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记者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十月十九日)下午在《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记者会的开场发言:
 
  首先,非常多谢各位传媒朋友今日来到政府总部。我在立法会宣读《施政报告》后,亦非常留意传媒的不同报道,如果稍后有甚么问题欢迎提问,让大家更明白《施政报告》中某一些措施的理念或目标是甚么。
 
  我首先想介绍一下,我在构思《施政报告》时的想法是如何。我构思《施政报告》时,认为最重要的是作为特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基于「一国两制」这个伟大构想下建立,所以坚守「一国两制」非常重要。所以第一点就是必须很清楚地讲述我们在「一国两制」下要坚守「一国」之本,发挥「两制」之利,对香港整体的发展是非常有用的。同时要确保我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有一个很好的根基来向前推进,所以亦要筑牢我们的安全根基。
 
  另外,我亦多次在不同场合向大家说过,我的施政蓝图是根据习近平主席在七月一日发表的重要讲话,再加上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论述,清楚表明我们按照这个政策方针对香港整体非常有用和有帮助。所以我的第一点,是习主席重要讲话中「四点希望」的第一点,就是要着力提高治理水平,所以我很强调我们整体要针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多做功夫。
 
  第二,我们要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因此在竞争力方面,我很大力地倡议「抢企业」、「抢人才」。在国家整体的方略中,已经为香港作出一个很清晰的定位,在「十四五」规划中说明香港要发挥它的优势,建造成为「八大中心」,对香港整体非常有利。这不单利用了香港的优势,亦利用了「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个独特优势。香港在发展「八大中心」之余,我们的新引擎就是「北部都会区」,因为它给予我们广阔的土地,并且让我们可以跨越地带领域与广东省、深圳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九个内地城市一起结合,令我们有无限机遇,我们的发展空间亦会跨越界线。这一片这么大的土地亦容许我们设置不同对香港整体发展很有利的设施、产业,以及改善香港整体的居住环境,令香港更吸引,所以我花了很多篇幅阐述北部都会区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会不断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在土地房屋方面,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住屋问题,特别是一些不理想的居所,包括「劏房」、笼屋等,都是因为土地房屋缺乏而产生很多问题,同时在居住环境方面,更加需要的是交通配套,所以我亦强调运输基建方面的不同政策和落实措施。
 
  我们亦重视维护整体的和谐稳定。所以在医疗方面,我认为有一个好的基层医疗系统会帮助整体香港人的健康。当然,我们有很多关爱共融和宜居的措施亦在《施政报告》中提及。
 
  「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所以我亦花了些篇幅来讲述怎样推动青年发展和教育,令他们有更好的成长机会、发展机会、寻求理想的机会。
 
  最后,在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优势、发展空间,增强了竞争力,做好本身的优势,我们应该有信心重新向全世界讲述香港的优势和强项,令香港可以有一个新的飞跃。因此在共同抗疫之余,我们亦要不忘利用这个时刻,以此为起点,向全世界讲好香港故事,让香港的真实好故事给外国人知道,所以我提及很多由香港政府官员也好,香港各界代表也好,去带领不同团队出外讲述香港的好故事。再者,(政府)亦会邀请一些外国领袖或有影响力的人士来香港,看看香港的实际情况,让他们知道香港的优势和不同的环境、措施,令他们可以回去他们的地方讲述香港实际的不同强项、不同吸引力。
 
  这是整体我在《施政报告》的部署,最主要是从三方面向大家讲述我的整体愿景。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讲两个在《施政报告》中的重点,一个是「抢企业」、「抢人才」,另一个是土地房屋,因为我觉得社会最关注的往住就是这两方面,或者让我先讲土地房屋。
 
  在土地房屋方面,在我的竞选纲领中已经说过是「提量、提速、提效」,现时整个政府再经讨论后,加上「提质」,希望大家住得更有质量。我觉得大家最关切的就是何时「上楼」,特别是居住在「劏房」的人士,所以我们今次都有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我们不会再容许轮候公屋的时间再增加,所以会「封顶」,而且大家都知道我推出的「简约公屋」,综合来说,我们有信心把轮候公屋的综合时间在四年内由六年降至四点五年。「简约公屋」(方面),我们会在五年内兴建三万个单位,我们有信心可以兴建到三万个单位,因为我们看到一些有空间可以使用、未到它们发展时候的土地,我们亦正在物色譬如私人发展商有否一些土地,让我们可以与他们协商后使用。我们的目的是这些「简约公屋」可供居住五年,用「组装合成」的方法来兴建,所以要快,并且政府会主导整个「简约公屋」的建设,包括会由政府兴建、出钱,而且我们会建得高一些——这当然要看地形,有一些可能未必可以建得很高,但我相信最高的会有十几层,我们有信心可以兴建到。
 
  其实,在「简约公屋」与传统公屋方面,我们亦加快了一些建楼计划,所以整体来说,在这五年的周期,我们总体可以建成的公屋单位会是158 000个,较上一个周期的105 000,提升了差不多一半。
 
