其他六个医院联网都会帮忙安排这些病人的接收;亦会有适当的病人由私家医院同事帮忙接收他们。整个运作过程,病人的运输会由医院管理局的非紧急救护车队负责,同时会有其他部门帮忙,包括医疗辅助队、圣约翰救伤队等。我们现在预计,如果由今天开始,整个病人运送时间,大约会在三至四日左右完成。除了要安排一些非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病人,由伊利沙伯医院转往其他医院外,我们亦要开始停止接收其他病人,让伊利沙伯医院能发挥到它作为一个大型综合新冠病人定点医院的功能。所以就急症室服务,我们亦会有一个特别的安排,在今日我们会开始把一些除了生命有危险的紧急病人外,其余病人如果透过救护服务,会被送到其他急症室,而急症室腾空能力主要照顾新型冠状病毒病的病人。另外,一些如创伤方面,我们会有其他创伤中心支援,如威尔斯亲王医院、玛丽医院等。我们暂时计划相信至三月十三日,即这个星期日早上,大致上已能完成上述我所说的病人转送、急症室调配服务等安排。完成整个安排后,我们估算约会有1 500张病床可以接收新型冠状病毒病的病人。我们希望能透过这安排,我们将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及集中救治,来提升我们临床运作的效益,使我们能尽力减少重症个案及减少死亡个案。当然我们知道整个安排会让很多病人受到影响,医院亦会陆续透过不同途径,与病人沟通、与家属沟通,希望把影响减至最低。同时我亦理解可能会对部分病人带来不便,所以请大家尽量谅解,以及与我们医护人员合作。我们希望透过这安排,能提升我们救治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病病人的能力,亦希望做到最终目标,亦即减少重症及死亡个案。
 
记者:特首,你好。面对当今香港在疫情之下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央要求特区政府负起主体责任,特区政府是否会调整工作思路、有何新措施正在酝酿和进行?第二,高级别专家组到港后与特区政府有何工作交流,在经验分享和工作方向上有何指导?谢谢。
 
行政长官:多谢你的提问。自二○二○年一月香港开始抗击新冠疫情,特区政府一直担负起主体责任,于当日(二○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已快速地把应变机制提升至三级系统中的最高级别。由当日开始,由本人即行政长官领导最高级别的督导委员会暨指挥中心,直至今天已召开121次高层督导会议,以分派工作和要求各政策局及部门跟进,出席高层督导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位司长和13位局长。
 
  在整个抗疫过程中,有时候香港的能力并不足够。在第三及第四波疫情期间,即二○二○年下半年,通过中央的支援为我们「加力」,包括进行普及社区检测,有500多位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的检测人员到港;为我们援建我刚才提及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我们非常感谢中央。新一波疫情的严峻程度以百倍计,换句话说,超出特区应变能力的程度亦以百倍计,因此有见二月初农历新年后疫情急速恶化,我们已向中央提出一系列的请求。至今过了一个月,我可以在此向全港市民说,我们向中央提出的请求,中央是有求必应、照单全收,有时给予我们的支援甚至远多于我们所要求的,例如我们要求医疗物资供应,但我们当时没有察觉在内地有非常有成效的中成药可以帮助控制疫情。现时通过中央主动捐赠的三款中成药非常受市民欢迎,现在改由我们直接采购,希望增加日后供应量。我刚才提及支援家居隔离人士,包括长者或非长者,我们日后派发的抗疫包将会包括这些中成药,供市民使用。当然我们亦欢迎中医师进行网上诊症,看看他们的情况。
 
  我们担负主体责任和抗疫思路一直没有变动。不过,大家会看见,由于疫情转变,我们须不断调校措施。例如在第五波疫情之前,我们坚持采用核酸检测,即以鼻腔和咽喉拭子采样,因其敏感度和灵敏度最高,我们内部称之为「金标准」。但面对数以十万计的市民需要检测,若坚持每次检测也要「金标准」,恐怕不能及时掌握香港的感染情况。加上在科技上,快速抗原检测已受国际认同,所以我们派发和鼓励市民使用快速抗原检测,亦不须再覆检,因为在海量的工作下再覆检会赶不上步伐。我们在前天推出了卫生防护中心的平台,若市民快速抗原检测结果呈阳性,可经该平台自我申报,完成所有程序后会被视为确诊个案。
 
