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答问会答问内容(二)(只有中文)
********************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容海恩议员。吴秋北议员准备。
 
容海恩议员:谢谢主席。特首你好,香港现时疫情仍在高位运行,很感谢国家的支援以及政府各部门、纪律部队、前线和医护人员让我们看到现在我们抗疫有曙光。现在我们说「三减」,特别要保护老年人。香港要做到「三减」、「三重」、「一优先」、「四集中」的战略部署和疫情斗争,一定要和病毒长期斗争、长期战斗下去,亦要利用好科技。无论特首有三头六臂或身怀绝技,若我们不用科技、不用数据分析,是做不到的。原本「安心出行」的设计是希望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安心出行」便沦为「针卡」。归根究底,「安心出行」没有用中央数据库、没有用实名制和追踪功能。事到如今,我想问政府究竟在回避甚么和怕甚么而不用实名制和追踪功能?刚才有议员也问过,政府会不会采纳内地的「健康码」作为「安心出行」的蓝本呢?谢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特区的抗疫工作中是有一些基础建设,让我们没有办法可以采用一些在内地很高效的做法,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正如内地专家来视察后提到我们如果要进行全民强制检测,是没有内地那套社区组织动员的能力,即内地每个小区、每条街、每间屋,社区组织都有足够资讯,平常亦有足够连系,所以当出现突发事件时,他们有街长、区长,便可以安排检测、派送物资,或者不让居民外出,这些工作他们都能有条不紊地推行。香港没有这一套基建,但日后是否可以建立呢?当然可以建立,但需要时间。这些工作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抄过来的,当然亦要看市民的接受程度。
 
  第二方面,同样地,使用手机和程式,是否可以发挥得更加好,亦要看这个地方手机(登记)是用甚么制度。大家不要忘记,我们好像在去年才通过电话智能卡实名制;今年才呼吁市民,如果他不是用实名登记或不是一个付费计划下的手机智能卡拥用人,便须登记。这样我们才掌握到后台数据,可以进行其他工作。正如我所说,今日做不了不等如抗拒做。我很希望议员明白我们没有抗拒做任何事,只要对抗疫有效果,并且在目前香港的环境下、法律基础上能够做到的,我们一定争取去做。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吴秋北议员。陈仲尼议员准备。
 
吴秋北议员:主席,多谢特首给予时间让我们了解抗疫的情况。特首,现在抗疫(方面),我很认同重中之重是「三减」、「三重」、「一优先」、「四集中」。这是适时的处理,亦理解要暂缓全民检测。现在的情况,我觉得疫情仍然很严重,现在每日的死亡数字也超过200(宗),累计6 000多宗死亡数(个案),重症(数字)仍然很高,所以严防死守的意识其实很重要。特首公布要分三个月,为期三个月、分三阶段去放宽(社交距离措施),这个讯息其实我们要强调的是要做好严防死守,达到一些防疫防控的效果才能够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所以,我很希望在接下来的数月,亦要分阶段去报告我们抗疫的成果。例如,「疫苗通行证」如何能更好地落实到位,帮助我们抗疫,这些也是需要的。另一方面,我们留意到很多市民正在家居隔离,即他们没有上报、没有到隔离设施。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须做好保障,成立保障支援队,派送物资、药物,以至送货上门,协助他家居隔离、抗疫。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现时疫情当然严峻,确诊数字停留在约15 000宗,仍然令人非常担心。不过,抗疫工作有时候亦要让社会有些信心,所以特区政府亦希望在严峻的疫情期间多进行分析,让市民从一些前瞻性的指标知道现在疫情已经稳控下来,看来高峰已经过去,但确诊数字的下降速度有多快,这个暂时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吴议员,你放心,我们从来没有放松。有人形容我前日说的措施是放宽,我并没有放宽,我只是让社会对现在的疫情有清晰的了解。如果你刚才提到,分三阶段、为期三个月的放宽是有大前提的——即疫情不反弹,个案继续呈下降迹象——才可以进入为期三个月、分三阶段的放宽,但我也听见你的同僚说我放宽社交距离措施进度慢,最好放宽得快一点,所以社会是有很多不同意见的。
 
