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抗疫记者会开场发言及答问内容(附图/短片)
**************************
行政长官:各位传媒朋友、各位香港市民,早晨。首先多谢各位传媒朋友在星期日出席这场抗疫新闻发布会。今早我联同环境局局长和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向大家详细交代我们在抗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手段,特别是在第五波疫情,就是限制与检测宣告,或坊间称为「围封强检」(restriction-testing declaration),简称RTD。这项工作希望达致同心抗疫、小区「清零」的目标,其法律基础与其他强制检测措施一样,同是根据在《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下订立的特定规例,即第599J章(《预防及控制疾病(对若干人士强制检测)规例》),由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针对若干人士发出指明要求进行强制检测的公告,要求在受限区域内所有人士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强制核酸检测。
正如我在三月十七日的抗疫记者会向大家表示,「围封强检」行动有助发现不少阳性检测个案,除了可尽早识别已受感染的人士,亦有助我们更清楚检视社区中高风险地区目前受感染的程度。这种手段无可避免为被「围封强检」的大厦居民带来一些短暂不便,因为在「围封」期间,他们除了有序地下楼接受采样,便不能离开住所。我们在此感谢很多曾接受「围封强检」的市民,亦希望他们明白,「围封强检」的好处是令他们出入大厦时能较安心。整体来说,若我们能更早切断传播链,便更有效。我在第五波疫情期间曾先后视察东涌和屯门两个屋苑进行的「围封强检」行动,亦跟市民打招呼,市民大致上都认同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行动亦有序进行。
「围封强检」这手段并非在第五波疫情才采用。大家记得,最早是在二○二一年初在佐敦进行,当时有一个小区出现很多个案,须采取「围封强检」的手段,但在第五波疫情发生以来,这种手段采用得非常多,目前已采取超过250次「围封强检」行动。昨天公布四个小区须「围封强检」,现时行动仍在进行。一般来说,这类行动不可能在半天内完成,我们争取的目标是在一天内完成,即若是昨天中午宣布进行「围封强检」,希望能在今天中午「解封」。在超过250次的「围封强检」中,受检居民超过35万人,而通过强检识别的初步阳性个案超过23 000宗。第五波疫情来势汹汹,现时已累积超过100万宗阳性个案──包括通过核酸检测或快速抗原检测──而通过「围封强检」识别的23 000宗个案,大家或会认为只占整体个案2%至3%的水平,但可以想像,若非及时通过「围封强检」把受感染人士识别出来,并尽早安排他们进入社区隔离设施,便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传播。
我刚才提及「围封强检」为市民带来不便,所以越能尽快完成每次「围封强检」行动,便能将对市民造成的不便减至最低。要尽快完成「围封强检」行动,涉及数个环节:第一是采样要很快和很有秩序,因为不希望令居民下楼时有任何感染风险;第二是把采样样本运送到检测承办商的化验所进行化验,待有化验结果便尽快通知居民,和通过其后的执法行动完成该次「围封强检」的工作。在超过250次的「围封强检」行动中,只有17次行动的「围封」时间超过一天,即未能如我刚才所说般在24小时内完成,而其中时间最长的,大家应记得,是在葵涌邨逸葵楼的行动,合共「围封」七天后才「解封」。
要尽早完成「围封强检」行动,需要大量人手。根据这200多次的经验,视乎被「围封强检」大厦内居民多寡,每次需动员150名至450名公务员同事。执行的部门由最初主要负责的民政事务局及辖下的民政事务总署(民政总署)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以及运输及房屋局及辖下的房屋署,扩大至现时已有30多个部门有能力进行「围封强检」行动和曾参与「围封强检」的工作,其中包括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辖下的工业贸易署和天文台的同事,以及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辖下的税务局和破产管理署的同事。
我想特别指出,若大家有留意每一份关于「围封强检」的新闻公报,有一点值得在此提出,就是受限区域内哪些居民须接受强检,最初是所有居民均要接受强检,但随着香港越来越多确诊人士,情况有了分别。每一份新闻公报均说明,在受限区域内的居民,若他们曾在二○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或之后,即第五波疫情期间确诊新冠病毒病,便无须再接受强制检测。卫生防护中心的医生曾解释,理由是确诊人士至少在未来三个月也不会再传播病毒,其新冠病毒量已很低,这是大家要注意的。同时,一些已接种疫苗的人士又如何?已接种疫苗的人士,反而为审慎起见,以及因为我们现在处理的Omicron变异病毒株的传播力很强,已接种疫苗的人士或近日已进行快速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的人士仍须在「围封强检」行动中接受检测。所以,安排很清晰,一类是确诊人士,他们不须接受强检;另一类人士可能已进行很多次检测,亦已接种疫苗,但仍须接受强检。第二,我希望向市民说,若在「围封强检」中发现的初步阳性个案经评估后须进入社区隔离设施,希望市民配合,因为进入社区隔离设施对患者及其家人均较安全,不会感染同住而未受感染的家人,亦能减低其居住大厦的传播风险。我们理解现时确诊者平均只须入住社区隔离设施四天,我们会加强社区隔离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希望大家为了保护社区,依照我们的评估、要求及安排,尽快进入社区隔离设施。
「围封强检」工作是目标为本,并非无的放矢,通过污水检测监察病毒含量是在这波疫情中使用得非常多的指标。现在先请环境局局长为大家介绍污水检测的工作,稍后请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为大家现身说法──因为他最多参与──谈谈如何在检测过程中支援大厦居民,以及受影响大厦的居民近日对于「围封强检」的反应。
环境局局长: 大家早安!行政长官、广大的市民、媒体朋友,大家好!
