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财政司司长就《2022年拨款条例草案》恢复二读辩论总结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主席、各位议员︰
早晨。首先我非常感谢各位议员在上星期的立法会会议就二○二二至二三年度《财政预算案》发表了宝贵意见。刚才有几位局长已经就着各位关心的一些重要政策范畴作了扼要回应。
我现在概述一下环球和香港经济的最新情况。由于下月我将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向议员详细报告经济情况及展望,因此我今天的概述会是简单而扼要。
环球经济情况
环球经济过去一年持续复苏,但Omicron变种病毒在去年后期出现,加上供应瓶颈和通胀升温的影响,制约了主要经济体的增长步伐。近月环球疫情已渐见缓和,但地缘政局持续动荡,进一步推高能源和商品价格,为全球经济增添下行压力,也为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力度和速度带来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四月下调今年的环球经济增长预测0.8个百分点至3.6%。
在主要经济体当中,内地经济今年首季按年增长4.8%。然而,内地部分地区在三月开始出现疫情反弹,对经济造成一定压力。预计内地今年会继续加大政策支撑力度,以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今年国家的经济增长目标为5.5%左右。
本港经济情况
本港方面,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香港经济受第五波疫情沉重打击,按年收缩4%,打断了之前连续四个季度的升势。本地疫情在第一季急剧恶化,市面人流骤减,消费气氛疲弱。疫情亦严重打击本地营商气氛,投资开支在第一季按年实质下跌8.3%。外贸方面,受外部需求转弱,以及疫情引致的供应和运输瓶颈影响,加上高基数效应,香港首季货物出口按年实质下跌4.5%。至于劳工市场,第一季亦面对巨大压力,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攀升至最近期的5%。
随着本地疫情自四月开始回稳,社交距离措施逐步放宽,本地需求渐见改善。若疫情能保持稳定,复苏势头将可持续。然而,本地的整体经济表现仍受多个外围因素影响,包括环球疫情变化、持续紧张的地缘政局、通胀高企、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向,以及中美关系的发展。我们正就全年本地经济增长预测进行覆检,并会在五月中公布最新预测。
二○二二至二三年度《财政预算案》措施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预算案的编制背景及当中的重点措施。
我在二月底发表这份预算案的时候,正值本港面对第五波疫情凶猛来袭,市面萧条,一些经济环节受到「休克式」冲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预算案推出颇大力度的逆周期措施,希望可发挥公共资源运用的杠杆效应,支持企业、支援就业和纾解民困,力求稳住经济、稳住信心。就此,预算案循四个方面重点编制。
(一)抗击疫情
成功控制疫情是经济复苏的关键。为抗击疫情,预算案增拨超过600亿元的资源,加强控疫防疫工作,包括加大检测力度、采购疫苗和快速测试剂及相关服务、兴建各类防疫抗疫相关设施、加强环境卫生等。
(二)纾解民困、支援企业
为缓解市民在疫情下的经济压力,预算案亦推出多项一次性的纾困措施,包括税务及差饷宽减、电费补贴、发放额外社会保障金额、降低「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门槛、延长「百分百担保个人特惠贷款计划」的申请期,以及发放消费券等。
在支援企业方面,预算案循三方面提出措施。第一是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相关措施包括宽减利得税及差饷、宽免商业登记费、延长豁免/宽减政府收费等等。第二是协助企业周转。为此,我们延长了「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所有信贷担保产品的申请期,提高「百分百担保特惠贷款」的最高贷款额及延长还款期,以及再次延长「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的时期。第三是发放消费券,希望拉动需求,助力企业生意的恢复。
此外,为向处于水深火热的企业提供喘息空间,我在预算案提出暂缓追讨欠租的立法建议。我在此再次衷心感谢各位立法会议员在上星期通过相关的《条例草案》(《商业租户短期保护措施(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条例草案》)。法例已于五月一日起生效,三个月的保护期同日开始,至本年七月三十一日为止。我相信法例可以为因疫情而陷入困难的商业租户提供短期保护,让他们不至因无力交租而结业,也提供空间让业主和租户商讨重构租金安排,共渡时艰。
(三)推动疫后经济恢复
只要疫情受控,往后继续维持「动态清零」的状态,消费和投资需求预料会重拾动力,同时为与内地恢复有序「通关」创造条件。而在妥善管控风险的前提下,我们亦可逐步恢复与国际的往还。
新一轮消费券计划的第一阶段5,000元消费券已在四月初发放到合资格的市民手中。消费券为市场注入了300多亿元的消费力,为疲弱的市道带来一些支持,亦让企业和商户带来一点盼望。市民及商户的反应均正面,加上疫情缓和及防疫措施有序地逐步开放,消费市道明显改善。我们正全力筹备计划的第二阶段,目标是在今年年中开始接受登记,并预期在暑假期间开始发放余下的5,000元消费券。此外,预算案亦拨款作贸易和投资推广,资助会议展览业和准备在十一月召开「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