  总的来说,主体责任属于特区政府,抗疫思路一直以市民的最大福祉为依归,以确保香港市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但政策措施是须调校的,有人说调校政策是朝令夕改,则见仁见智。在如此严峻的疫情中,我们一定要用好我们的资源,用好中央给予我们的支援,达致最佳效果。
 
  内地专家访港是我最早在二月初提出的五大要求中的重要一环。事实上,香港应对过「沙士」,亦曾应对猪流感、禽流感,但规模跟今次相差很远。内地有如此丰富的经验,曾抗击武汉疫情,其后两年亦有一些地方和城市出现爆发,所以当时我要求中央为我们提供专家指导。中央给我们的支援也远超我们想像——先后有三批专家来港,很多仍在香港,他们本来留港三日,结果留港五日、七日,帮助我们、考察我们的工作。尤其是在二月二十八日来港、由梁万年教授领导的几位专家,大家都知道梁教授是在国家层面应对和处置这次新冠疫情的领导小组的专家组组长,这是国家力量。梁教授来港后便马不停蹄,待会我请陈肇始教授说说,因她大部分时间陪同教授考察和开会。
 
  我本人亦在三月四日与梁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两个多小时的讨论。我每次跟专家团队见面都并非礼节性会面,而是坐下来很深入地听取他们的观察和提出的意见。我在此跟大家分享,梁教授在当日会面上提出几个重点。第一,他强调主体责任属于特区政府,他们按中央要求被派遣到港,协助我们讨论和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帮助。梁教授当日向我表示,他来港数日,考察了很多抗疫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他可能有向传媒提及——在三方面他有深刻印象:第一,特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疫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亦说明过去四波疫情,我们都能成功遏抑,但第五波实在来势凶猛,虽然特区政府已采取诸多有效的举措,减低疫情的影响,但疫情仍然远超我们的应对能力。第二个他有深刻感受的方面,是各个部门、各条战线的前线工作人员都很努力,各方专家亦很主动献计、献策,让他感到全社会共同抗疫的氛围很浓厚。第三,他也有很深印象的是他从车上往街上看,香港市民很积极配合抗疫工作,遵守相关要求,例如佩戴口罩、「限聚令」。他说这些观察令他有信心,为香港建立了打赢这场战争的基础,我们深受鼓舞。但梁教授亦观察到我们的一些短板,包括未够协同效应、未能集中治疗和集中资源医治重症。我今日公布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吸纳了内地专家给予我们的意见,我相信亦得到他的认同。我现在请陈肇始教授说说这一个星期以来她和梁万年教授或其他专家的互动。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多谢行政长官,刚才行政长官说了有三批专家。第一批是流行病学专家和疾控中心的专家,主要来自广东省,但他们都有参与国家整体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第二批就是一些临床救治的专家,临床救治的专家主要和医管局一直工作,而我刚才提到的第一批流行病学专家,除了我跟他们有互动外,他们亦和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沟通。第三批是高级别和国家级的梁万年教授及其团队的专家,(他们)甫到港已经马不停蹄,我们粗略估算先后至少有七、八次会议,有些(会议)除了他们之外,亦包括从内地来的第一批专家,即流行病学和疾控专家;有些(会议)较多讨论医管局的问题,则是与临床救治的专家一起。梁万年教授在与我们开会、互动及到访不同设施参观和考察期间,一直给予我们很多指导。一方面,他们会看我们不同的数据,例如整个信息系统、就死亡个案的更深入分析以及就香港整体第五波疫情作出的研判,在这方面,大家的互动很多。第二,梁教授在不同阶段,虽然只是短短一星期,亦阶段性地提出他们的建议,例如现时香港在有限的资源下,因为omicron的来势汹汹,个案数目上升得这么快,无论是不同的设施和医管局整体能力都远超负荷,在这情况下,如何可以用好有限的资源去排优次,这些都是他给我们的一些建议。刚才行政长官提到的「三个减少」:减少感染、减少重症以及减少死亡,是我们现时的重中之重。刚才大家听到无论是高医生,或是我们其他的一些措施,都围绕在这「三个减少」去做工夫。在「三个减少」外,亦提出了「四个集中」。我们在他提出意见或指导时,已立刻开始跟进和展开工作。另外,就着长者优先方面,行政长官刚才也提到我们对于新冠病人,尤其是长者,有一系列的措施,若要预防轻症变成重症,不同情况的长者新冠病人,甚至是未受感染的长者,我们都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援,令防感染或防轻症变重症方面做得更好。我们接下来会继续与梁万年教授及其团队沟通,我亦理解并参与了他的团队与本地专家的多次会面,吸纳和听取他对于第五波新冠疫情的建议和数据分析,当中获益良多。现时我们仍然与梁教授及各位专家继续沟通,因应他们提出的指导,继续沟通以及执行推进他们的建议。多谢。