污水检测工作始于二○二○年,不单在香港,在欧美等地方、亚洲方面如新加坡以至内地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研发及应用污水检测新冠病毒以辅助抗疫。香港这方面的工作可说是领先的,政府和大学跨学科团队从二○二○年开始一直研发、优化相关的检测工作,将其与政府的抗疫措施环环相扣、结合,包括「围封强检」及派发快速抗原测试套装等,加强辅助抗疫。在此我感谢环保署(环境保护署)、渠务署及香港大学跨学科团队在这年多近两年期间一直紧密合作,当中包括采样团队及实验室团队,现有约400多人,在香港进行污水检测新冠病毒辅助抗疫的工作。 这项工作是紧凑的,每日大清早便要到全港各区采样,并及早将样本送往化验所分析,差不多每日需至深夜或凌晨才能取得当天的报告。环保署联同渠务署曾在三月九日合办的网上记者会上讲解相关的工作细节。在此感谢相关同事日以继夜、年中无休地工作,如最近在第五波疫情,农历年前后,由除夕至年初三都不停工作。
第二点想介绍的是污水检测在香港的两大工具,一为定点,二为临点,用以预测及追踪香港的疫情及隐性患者。定点检测在目前第五波疫情下,全港分布超过150个的监测定点,覆盖全港超过500万人口家居环境的污水排放,大致来说是每两日作一循环,即是每两日为全港超过500万市民做一个「群体快速检测」,而数据是相当有用,我将解释这些数据的运用。第二方面,若我们看到定点某些地区风险相对较高,或定点监测未能覆盖某些地区而该区有较高风险,我们会设立临时的机动检测点采样,以补充相关资料,收窄一些相对较上游的地方范围以取得更精准的数据。因此定点、临点的采样点,其检测结果能辅助香港抗疫,而现时每日平均约有30个临点。
第三方面,就是这些数据是以科学为本,帮助我们预测疫情及追踪隐性患者。
首先大家看看这幅图(污水检测全港新冠疫情趋势),行政长官在几日前的抗疫记者会上亦曾展示,图中的蓝色部分是污水检测全港新冠病毒的趋势,是以人均病毒含量(以两天几何平均值)显示;而旁边红橙色部分是卫生当局透过简称PCR(即核酸检测呈阳性确诊人数)及RAT(即快速抗原测试呈报阳性人数)的走势,行政长官亦曾解说过,这两个走势是高度吻合。其亮点是在峰值方面,根据污水检测结果,峰值在二月底出现,而根据卫生署提供的PCR及RAT数据,峰值在三月初,相差是四日左右,符合新冠病毒疫情的病理及相关数据;另一方面,这幅图与行政长官上次展示的图表,加上了最近四日的数据,蓝色部分显示四日前香港的疫情属于高位平台期,但最近加了四日数据后则有轻微向下、改善的状况,但走势仍是波动、有反弹的危机,因此大家要继续加紧社交距离,同心抗疫。将这两个图表重叠也可看到相关的走势,相差大约四日,因应新冠病毒病理,污水监测及卫生当局实际收到的数据显示当中的相关关系,这些大数据能帮助我们预测疫情。
其二,环境局及环保署因应不同地区的疫情加紧派发快速抗原检测套装,在此要感谢民政事务署的同事帮忙在地区派发。由于Omicron病情散播很快,所以我们在三月初开始,按照污水检测在定点、临点看到相对高风险的地方,会加大及扩大RAT的派发地区。例如在昨日的新闻稿中,在18区内有五区的个别屋苑等,如上水的清河邨及大埔的广福邨均相对高风险,所以我们也加紧派发RAT,昨日派了11万套。在三月初至今,在全港因污水检测发现相对高风险的地区派发的RAT有300万套以上,这有两个作用,一是给予当区、当邨居民等一个预警,提示他们当区是相对高风险,另一方面派发RAT是方便大家进行快速测试。
其三,是「围封强检」。在过去「围封强检」基于两种不同数据,一是大厦有多名确诊者,二则如行政长官所说由一月二十七日至今,「围封强检」基本上是以污水检测最高风险地区作为标准而进行。一月二十七日至今,全港因污水结果而进行「围封强检」的行动约有180次,检测人数超过24万,找出的隐性患者超过2.3万人,差不多是10%,当中更有不少更高百分比的例子,例如最近在顺天邨「围封强检」的楼宇找出的隐性患者高于两成,而个别楼宇如天瑶楼甚至高于三成。由此可见「围封强检」是有实际的作用。
最后总结,感谢行政长官支持污水检测的工作,也感谢环保署、渠务署及香港大学相关团队等同心抗疫,基于科学,分层分级善用相关的科学辅助抗疫,谢谢大家!
行政长官:好,现在请陈局长。