  关于家居支援,早期做得不够到位,因为个案数量太多,一日60 000、70 000 宗个案,真的办不到;但是现在已经上了轨道,正如派送物资——民建联的朋友告诉我,他星期五确诊,星期六早上已经收到这些抗疫物资包,也很好地测试了我们的效率。基本上,我们在过去一、两个星期所派出的物资包是比我们需要派的多,即我们在追赶早一天的需求。另外,家居支援亦包括医疗支援,所以现在有远程诊治,无论是医院管理局的「护讯铃」,或是香港浸会大学的中医,或其他的中医诊治。我们启动了23间指定诊所,亦主动接触高危的家居检疫人士。所以,现在家居支援基本上到位,但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仲尼议员。陈恒镔议员准备。
 
陈仲尼议员:行政长官,感谢你聆听社会各界的建议,重推「保就业」计划和为香港居民解除九个国家的「禁飞令」。不过,若香港社会要复常,包括推出振兴经济的措施,最重要仍然是控制疫情。今次在中央大力支援下,特区政府在第五波疫情获得、汲取了甚么宝贵的防疫抗疫经验?未来会否制订方案或计划以提升和优化现有的防疫机制和系统?特别是我们留意到,我们在第五波疫情中遇到一些重大挑战和瓶颈,包括医疗系统压力、「分区、分级」防控、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用药、院舍长者感染、信息发放、个案追踪等方面。未来我们如何确保可有更好、更优化的措施预防和应对万一发生的第六波疫情?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陈议员的提问。事实上,经历了如此大规模的疫情,特别是第五波,很多方面、很多工作都须重新检视,希望在未来做得更好。这不单是政府的行为,社会上各方面很多工作亦须重新检视。当疫情稳定下来,我们会进行这些工作,当中包括短期和中期。
 
  短期当然是预备应对下一波疫情或下一种变异病毒株到来,就提升能力和应变速度等方面总结今次的经验。
 
  中期方面,有些比较制度性,例如医院管理局如此庞大的机构,拥有80 000多名员工,就分散治疗或集中治疗患者方面是否值得重新探讨;卫生防护中心作为在SARS后建立的公共卫生机构,其人手配置和对数据的掌握是否可提升;安老院舍当然是其中一方面──这数年来我们很努力改善,但碍于很多制肘,我刚才已提及部分是房屋方面的制肘──但亦须做。
 
  陈议员特别问及我们从内地专家学习到甚么──学习到很多。来港的专家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专家、治疗重症的专家、中医药应用的专家,这几方面我们都会吸纳他们的意见。我曾亲自与三批专家会面,稍后,今日傍晚我亦会再与仍留港的内地专家见面。各方面的意见都很好,我们会吸纳。尤其其中一方面的意见令我对他们有此观察感到意外,就是他们认为我们的资讯发放工作做得不太好。例如,香港疫情的死亡率高,但应更好地公布死者的详细资料,如当中很多是年长人士──死亡个案的年龄中位数是85岁──经分析后,我们得知很多长者离世与身体状况和患有其他疾病有关,未必直接因感染新冠病毒致死,这些一定要清楚说明,让市民知悉。若不幸离世的是年轻人士,内地专家亦认为应清楚交代其临床情况,让市民无需惊恐,尤其感染Omicron的病征其实是轻微的,为何会有年轻患者离世?所以你会留意到,自大概10日前开始,医院管理局几乎就所有非年长的离世人士公布他们患有的疾病,以及是否已处于弥留或癌病末期,让大家无需惊恐,误以为新冠病毒很致命。很多意见我们都会吸纳。谢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恒镔议员。何君尧议员准备。
 
陈恒镔议员:多谢主席,亦多谢行政长官出席答问大会。由二月开始,香港一些(运送)食物等的措施因为不能通关而令市民有一段时间感到不便,亦多谢部门迅速开通铁路和水路运货。陆路运输对香港非常重要,尤其行政长官在去年《施政报告》提过,香港航空运输枢纽(地位)首屈一指,也须巩固。但陆路运输的问题是(现时)没有办法「通关」、没有办法运输,现在6 000多名货运司机未能开工,他们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行政长官,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开通陆路运输,对于香港航空业以至物流业的打击非常大。行政长官这方面有没有办法或措施令有关物流可以尽快开通,令我们的物流业以至航空业不至受到更大的重创呢?还有,有没有办法更加保障司机的权益,令他们尽快复工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陈议员所提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情况。在新冠疫情的整个阶段,即是这两年多以来,货物的陆路运输没受影响。经过广东省及深圳市人民政府的特别安排,保障香港市民日常食品和蔬菜供应,基本上没受影响。为何说没有影响呢?因为我们给予跨境香港货车司机豁免,总之是「闭环管理」的话便可以继续驾驶货车跨境运送货物,但必须「闭环管理」,所以一些香港司机的情况也比较凄惨,就算家在深圳也不能回家。陆路运输没有影响,二○二一年香港航空货运方面也恢复得很好。事实上,二○二一年对外货物贸易有双位数增加,所以这件事——中央保障了我们陆路货运可以通关——没有任何问题。
 