(四)投资未来、部署中长期发展
即使全力聚焦应对眼前的挑战,我们也要力求做好中、长期的规划,透过有计划地运用资源,稳步推进中、长期工作,并抓准发展趋势,投资未来。
为加速数字化经济进程,我在预算案提出成立「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希望从顶层设计着手,订出策略蓝图以加快香港数字化发展,包括推动产业数字化、推动各种与数字相关的服务的发展、加强数字管理及「软基建」的建设等,长远为企业赋能并为经济添力,亦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数字体验。
预算案亦提出为香港未来发展作出投资,包括进一步把「未来基金」对「香港增长组合」的分配增加100亿元,当中50亿元成立「策略性创科基金」,培植一些较成熟及具潜质的创科企业,同时亦藉此引进对我们创科发展有帮助的内地和外国创科企业,希望它们进驻香港,贡献香港经济和就业;另外50亿元用作成立「大湾区投资基金」,聚焦大湾区投资机会,为区内发展增添动能外,亦为香港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预算案亦预留100亿元进一步推动香港的生命健康科技发展,提升不同机构在这方面的配套和能力,目标是促进科研多元合作及产业发展,聚焦相关的产业群,建设香港成为生命健康的科研重镇。此外,北部都会区会提供大量可作创科和其他用途的土地。我已经在「未来基金」累积收益中预留1,000亿元,加快推动北部都会区内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项目的进程。
预算案此外亦提出继续丰富金融服务、航空及海运、贸易等传统产业,发挥好香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之下的独特定位及优势,包括在文化艺术及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除上述措施外,预算案建议增拨资源,推动建立绿色城市,并透过提升康文设施和加强照顾及社区服务,缔造优质生活和共融社区。
公共财政
主席、各位议员,凭借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及市民的默默耕耘,本届政府接任时财政储备约为9,500多亿元,充裕的财政储备让我们可在过去几年灵活地回应社会诉求及提升服务,以及迅速地增拨资源应对危机,虽然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曾经出现超过2,000亿元的年度赤字。在本届政府届满时,我们的财政储备仍维持在约9,500亿元左右。按中期预测的估算,往后五年会逐步重回10,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6个月的政府开支。由于防疫抗疫工作及纾困措施涉及的开支,我估计今年,即二○二二至二三年度,政府的经营帐目会录得赤字,但在二三至二四年度起的往后数年,预料可恢复达致平衡。
香港属于开放型经济体,政府收入容易受经济情况影响,税基亦比较狭窄。要维持稳健的公共财政,除量入为出,更需要的是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并开拓新的增长点以提高收入。中期而言,随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税务改革方案的推行,我们在香港落实全球最低税率,可望增加来自利得税的收入。此外,我亦在预算案中提出分阶段改革差饷制度,包括就住宅物业引入累进制以体现「能者多付」的原则。长远而言,面对人口高龄化,政府会继续探讨增加收入来源的方式,满足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语
主席、各位议员,这份是本届政府最后一份《财政预算案》。回望过去几年,在构思预算案的时候我不停问自己,香港目前最需要的是甚么?市民对政府有甚么期望?我们的理想家园应是怎么样的?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下一个独特的国际城市,应该如何定位和发展?我知道单凭一份预算案可以成就的是很有限,但我都想尽力运用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积累下来的财富,照顾社会上有需要的市民,纾缓中产家庭的生活重担,以及为香港建设美好的将来作出恰当的投资。
当中的关键是如何理顺不同需要的先后缓急,并有效平衡地分配资源,在服务大多数市民需要的同时,仍希望可以兼顾到小部分人的诉求。这让我想起二○一八、一九年时的情况。直至二○一九年上半年,我们的经济不断增长,失业率跌至2.8%,形势很好,当时我们的人均GDP(本地生产总值)大概是46,000美元。我记得跟立法会议员交流时,有立法会议员提醒我,他说:「茂波,虽然我们的人均GDP是46,000美元,但其实在社会上,还有一大批生活很艰难的市民;我们的失业率虽然跌至2.8%,不过你不要太开心,社会上仍有不少『打工仔』很不开心,因为他的收入跟他的生活相比,压力很大。」所以在谈经济发展时,我们不应只是着眼于经济增长百分之几、人均收入多少钱去跟别人比较,更要从市民的角度去想,经济发展对他们有甚么实际好处,他们在一个怎样的生活光景。我很多谢立法会议员和社会上的朋友在这方面跟我交流,这亦是我在今年预算案所提出,要以民众为发展的中心。