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多谢行政长官。「围封强检」是特区政府抗疫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在污水样本病毒检测中显示可能有较高感染率的地区聚焦找出受感染人士,尽快采取行动,达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政策方针。
「围封」行动主要由民政总署、房屋署及环保署负责,包括由各区民政处(民政事务处)独自负责完成了90次行动,为超过78 000名居民进行强制检测。此外,康文署亦有独自负责统筹「围封」的工作。每日同时「围封」的数量更由最初一、两个,增加至近期每日曾多达八个(行动)、每次涉及过万名居民。
民政总署透过18区民政处及康文署全力提供跨区支援。除了执行强制检测令,即包括登记居民资料、安排他们有序检测、采取执法行动、「解封」及通知卫生当局安排隔离等等之外,我们亦为受影响居民安排食物和生活的必需品。派发的物品亦包括中央援港物资例如中成药,受影响的市民都感受到特区政府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
每次「围封强检」行动也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及检测人员通力合作。食卫局(食物及卫生局)每天首先要决定需要进行「围封强检」的大厦,亦要安排检测承办商,也要决定每天检测次数、决定解封「围封」时间和安排。在地统筹的工作则分配予当值的政府部门团队负责。正如行政长官所说,现时共八个政策局及辖下39个部门动员参与,工作包括维持秩序、派发物资、提供热线(服务)、回答居民谘询、安排居民有序下楼检测、登记居民联络资料、在检测完成后核对有否居民未完成检测及安排把确诊者送往社区隔离设施等等。现时每次「围封」工作平均需要动员150名至450名政府人员不等。
我们明白「围封」工作对市民造成一些不便,但为了抗疫需要希望市民谅解和配合。政府及相关人员必定会尽量尽快完成工作,灵活变通,尽量方便市民。
此外,因应在各区采集到对2019冠状病毒病病毒呈阳性的污水样本,民政总署及18区民政处会向相关区内住户、清洁及物管员工等派发快速测试(rapid antigen test,即RAT)套装。
至今,民政总署透过食卫局、政府物流署及自行采购,向受影响地区的区内住户、清洁及物管员工合共派发了超过420万套快速测试包,亦透过乡议局、乡事委员会向乡郊人士合共派发了超过28万份。此外,民政总署亦透过八间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向族群派发抗疫物资。我们亦发动义工在地区派发合共超过410万份快速测试包,以及大量来自中央的中成药。多谢行政长官。
记者:你好。想问特首,袁国勇说现时可以安排恢复国际航班来港,政府会否考虑和何时实施?会否担心在「外防输入」方面变得不够谨慎,增加疫情的不确定性?第二题是,专家亦分析了本港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统计数字,认为长者接种复必泰疫苗比较好,但现时外展队是为院舍(长者)接种科兴疫苗,当局会否计划配合,让长者有其他选择?另外,政府认为现阶段是否适合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最后,有公务员认为「围封强检」行动在疫情下已变得不太重要,亦埋怨工作安排,指经常须连续工作两天后在翌日早上上班,累积不少怨气,作为特首如何看待这些公务员的看法?谢谢。
行政长官:一共四个问题。第一,我相信袁国勇教授提及有关恢复国际航班,是指我们在第五波疫情开始后,针对九个国家所作的地域性「熔断机制」──即有九个国家不能有航班来港──这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措施,在过去两年抗疫中,曾经只有一段时间适用于英国。在这个情形下,无论是否香港居民,在地域性的航班「熔断机制」下都无法回港,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严厉的措施。我亦在数天前提出,我们须检视。我今日不能马上公布检视的结果,但这与「外防输入」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完全有冲突,即恢复国际航班并不等如放宽输入──今日除了这九个国家或地区外,仍有其他航班,每日均有乘客从国际机场回港,虽然数目很少,只有数百人。因此,我们仍然对乘坐恢复了的航班、解除禁飞后的航班回港的乘客有要求,我已承诺会一并再交代详细的情况。