  近日的问题是因为深圳市、整个广东省或内地很多省市出现了地区性感染个案,使其要更加小心,防止从香港输入感染个案,所以须另辟途径运送货物,包括刚才陈议员所提及的水路、铁路,甚至有人说须空运。我们曾经有包机从广州、深圳飞来香港,但希望这是短暂的。随着深圳稳控疫情,可以恢复陆路运输,不过我们也有责任不要轻易输出感染个案,所以我们对跨境香港货车司机进出口岸时也有更多要求,除了要进行快速测试和核酸测试外,也要减低跨境次数;如果有运输公司的跨境司机于跨境工作后受到感染,我们可能要有惩罚性措施,务求保障我们没有输出感染个案,日后可以恢复过去两年那种货运通关的模式。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何君尧议员。梁子颖议员准备。
 
何君尧议员:主席,多谢。行政长官,我实际上是非常愤怒,因对政府在今次第五波疫情中所采取的措施非常失望。在今次疫情中,病毒夺走了我们6 000多位市民的生命,今日我仍听到他们平均岁数是85岁。哪怕是105岁都是生命,哪怕五岁都是生命。我完全不会用那个所谓中位数决定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是多少,或剩余价值多少。所以现时我们应如何做?前日你告诉我们,突然间说暂缓全民检测的工作,这究竟意味着甚么?今日在记者招待会,你澄清说并无放弃这手段,要看何时应运用最好的资源放于刀锋上,这一点我赞同。好,现时听到你这样说,就是四月十九日着学生回校上课,(三月)二十一日(宣布)对九个国家解除禁令,那是否意味疫情将达至尾声?所以你才说那就是我们三个阶段的开部,就要做第一阶段的解封?若是这样,是否全民检测都应在那时、四月中进行?我们认为,要用最小的代价来达致最大的效益,这是无争议的。但现时我们付出庞大的代价,都未能进行这全国都用的全民检测,而你今日还说我们没基础。若用你这种没有基础但这手段不放弃(的说法),我觉得很模棱两可,究竟你做还是不做?若要做的话,你可否告诉我们……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何议员,请你让行政长官回答。
 
何君尧议员:好的,多谢。四月中会否进行(全民强制检测)?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在抗疫工作中,最好当然有个水晶球,可看到未来趋势如何,何时为最好时机。但恐怕现实并无这水晶球,我们只能够依靠我们掌握的数据、科学,以及看到很多指标的趋势,但这些趋势都会随着一些因素变化,所以我之前也是这样说、今日也是这样说,其实没有改变说法,就是全民强制检测是个有用的手段,亦是有成效的手段,但是主要决定于何时采用──一早和一末用──这亦是专家的意见,包括内地专家的意见。一早就是用来遏制疫情,切断传播链,但香港已不适合,因我们不在此阶段;一末,即是尾段,又未来到,刚才说每日还有15 000宗个案,如何说已至疫情的末段?故现时继续增加我们的能力,届时要运用时我们便拥有这能力。基本上是检测的能力,因为我们应进行核酸检测,不是进行快速检测;包括让市民有序地进行采样的能力;有些是电脑、资讯系统的能力;亦包括在检测找到阳性个案后有隔离的能力。因此,现时中央帮助我们援建这么多的方舱,就是为我们助力。有需要时,我们可利用这些力量来令这次疫情可更快见到曙光。多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梁子颖议员。霍启刚议员准备。
 