记者:首先想问,现在有消息说全民检测不是首要工作,想问清楚,其实全民检测究竟现在会否进行?何时进行?有专家说可能要待疫情回落才进行,政府的取态如何?如果进行的话,是否可以清楚说明会否配合一定程度的「禁足令」?有没有豁免情况?以免再出现资讯混乱,令市民又抢购。第二方面,想问内地专家,例如梁万年组长,对全民检测有何意见?其实和香港专家的各方面意见是否一致?有否分歧?现时内地专家和香港专家的角色是甚么?最后,想问韩正副总理都曾批评一些私家医院可能不接收新冠患者,其实现在政府会否要求私家医院接收一些新冠患者,还是主要做好支援角色?是否显示可能中央对于香港的抗疫或协调上有些不满?会否影响林太你是否连任特首?还有,最后想问,这波疫情死亡率高,除了刚才谈及的一些措施,其实有些情况是长者召唤救护车,但等了很久都未能入院,现时增加的一些设施,在这方面,其实能否改善这个问题?谢谢。
 
行政长官:多谢,四个问题。第一,「全民强制检测」仍然是在规划中的工作。何时启动须考虑香港的疫情,以及何时启动会达致最佳效果,但如果不细化方案和筹备,根本就没有机会可以进行「全民强制检测」,所以现在特区政府的立场是,我们一直在细化方案,筹备具体执行时的人手、地点、资源、物资是否能够准时到位,但何时进行,当然视乎何时会达致最佳效果。有两种说法,如要利用「全民强制检测」来得知现在香港的感染情况,这或许不需要,因为现在已经大量使用快速抗原测试,我相信现时每日等闲也会进行一百数十万次,我自己是每日做、局长是每日做、办公室很大部分同事都是每日做。快速抗原检测如此广泛地使用,已让我们可以不错地掌握香港目前的情况,尤其是有了申报机制。另一个说法,一般认为因为「全民强制检测」须「强制」和「全民」,便要清一次,做一次不够便做两次;两次不够便做三次,希望届时能够将仍然剩余在社区的隐性传播链或隐性感染者揪出来,将他们隔离便可以切断传播链,从而令香港结束或走出疫情。我记得我在二月第一次提出「全民强制检测」,即二月二十二日,我当时也是这样说的,第五波疫情虽然来得很猛,但希望它也会走得比较快一点。上一波疫情,即第四波疫情在二○二○年十一月底发生,直至二○二一年四月底才结束,历时五个月,有些处所被要求关闭足足五个月。我们这次开始要求这些处所关闭是在一月七日,我希望能够早过第四波结束这个疫情,让香港的商业活动和市民日常生活早点回复正常。在这个目标下,「全民强制检测」便可达致这种效果,因为已经清了一次,看看还有甚么剩余的感染个案,将之及早识别出来就可以隔离。所以,我们一定会掌握疫情情况,综合考虑究竟何时进行这个工作。这个工作规模之大,没有一段长时间的规划是不可能进行的,即如果明天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无论达致甚么结果都要进行,但如果特区政府没有作足够的细化和详细规划,甚至动员一些人力和物资,是没有可能进行。我们单是在港九新界物色数百个用来进行采样的地点也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因为要每个地方视察它是否适合。现时的情况是,规划和筹备继续进行,但不是优先要做,何时进行,须综合考虑,亦会考虑专家的意见。
 
  到真的要推行的时候,我亦说过,如果要做到刚才提及如此彻底的效能,当然要呼吁市民在完成检测但未取得阴性结果时,便不要到处跑,这亦是我们进行「围封强检」时的手段。任何社会都要保持其必要运作,如果真的须某程度限制市民外出,从而再压缩人流,我们都会保障香港城市必须的运作。我们曾经发布一篇新闻稿关于何谓必须的运作。第一,有些业务是必须的,特别是金融业,因为它24小时全球进行交易;亦包括很多必须的供应,譬如电力或公共交通,这些不能够让它停顿;亦包括大量执行抗疫工作的人员,这些人没可能被「禁足」。第二项在该篇新闻公报提及的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如果不让市民外出,但又没有支援可以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亦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做法,外国的经验,无论是新加坡、英国或澳洲墨尔本,都容许某一程度、某一时段或某一次数,市民可以离家购买日常必须品。其实我们说得很清楚,并没有甚么混乱,希望大家不要焦虑、惊慌、抢购物品,因为现在特区政府每天都会公布通过水路、陆路、空运,甚至铁路进口的货物和新鲜食品,以至市民日常所用,都是足够的。
 