第二个问题关于死亡率。香港在今次第五波疫情下的死亡个案非常多,昨日我们亦与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和卫生防护中心的同事商讨,我们必须要更仔细分析这些死亡个案。许树昌教授就小量个案进行了分析,他亦已向大家说,当中可能有40%的死亡个案与新冠病毒有关,另有40%个案是由于其他长期病患或一些特别的疾病而在此期间离世,只是其身上带有阳性病毒──因为现时病毒在香港广泛传播,亦难保有些患了严重疾病的人在弥留之际受感染。整个死亡率十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分析,让社会、甚至国际社会知道,究竟香港在这一波疫情出现的死亡个案数字,背后的成因为何。
至于长者接种哪一种疫苗,事实上在我们这一年多的政府疫苗接种计划中,我们尽量提供选择,亦尽量通过专家委员会在各阶段向市民说明究竟每一种疫苗的情况如何,或接种疫苗之间相隔的时间会不会因为接种哪一种疫苗而有分别。到目前为止,科兴仍然是一种很有效的疫苗,而且注射方法亦稳妥很多。所以在甚么情况、场景之下使用哪一种疫苗,都是经过专家的评估。
第三,社交距离措施同样地归纳在我上星期四,即三月十七日所说,尽管二月二十二日公布的时候,所有措施都应该延续至四月二十日,但我们会作中期检讨,我尽量争取在明日有中期检讨和交代。不过现在我必须指出,疫情仍然严峻,虽然好像已经过了顶峰,亦有一定向下的趋势,但在污水检测仍然看到有反弹;在市民每日的往还,从八达通出行的数字来看亦有反弹。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在甚么情形下才能决定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必须视乎疫情;但能否早点向社会或商业处所说明究竟在四月二十日后是甚么情况、用甚么方法、如何分阶段放宽,我们希望能够在明日交代。
第四个问题,我有一位已退休、很高级的同事也曾经反映你刚才说的情况,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样在那位同事的Facebook上看到,但这个不是普遍的现象。我十分认真地问过各部门首长,我甚至再亲自到屯门了解,我得到的回应是该30多个部门的同事都众志成城,希望走到前线为抗疫出一分力,甚至昨日有一个政策局说已训练了自己的同事很长时间,但还没有机会「上场」──我们三位都有听到──有些同事很希望有机会进行「围封强检」,以很实在地接触到市民,为市民服务、安抚市民,亦为抗疫出一分力。因为在前线和在后方毕竟有一些分别,我们做政策便常常开会、订政策、看数字、进行科学分析,但真正到前线接触香港市民便更有感受,我并没有收到由部门反映的所谓怨气。对于同事来说是走多了一步,即他们有时工作了差不多20个小时,不过我们都尽量安排他们中途可睡觉,即完成采样工作等候检测结果期间有一段时间可以让同事休息,但之后他们又要回去进行执法行动,所以同事是辛苦的,但这辛苦是值得的,因为是抗疫的重要一环,亦令大家更众志成城,更投入在抗疫的工作。如果你掌握到有更多公务员认为他们不适合或不想执行这个工作,我也很愿意知道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些同事,我们可以尽量重新安排,因为现在希望参与「围封强检」的部门和同事的数量其实超越我们每日的安排,所以都呼吁大家,有时候一、两个人说的话,尤其是社交平台上,大家真的要去查证究竟这个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人士因某种原因或收到某些消息然后发放的看法。
