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二题:直接资助计划中学开办的非本地课程
***********************

  以下是今日(七月六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朱国强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的答覆:
 
问题:
 
  关于直接资助计划(直资)中学开办的非本地课程,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现时共有多少名属本地学生的中学生就读该等课程,以及该人数占全港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二)目前全港有多少间直资中学开办该等课程;该等课程的总数,以及当中有多少个课程不设中文科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民科);及
 
(三)当局会否考虑要求所有该等课程设有中文科及公民科,让就读该等课程的本地学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中文及公民教育,并就有关教学内容制订准则;若会,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在一九九一年起推行的直接资助(直资)计划,目标是使香港学校体制更灵活和多元化,并让家长有更多选择。直资学校接受政府经常性津贴,其管治、运作和课程设计等方面亦须符合政府的规定。同时,直资学校在一些范畴如资源调配、课程设计和收生等方面,享有较大的弹性。
 
  就朱国强议员提出的问题,现综合回覆如下:
 
(一)目前全港合共有80所直资学校(包括59所中学及21所小学),都以本地学校模式运作,主要为本地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所有直资学校的小一至中四级别只开办本地课程,而17所直资中学在中五和中六级别除了开办本地课程外,亦会为小部分学生提供非本地课程,让他们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文凭试)课程以外有另一个额外选择,缔造多元升学途径。根据二○二一/二二学年九月份的资料数据,全港中学生人数为325 927,当中共有1 125名在直资中学的中五和中六级别修读非本地课程,人数占全港中学生人数的0.35%。
 
(二)及(三)为配合现时的语文教育政策,提升学生两文三语的能力,所有直资学校学生,不论国籍,均须修读中国语文科。中国语文必须为贯穿六年中学课程的必修基础科目之一,而所有同时开办本地及非本地课程的直资学校均须为修读非本地课程的学生提供中国语文为其核心语文科目。部分学校会因应学生的需要,提供校本中文课程,然而,其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本地或非本地课程中的中国语文科指定的课时大约相同。此外,学校亦须确保所有学生修读的中国语文,涵盖中国文学、经典着作、文化、品德和价值观。
 
  至于高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民科),该科属文凭试课程的核心科目之一。一般来说,直资学校让学生在中四阶段开始修读文凭试课程,以对文凭试课程(包括公民科)进行探索及发掘兴趣。因此,在直资学校修读非本地课程的学生都应在中四阶段修读公民科。此外,公民科课程所涵盖关于香港、国家及当代世界的课题,一直蕴涵于中小学不同学习阶段的科目课程内,例如小学常识科、初中生活与社会科/宪法与《基本法》独立单元、初中中国历史科等。
 
  在现行学校课程下,本地学校的学生,包括在直资学校修读非本地课程的学生,自小学开始已于一个培育国家观念、正面价值观及态度的学习氛围接受教育。一直以来,教育局以「多重进路、互相配合」的方式,推展国民教育以及国家安全教育,培育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国民身分认同,并促进公民教育。所有公营学校及包括同时开办本地课程及非本地课程的直资学校均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营造校园氛围,透过全方位学习活动、在课程内外协助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情,以及当代世界的发展。学校均会按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情况,透过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采取多元化的措施,以促进公民教育,例如在班主任节、德育课、伦理课提供国民教育。据了解,不少开办非本地课程的直资学校亦会借助博物馆及文化设施和活动让学生学习历史,培育学生对文物的欣赏;举办多元化的联系及交流活动,例如与内地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组织互访活动,给学生机会亲身体会国家文化的最新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局所举办的全港学生活动,如《基本法》全港校际问答比赛、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网上问答比赛等;在历史重要日子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如升旗礼、国旗下的讲话、讲座、电影欣赏、考察等。内地考察是公民科课程的重要一环。据知,视乎疫情的发展及「通关」安排,不少学校已计划让学生恢复参与内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实地体会国家绵延久远的历史文化,同时加深认识当下国情及发展愿景。透过以上不限于公民科学生参与的多元化措施促进国情认识、文化传承和国民身分的认同,学习成果可远超于课室所学。
 
  总的来说,无论学生修读本地课程或非本地课程,学校均透过不同方式,不限于学科学习,从多方面进行公民教育。
 
  中文科及公民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已详载于课程发展议会发布的相关课程指引《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六)》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供学校参考使用。
 
  多谢主席。



2022年7月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