  现时最短缺的是人手,因为如此大量的市民成为了确诊者而须隔离,加上他们的紧密接触者亦须检疫,所以很多公司和机构都缺人手,我相信特区政府亦有一个百分比的人员不能上班。私家医院昨天告诉我,他们亦欠缺很大量人手,所以这反而是我们的一个最大问题。
 
  至于专家对于「全民强制检测」的意见,如果大家记得,梁万年教授说这肯定有效,因为内地都会时常用这个手段或工具,我们这两年多以来都是通过检测,大量检测以达致「早发现」,从而「早隔离、早治疗」,但问题是时间掌握方面要非常谨慎,使在动员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下,能够得到预期效果。特区政府不会「为做而做」,或因行政长官说过,所以要交这条单而勉强去做,一定要对香港抗疫有利,亦令我们更早可以走出第五波疫情,我们才会进行这项相当艰巨的工作。
 
  私家医院一直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与医院管理局多年来亦有公私营合作,以减轻公营医院的压力。香港的私家医院有其定位,因为它们所占份额不大,病床不多,只5 000多张,所以其一向定位是处理一些流量很快,即不会住院很久,而是一些入院做手术、流量很快、住几天就可以出院的个案。一直以来,食物及卫生局局长与香港私家医院联会或个别私家医院联络,都希望他们帮忙处理一些非新冠病人,从而令医管局可以集中处理新冠病者,特别是重症病者。我昨天与他们举行的视像会议,反应很积极、很有用,我提出了四方面要求,他们大致上都同意,不过他们都反映在实际上因为人手的问题和私家医院特性的问题,未必可以百分百地做得到我们的要求。四个方面:第一,当然是希望他们向我们提供一些病床应用,陈教授早前定了一个指标,就是借一半病床给我们使用,但在会上他们都提出了有困难,因为第一他们没有人手,病床都未能用;第二,他们亦有病人;第三,如果他们接收新冠病人便须改装病房,加设一些空气清新或转换仪器等。他们不是拒绝,你们都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已经开始接收新冠病人。他们提出一个相当中肯的意见,就是他们协助政府提供一些服务,即不是提供病床,不是要提供多少张病床,而是协助诊治多少病人,令病人在私家医院的专业服务下能够更快离开公立医院或者回家康复。这方面我也要求陈教授和医院管理局尽快与私家医院联系,看怎样可以让私家医院在今次抗疫工作中发挥得最好。
 
  第二方面,就是要求他们协助我们营运一些——我刚才说过是很重要的——给长者在社区的隔离及暂托中心。这方面的反应很正面,你们昨日都听到至少有两间医院说正在招募退休医护人员,协助特区政府承包这些在室内体育馆的中心,我对此非常感谢。
 
  第三,外间有报道说私家医院不看症,即是说如果看到病人可能是新冠患者或者有上呼吸道问题又或发烧,他们怕受到感染而不诊治。他们即场澄清了没有此事,仍会诊治这些病人。但他们都同意,有时正如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做了的事情要告诉他人,所以他们说会发出新闻稿或接受传媒访问,讲述一下他们仍然如常运作,正提供门诊服务给市民。
 
  最后一方面,就是我请他们多做网上或视频诊症,他们都答应会做。
 
  所以整体来说,仍可通过大家互相合作、互相谅解来推进私家医院参与抗疫工作的角色。
 
  在这疫情中,因为个案实在太多,对消防处的救护服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消防处已经难以达致其定下的服务承诺,但救人仍然是其使命。在这方面最能够帮助消防处,从而能够帮助急症部门,就是全体市民。我们已多次呼吁:如果你的病情并不是太严重,即使你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轻微病征的话不用去急症室,我们有很多健康资讯,亦有一些指定诊所可以提供医疗、诊症的服务。
 
  如果减少了这些其实是不必要使用急救车辆或者急症室服务的个案,相信就会令你刚才所说的情况大大减少。所以我也是这句:「抗疫须全体市民共同努力。」每人多走一步,我相信情况应该可以通过成立定点医院而得以改善。多谢。
 