记者:你好。想问因为现时确诊数字回落中,但每日仍新增社区检测中心,它们的使用量亦越来越低,而且不断继续新设流动检测站,为甚么会有这样的安排?这安排是否有点浪费公帑?社会有意见认为疫情缓和后,政府须成立委员会检讨政府应对危急管理机制是否出现问题,你们是否同意?会否成立这委员会?还有,私家医院在中央官员质疑前未有接收新冠患者,其后才推出新冠门诊服务,如何看待这情况?是否不责备便不工作?未来会否修改发牌条款,要求它们于疫情下须参加更多?谢谢。
行政长官: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需求随着快速抗原测试的普及而减少。一般市民认为自行完成快速抗原测试,又不用排队、预约及取筹,政府亦承认其快速测试的结果,并在经过一些程序后会确认其检测结果为阳性,亦把阳性结果计算在相关数字中,同样亦提供家居支援或安排其进入社区隔离设施,所以需求下跌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须保留实力,现时我们希望政府每项抗疫能力均高于需求:病床我们希望做到「床等人」、社区隔离设施希望做到「房等人」、接种疫苗是「针等人」;所以同样地,检测能力,包括采样和化验所能力,最好亦是能有足够能力等待前来进行检测的市民。过去这半个月,早期仍然停留在每日120 000次的检测量,最近大约是每日80 000次,这都反映我刚才提及的现象。食物及卫生局正不断调校需求,最近我们已检视过有关情况,现时我们仍有很好的能力进行核酸检测,食物及卫生局将尽快重新进行CTN(compulsory testing notice), 即强制检测公告,但不是「围封强检」。当我们看到某一个群组或某幢大厦有感染风险,政府会发出CTN──强制检测公告,请市民前往社区检测中心或流动采样站采样,希望这能让我们更广泛地观察社区感染的情况。在此我必须感谢几间检测承办商,它们在我们最困难时,即供应不足以应付需求时,为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引入「气膜实验室」、「火眼实验室」,中央亦安排内地采样人员来港协助我们,令我们拥有足够检测能力。我们必须把这个能力用好,通过核酸检测及早发现在社区仍然存在的感染个案。
香港面对的这一波疫情如此严峻,当然有很多地方须事后检讨,检讨范围相信非常广泛,例如我早前也在此提及,长者成为第五波疫情中死亡个案较多的群组值得我们详细检视,安老院的防护设备和措施亦值得检视。当然,有关推动整个公共卫生的工作,正如在「沙士」后亦做了很全面、各式各样的检视,从而执行了一些当时认为需要的措施,包括成立三层应变机制──这就是我们这次启动的三层应变机制,亦包括在玛嘉烈医院成立传染病医疗中心。所以对于全面检视这次应对疫情的政府、民间或机构行为,我个人持开放态度。
第三,对于私家医院参与抗疫,我不能同意你刚才形容所指为「不骂不做」。事实上,我在政府工作多年,我时常认为每一位持份者跟政府合作与否是双向的。政府要某一个群组合作,政府要明白它在配合的过程中有何困难,解决了困难,它便会很合作。例如酒店本来不愿参与成为社区检疫或隔离设施,我的同事逐一跟他们商谈或进行游说。私家医院也一样,他们不是收到一封信便可以配合政府,他们需要知道具体的情况如何和有何支援,例如绝大部分私家医院也没有负气压病房,政府会否支援它们加装通风机和抽风机,政府究竟希望将新冠病人转移给它们,还是将非新冠病人转介给它们,让它们可以减轻医管局治疗新冠病人的压力。这些全部需要双向沟通,有了双向沟通、互相谅解,并有资源配合,大家便可以工作。今早,我留意到香港私家医院联会主席何兆炜医生说,他们已经尽最大努力拨出1 000张病床,但现在还没有用尽,因为医管局也要决定究竟转移甚么病人到私家医院。我的亲身体会是,无论商业酒店或私家医院都愿意配合政府工作,但大家需要坐下来讨论合作的基础如何。到目前为止,我十分感激13间私家医院各自努力和作出的配合。谢谢。