在交流时,亦有议会朋友跟我说,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范畴发展得不错,但对于一般市民来说,他会问:「对我有甚么好处?」发展金融中心,有很多人收入很高,「但对我有甚么好处呢?」这问题,促使我在编制预算案时一些思路上的转变。譬如金融方面,大家看见过去几年,我们很努力发展金融,一方面这是提升我们的优势,另一方面,希望透过发展好金融,增加收入,让政府有多些资源可以运用到其他范畴。无论是容许「同股不同权」的创科企业、或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以至债券市场的发展,我们仍然会继续努力,因为金融发展对香港重要,对国家也重要。但同时间,你会见到我们这几年亦大力推行iBond(通胀挂钩债券)、Silver Bond(银色债券),以至绿色零售债券,让金融发展能普惠市民。
大家知道香港有不少大型的法定机构,他们都有发债,我曾鼓励它们发一些零售债券,但反应不是太积极正面。为甚么呢?因为零售债券的息口一定会高于发给机构投资者的债券,所以会贵一点;第二,向市民发债,稍有些安排不够妥贴,又会引起市民不满。以香港的信贷能力,法定机构要发几百亿元债券给机构投资者,易如反掌,又便宜,为甚么要麻烦去发零售债券呢?我与那些法定机构的朋友说,发零售债券是希望令我们的发展能够让市民受惠,同时间亦都让市民更加认识相关机构工作的意义,以至通过他们自己有份持有债券,就会更加明白和支持这些机构的工作,以至政府的工作。这解释了过去两、三年我们大力推动零售层面债券的其中一个原因。
虽然经济发展得好、人均GDP很高,但社会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市民的生活相当困难。二○一八年的预算案让我有所学习。当年的财政盈余非常高,达1,000多亿元,社会上有很多诉求,要求政府与市民分享盈余。所以当年综援是发放「三粮」而非「双粮」;公屋方面,由政府代缴两个月租金而非一个月租金;薪俸税退税三万元而非两万元。但推出这些措施后我们大受批评,原因是当中失了平衡。当时不少议会内的朋友要求政府「派钱」,后来我们随即推出「关爱共享计划」,向符合条件的市民派发4,000元。那是另一个令我大受批评的计划,因为当时的意见认为措施要做得精准,既然有些人已得益于薪俸税退税三万元和差饷宽免;公屋住户已享有两个月免租;领取综援人士又已获发放「三粮」,所以「派钱」就不应再派给这些人,因此「关爱共享计划」规定在预算案退税和退差饷措施中受惠合计不足4,000元的市民才符合资格。于是我们依循这个原则去做,但其后在行政上,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出了问题,但这并非我今日的重点。当然,这个个案带给我们的其中一个反省和学习是制订措施时需在行政和效益上取得平衡,但给我最大的启示并不是这方面,而是最终符合资格的人士──即已撇除刚才所说,受惠于公屋免租、综援「三粮」、退税、退差饷超过4,000元的市民,你们猜猜有多少人?答案是300万人。当然,这300万人当中有些可能是家庭主妇,有些可能是大学生,但即使剔除了这些人,仍然为数不少。换句话说,当我们的社会发展至今日相对较高的水平、人均GDP这么高的水平,却仍有大批市民在收入等各方面有很大的落差。这亦是我在考虑其后的预算案时,最终选择发放消费券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过消费券更广泛地让不同市民受惠,希望藉此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中纾缓他们的部分压力。
至于经济发展怎样谓之好?过去几年,我们作出尝试,投放很多资源在创科方面,共1,000多亿元。除了因为创科是整个世界经济的大潮,是未来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外,我们亦希望藉此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同时在过程中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予青年人,并让不同人士可以有更多选择。
过去几年,我们在体育、文化方面都投入更多资源。毕竟不同人有不同志趣,我们希望提供更多不同的机会让大家探索自己的志趣,实践自我。
主席、各位议员,过去几年的经验让我知道,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对解决问题的进路可以非常不同,很多时候未必能达到共识。但只要多作解说,在寻求大多数市民支持的同时,也争取持不同意见的朋友的理解,并在做决定后,尽一切力量将事情尽力做好,希望最终或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去年推出消费券计划时,我们就是抱着这样战战兢兢的心情。
主席,我刚才所说的是我和我的团队这几年来在工作上的一些体会,也是我们在筹备预算案时的核心思路:以民众为发展的中心,紧贴市民的需要,掌握市场的发展,要大胆筹谋,仔细推动。
主席,香港曾经历「黑暴」的冲击,其后两年多又受到影响全球的疫情打击。然而,过去几十年香港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即使面对种种风雨,凭借国家对我们的坚实支持、香港人坚毅不屈的精神、灵活变通的能力及与时并进的态度,香港社会必定会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国家正在稳步繁荣发展,「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亦重回正轨。香港在完善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后,正朝着由治及兴的新里程推进,前景亮丽。
我恳请各位议员尽早通过《2022年拨款条例草案》,令预算案的各项措施可以早日落实,让我们的经济能尽快全面复苏,让市民受惠。
主席、各位议员,我谨此陈辞。多谢。
完
2022年5月4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52分
香港时间19时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