记者:想追问其实中央对于抗疫工作有否不满?以及早前政府说过可能三月会推行全民检测,现在即是说三月究竟有还是没有?多谢。
 
行政长官:我刚才已说过,一个这么大规模的「全民强制检测」一定要按着疫情的发展综合考虑。我不会因为曾经说过一个日子或一句说话,而忽视现实。因为现实就是一定要抗疫,并不是履行或者符合行政长官曾说过的说话,所以一定视乎疫情发展。今日是三月九日,我今日亦不能说一定不会,但在会推行的时候,当有了详细情形,有了时间,一定会尽早公布,让市民可以积极参与,亦都知道在那段时间有甚么会发生。今日在未有详情、未有时间表下,我刚才已经花了很多时间说,大家无须担心「全民强制检测」会为他们带来生活上很大的困扰,从而他们现在要做一些或者其实不应做或不需做的行动。
 
  中央怎样看我们的抗疫工作?中央一直全力支持特区政府的抗疫工作,中央对于这次疫情非常关切,亦尽最大努力支援香港。事实上,我们从前时常挂在口边的就是内地有天灾人祸,就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日,其实是「香港有难」,我见到的不只来自中央,亦有很多省市很愿意支援香港。这个来自中央的关怀和行动,将会为我们的抗疫工作注入很大动力。

记者:你好林太,想问有关全民检测的问题。你在二月底公布时曾说过会在三月内进行,现时你的解释是还在规划中,其实这规划是否预计在本月内就会完成?最终全民检测会否有可能是备而不用,例如第五波疫情突然过去,疫情一下子回落,届时就不会进行?可否简介最佳时机的具体指标或标准是如何?特首选举在五月八日举行,四月三日至十六日是提名期,会否避开在此期间进行全民检测,避免对参选人造成不公平的情况?还是届时是(进行全民检测的)最佳时机,选举有机会须要再「让路」?另外,想问你决定每日举行记者会,为何你想每日都由你亲自主持这个记者会?你觉得由你亲自主持可以达致什么效果?谢谢。
 
行政长官:多谢你的问题。第一,有关「全民强制检测」的筹备工作和细化方案仍进行中,相信亦不会停下来,因为每一个阶段的筹备工作到了适当时候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例如寻找适当的地点设置全民检测的采样站,这个工作要持续,我们要去视察这数百个场地;又例如我们要计算多少日完成一次检测,每日的病毒采样检测量是多少;亦要计算运送样本至实验室的时间,从而考虑有关实验室能否在24小时内得到结果,让我们进行「早隔离」;「早隔离」亦涉及我们是否有一定足够的社区隔离设施——若是像现时般,每日有30 000至50 000宗确诊个案,就永远不会足够——我上次曾提及,希望争取50 000多个社区隔离设施单位,应该是达标的,因为第二个由中央援建的社区隔离设施应该会在这一、两天启用,位于前新田购物城,隔离设施的筹备工作亦上了轨道。所有事情都会准备好,当时机一到,我们就会通知市民进行这项工作,但这个时机须综合考虑和评估,也非我个人从政策上评估,亦要视乎专家看法及疫情发展。就算以今日来说,没有人能说疫情是否已过了高峰期,因为还有很多变数,其中一个变数就是每日会有多少个通过快速抗原测试而自行申报的个案。情况就是如此。
 
  接着是一个揣测性的问题,有关特首选举押后了的选举期和提名期。我无法回答这个揣测性的问题,不过我相信这么重要的政府和特首换届,中央一定会有重要的指示和看法。
 
  就新闻发布会的目的,就是因为现在是打抗疫战,打抗疫战期间,我相信市民希望知道现在「战情」如何,现在还有甚么因素影响「战况」的改变,还有抗疫策略上有没有变化,而这些变化会否影响到他。例如今日把伊利沙伯医院改成新冠定点医院会影响到部分九龙中的居民,他日后拨打999召唤救护车时就不是送去伊利沙伯医院,除非他是一名新冠病人,否则就会送去其他医院,所以这种更加快速的资讯发放是有需要的。
 