记者:有几个问题想问特首。你昨天说到政府在抗疫工作不存在督导疏漏,每个人都尽忠职守,但其实年初,大家都知道发生高官生日派对事件,否则你身边的未必是陈积志署理局长,这个情况还是否你所说的每个人尽忠职守呢?你觉得疫情失控,谁要负最大责任?会否如你刚才所说,市民农历新年不听你说,外出吃饭,你觉得这才是最大问题?第二,想问抗疫方向方面,因为你刚才提到「围封」的目标是要做到小区「清零」,其实现在政府的目标是想做到「清零」、之前说的「动态清零」,还是如有些内地专家说要探讨的「中国式与病毒共存」,这个会否是香港未来的方向、目标?还有想问长者打针方面,因为聂德权局长昨天都说过,如果院友不愿意打针的话,就要看看有甚么方法一定要他们打针,即变相是强逼打针,政府之前说过不会强逼和强制市民打针,其实是否违背了当时的说法?之后会否又逼其他群组打针?谢谢。
行政长官:第一,作为特区政府,我们有18万名公务员,没可能保证每一位公务员在他的公务以外的个人行为都符合到抗疫的要求,因为他们都是人,所以我不想再评论曾经发生了的一件事,我已经完全展示问责精神来处理这件事。
第二,就整个大的抗疫路向,暂时未可以完全决定得到,因为我们仍然处于疫情严峻的阶段,而各地,包括内地,可能都要重新检视疫情的发展,以及用甚么手段最能够处理当地的情况。如果你记得,国家主席习近平几天前曾经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就抗疫作出重要讲话,当然这次重要讲话仍然是要我们用最严峻的措施,亦要提高警惕,全情抗疫。习主席还说希望在抗疫时付出最小的代价,去达致最大的效益,尤其是要考虑社会和经济的情况,这某程度上亦是我们这两年来时常都说有三个因素要考虑:一是公共卫生的考虑,另一个是香港经济的需要,第三就是市民接受程度,即社会因素,这是所谓「三人拔河」的表述。就这个工作,今天未能说得到,我亦不想再纠缠在一些特别的形容里,因为每种说法都会引起不同人士的揣测或演绎。
第三,关于长者接种疫苗,这是我们非常困难的问题。当然在医疗角度、道德角度、个人选择角度,是应该要得到同意才接种疫苗,但长者不接种疫苗出现的后果,在第五波期间我们完全看得到,全世界都看得到香港就是因为长者的接种比率不高,而出现了如此高的死亡率,所以从保护长者或保护处于院舍的其他长者,或保护因为长者不幸染疫而须进入公营医院时的公营医院人员来看,都似乎应该可以加大力度要求长者接种疫苗。但如果你说以法律强逼每一位长者接种疫苗,这是非常难做的决定,我今天不会做这个决定,亦未到一个阶段要做这个决定,我们还是很努力地用我们的力量促成长者接种疫苗,包括在三月十八日完成了第一轮外展服务,已前往约1 000间安老院和残疾人士院舍,接种率达到55%;再加上大约有40%院友不能接种疫苗,因为他们已确诊,所以不是他们不想接种,但因为他们确诊了,医生认为要过一段时间才可接种。因此我们会再开展第二轮、第三轮,到这千多间院舍为已完成那段间距的确诊长者接种第一针,完成了第一针的长者则再为他们接种第二针。但最令人伤感的是,仍然有可能接近10%院友的家人以书面反对他们接种疫苗,我们都已经说不能只以口头说不愿接种疫苗,而须书面通知,但竟然都真的有。我呼吁这些长者的家人,为了我刚才所说的三件事:第一,保护你自己的老人家,我相信一定是爱护你的老人家,那你为甚么不保护他呢?如果他是医生评估后认为可以接种疫苗,你就让他接种疫苗,不费一分一毫,我们会负责所有事情;第二,如果你的长者在院舍,也要保护其他院友;第三,如果长者感染了要进入医院,亦要保护医院,否则就会因为大量长者感染进入医院,以致公营医院没有办法再照顾其他香港市民。
考虑了这么多事项之后,我们真的是很难作决定要立法强制接种疫苗。所以暂时来说──这个并不属于批评我们朝令夕改──暂时仍然应该用行政手段,联合我们的医疗队用最大的力量,无论在院舍的长者接种疫苗方面的工作,或是独居或只有两老在家居则我们上门帮他们接种,以至在社区方面提供更多优先安排给长者接种疫苗。但我们是担心的,因为现在长者的接种比例,70岁及以上是七成,80岁及以上是56%,即是说70岁以上,连第一剂疫苗也尚未接种的长者达283 000多人,如何可以通过我刚才说的多项措施令这280 000长者接种疫苗,是到了现时的抗疫阶段中一个最大的挑战,亦可以说是未来防疫抗疫措施能否调校的一个关键。所以请大家努力,请各位传媒帮助我们宣传更多应接种疫苗的原因,而不是只将个别一、两个死亡个案有没有接种疫苗广泛报道。多谢。
(请同时参阅答问内容的英文部分。)
完
2022年3月20日(星期日)
香港时间15时40分
香港时间15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