梁子颖议员:多谢主席。多谢行政长官。2019新冠病毒已肆虐两年多,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用自己的方法处理疫情,但似乎现时此方法未能真的可以应用于香港。特别在过去一星期,无论是深圳或东莞,都能在七日内完成全民检测。究竟过去一段日子,政府有否细化全民检测工作?我想请问行政长官,若真的须执行全民检测时,现时整个政府是否已随时准备好可动员所有力量去执行?是否能很确切地向香港市民说第二日就能做到,这是否可行?另外,(中央协助)我们援建了很多方舱设施,现时九个项目中只有四个项目已启用,未来能否安排足够人手进入方舱工作,令我们在全民检测中找出确诊者或密切接触者时,亦能送往这些隔离设施,充分利用(设施)?这能否做到?最后,整个社会期望与内地「通关」,若我们能做到像内地的模式,何时才能「通关」,恢复两地人员往来,令整个香港经济能复苏?多谢行政长官。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全民强制检测制订了细化方案,评估人手及物资需求,但不是说今日按了按钮,第二日就能做到。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香港市民须有序进行检测,我们不像内地般每条街道都能设立检测站,所以须让市民预约,按序到检测中心进行检测,这亦是二○二○年九月进行「普及社区检测」的方法。各位议员都曾接获投诉,市民须排很长的队进行检测,也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市民亦反感。我们梳理了所需的人手,认为能应付大部分的人手需求,除采样员这一范畴外,我们不可能有9 000名采样员这么快就位。早前中央就表明若真的有需要,会看看如何替我们在内地筹谋。
 
  第二个问题关于方舱设施。方舱设施在香港的说法是社区隔离设施,香港原本亦有社区隔离设施,并不全部叫方舱设施。早前在竹篙湾有3 000多个单位属社区隔离设施,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亦属社区隔离设施。第二个社区隔离设施的来源是隔离酒店,我们租用了一些酒店作社区隔离设施。我们亦将一座即将入伙的公共屋邨改建成社区隔离设施。我们有很多社区隔离设施的项目,并不只有该九个项目。该九个项目属九幅土地,在该些土地上通过中央按我请求而委派内地资深承建商在短时间内建成这些设施,包括明日交付位于元朗潭尾的最大设施,现时六个项目都已完成,仍有两个很大的设施位于竹篙湾和启德用地,最后一个设施位于落马洲河套区,这就是你所说的九个项目。我们认为因设施只作隔离用途,前往隔离的市民没甚么病征,要管理他们相对容易,由保安局局长牵头聘请许多退休保安人员,再加上我们正招聘各式各样的人手,有需要时应可将其启动。
 
  就「通关」的问题,我刚才已回答。现在时间已过,我不再重复。谢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霍启刚议员。朱国强议员准备。
 
霍启刚议员:好,多谢主席、行政长官。第一,特首曾经提出关闭处所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但早前亦因市民有理发需求,所以让理发店重新营业,当日我收到很多电话,尤其是我所属的业界,很多市民都跟我说,做运动、保持身心健康,对他们来说都很有必要。我想问问政府,其实用甚么基准、准则决定哪些需要、哪些不需要、哪些可以即时开放?同时,特首可否在此承诺,如果未来有第六波或其他疫情,可否不要又是这样「一刀切」关闭场地?从抗疫中要学习科学地面对一些社交距离措施,例如活动分等级,其实戏院、剧院等都未曾爆发疫情。第二,奥运成绩很好,大家都知道,其实市民对未来九月的亚运会期望都很高,很多亚运会项目都是非精英项目,即非体院项目,现时运动员真的没有场地集训、训练,大大影响了他们。文艺界也一样,没有地方练习和录影等。知道四月二十一日会重开,会否考虑更早可以「闭环式」管理尽快重开场地,让他们可以办公?第三,第三阶段的放宽细则还未公开,例如场所上限等,以文艺为例,一场show(表演)如果不能开放75%(观众)入场,其实不做还好,因为会亏蚀更多。制订这些细则的指标时,可否促请部门跟业界沟通后才厘定那些标准?谢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霍议员。我在此再次解释,当实施社交距离措施,不是针对该类处所防疫工作做得不好,尤其是近日、近月经过实践,很多都做得很好,而是要整体减少人流,因为人流往来增加了传播风险。事实上,在第五波疫情,我早前曾说,我的专家,特别是香港大学团队,要求我再次收紧更多社交距离措施,我都觉得市民的接受程度已到达极限,所以我宁愿多利用口服药物或增加医院病床等其他工作,而保留一定空间。霍议员,我真的不是针对处所,处所做得很好,健身中心做得很好、美容院做得很好,但整体要控制人流而已。就下一波疫情如何处理,这需要总结经验再说。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配合在下一阶段,一些表演场地可以开放,或运动场地可以开放,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会酌情将一些排练、预备视为工作(work place),所以他们可以提早进入该些场地进行彩排工作。同样,第三个问题,开放时的细节或售票上限,我会请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同事通过你跟业界再商讨。多谢。
 
(待续)
 
2022年3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0时32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