  事实上,在这一两年抗疫中,我都在进行这个工作。自从踏入了第五波之后,特区政府——包括每日下午四时三十分举行的记者会(2019冠状病毒病个案最新情况简报会)——一共进行了约100场发布会,我本人应该做了约20场,各局长合共另外约20场,而下午四时三十分举行的记者会就每天都进行。作为抗疫的主帅,我很愿意亦责无旁贷地向社会交代疫情变化,尤其今日去到这么严峻的局面。本人的解说能力会不断去改善,希望可以更加准确回应到大家的提问。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下午四时三十分举行的记者会是一个十分技术性的发布会。我都留意到两位来自卫生防护中心和医院管理局的同事也很努力回答各位的提问,但恐怕有些问题超越了他们的工作范围,例如我留意到这数天记者常常询问欧医生(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首席医生欧家荣医生)关于「全民强制检测」计划,他真的不是直接参与,他亦不可以十分权威地代表特区政府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有需要每天由我主持记者会。事实上,我这段时间做了很多工作,但我希望有一个更加定点、定时的场合,可以让大家知道今日最新的疫情情况。除了每日可以收看下午四时三十分举行的记者会,还可以收看上午十一时的记者会——我现在打算都是大概上午十一时举行,不过星期二就不可以,因为行政会议要复会。过去大家好像少了一点机会看到我,因为行政会议休会两、三个星期,所以没有星期二会见传媒的安排。我最近外出时都应该见过大家两次,包括迎接梁万年教授抵港,还有到罗湖迎接第一班载货来港的火车专列,希望以后可以更加直接回应大家的提问。不过,我希望这个安排无需维持很久。大家留意,这种高层的每日新闻发布会,会一直维持到我们大家一同打赢这场疫战,所以越早打赢,我们就越早取消这个新闻发布会。我相信大家都不想经常看到我,早一点看不见我,即是香港已经回复正常生活。

记者:林太,你好,两个问题。第一,市面上有不少人已受感染,政府实际上的做法是否先「共存」、再「清零」?在具体策略措施方面,即疫苗接种方面,参考本地和海外研究,政府会否公开呼吁长者在下一轮,即未来数日尽可能接种复必泰疫苗?政府公布希望没有受感染的长者在家居隔离,为何要家居隔离?会否加重照顾者或者他们在社区的感染风险?第二,今次疫情有不少人丧生,对于失去至亲的市民,林太有甚么想对他们说?

行政长官:第一,为长者接种疫苗是这段时间重中之重的工作,我早前已定下目标,在未来两周——由公布当天起计的未来两周——全动员到1 000多间院舍,包括残疾人士院舍,为未接种但身体状况适合的长者接种疫苗。目标在三月十八日之前完成,最新的评估应该可以做到,但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包括院舍的合作,让我们的外展队进入院舍为长者接种疫苗。当然,有很大量长者在家居,所以现时正在规划,跟一些社福机构研究如何为那些在家居,特别是独居的长者接种疫苗,这项工作会继续进行。最后一点,待我刚才提及非常有效的口服药物抵港后,我们在用药方面亦可防治长者因不幸感染而演变成重症甚至死亡。这些多管齐下的措施都是为了保护香港的长者。

  对于香港的长者因疫情去世,我们当然感到十分难过。在疫情中,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保护长者,而待疫情过后,有很多事值得我们重新检视——日后在香港这个作为全球人口最长寿地区之一而令我们引以为傲的地方,如何让年迈和已届晚年的长者能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生活,这值得全社会共同反思,以更好地照顾香港的长者。
 
记者:对不起,我的问题是不少人已受到感染,你会否呼吁长者尽可能接种复必泰疫苗?以及政府的政策会否无可避免是「先共存」、「再清零」?
 
行政长官:对于是否呼吁接种复必泰,我们是呼吁长者接种疫苗,我们会提供选择,而外展队有医生和护士,亦会视乎环境决定,因为大家知道接种复必泰的环境要求较严格,所以并不是特首在此作政策指导规定接种哪种疫苗,而须视乎环境和医生的研判。
 
  我以为第一条问题是你的评论,我认为现阶段争拗「共存」或是「清零」已没有意义,但我可以百分百肯定的告诉你们,特区政府一定不会采用坊间称为「躺平」的态度处理疫情。换句话说,我们不会不做事,不会因为已有如此多人受感染便算了,一定不会,因为每一条人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亦会按习主席(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要求,确保香港市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任何以人民至上的国家的要求,而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不可分离的地方,我们一定按着国家这个高指标来进行这场如此困难的抗疫战。多谢大家。

(请同时参阅答问内容的英文部分。)
 
2022年3月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51分
即日新闻  

图片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右二)今日(三月九日)联同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教授(左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博士(右一),以及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升医生(左一)在添马政府总部就防疫抗疫措施举行记者会。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举行记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