  另外,我在竞选政纲亦提出「公屋提前上楼计划」,我很多谢在各部门的努力下,我们识别到起码有12 000个单位可以根据这个计划而提前「上楼」大约三至18个月,这对于居住在「劏房」的住户来说,他们告诉我其实早一个月(「上楼」)都很开心,因为很可能每一日他们都在一个环境很差,会漏水、很狭窄、空气不佳的地方居住,所以越早「上楼」,如果有选择,他们都会「上楼」。
 
  我们这个「公屋提前上楼计划」实际运作是如何做到呢?现在我们会在某些地盘,如果可以我们便把这些地盘分期来做,即在早期已经建好,我们便不需要等第二期也建好才上楼,当然每个地盘的实际情况都不同,但我们现在评估后,起码找到12 000个单位,可以令市民早三至18个月上楼。我们会提速和提效,所以尽量使用「组装合成」来设计及建造。再者,在提质方面,我亦说过,我们希望令周围环境更好,所以会有一个专组,在不同社区视察屋邨,看看如何可以将环境做得更好,而且建造公屋时,我们都会经常考虑提升其质量等。
 
  另外,我们亦有一个很果断的决定,希望大家住得大一点,所以将面积「封底」。将来供应的资助房屋,出售的最低(实用)面积会有26平方米,那为甚么是2026至27年度呢?因为已经有一些(工程)开展了,那些很难再去改动。在新建的公屋,我们都有相约的面积限制,确保居住环境面积较大。另外,我们希望增加效能,(单位)是重新设计的,私人发展商可以参与我们兴建这些资助性的出售房屋,简单来说就是公屋。政府已经找到三幅地可以进行此计划,但我们鼓励发展商,如果他们自己有地,都可以用同样的理念兴建一些居屋售卖给市民,条件跟我们要求的居屋条件类似。
 
  在私人住房方面,我们要确保供应量稳定,我们已经找到足够土地配合,希望在五年内就可以满足到(兴建)72 000个私人单位的土地,这符合了长策(《长远房屋策略》)于十年内希望兴建130 000个单位(的目标)。
 
  有关土地房屋,刚才是针对房屋,现在我们说说土地。我们要将土地加快由「生地」变「熟地」,「熟地」即已经平整了可以建屋的土地。我们会修改法例,将「生地」变「熟地」的过程最高可以减一半(时间),如果是一些大型计划,由13年减至七年;如果是一些较小型的计划,可能减三分一,由六年减至四年。另外,我们希望加快审批图则,目标订下了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呈交后)已经可以批核到,希望八成(个案)可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重建方面,有关拍卖的门槛——50至70年以下楼龄的强拍门槛由八成降至七成,而70年或以上楼龄的降至六成,这亦是在谘询期内收到大量(市民)提出意见,我亦在不同时间收到这方面的意见,我亦知道有很多住在这些如此残旧地方的人士,他们希望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我们推出这个计划,亦要确保业主受到足够的法律保障,所以这方面,我们有强化措施,确保他们的权益受充分保障。
 
  我们亦会加快造地,因为长远来说,房屋方面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经常「追落后」,失去了主动权,所以我的长远策略是要建立土地储备,让我们可以主导土地房屋的供应和发展政策,目的是由「追落后」变成「赶在前」。
 
  我亦落实了我竞选纲领里「基建先行」的承诺,所以我提出了(兴建)三条公路和三条铁路,三条公路包括北都公路、沙田绕道和将军澳——油塘隧道;三条铁路是港深西部铁路、中铁线和将军澳线南延线。这些细节,每个政策局都会跟大家介绍,以至在立法会详细向大家讲述。
 
  有关一些新措施,在「抢企业」和「抢人才」方面,希望增加我们的竞争力,有很多做法大家看到都是破格、主动和聚焦的。以往我们一向欢迎外国人才前来,但我们的主动性现在增加了很多。第一,我们在数方面进行了体系的建设,包括设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由财政司司长亲自带领;我们针对的一些产业,在这里表列了我们最重视的,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科技等策略性产业。我们会制订企业名单,在制订名单时,我们充分考虑到它对香港的整体发展有甚么策略性帮助,对于整体发展有甚么重大影响,从而决定将哪些企业放进名单,然后吸引它前来香港(落户)。我们亦会有些度身订造的计划,希望能吸引企业前来(落户),我们所说的都是一些非常重大、甚至是(业界)「龙头」(企业),大家都会认为它前来(落户)会因为其知名度或影响力而对香港整体的地位和发展有帮助。
 
  为支援前来的人才——在他还未来前也好、来到后也好,甚至查询时也好——我们认为应该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可以贴身解答他们的问题并能够提供帮助,所以我们成立「人才服务窗口」,这服务窗口亦由政务司司长亲自带领,提供一站式服务,希望尽量满足这些人才,解答其疑问或给予一些支援。
 
  我们在海外会成立一些专组,在我们的海外办事处、海外经济贸易办事处(经贸办)或特区政府驻内地办事处。大家可能对于我们在海外经贸办的职能未必了解,海外经贸办其实亦有我们的InvestHK(投资香港)的同事驻留,招揽不同的人才前来,这个制度一直都在。现在我们强化这个制度,在每个经贸办,包括内地,都建立一个专队,这个专队会亲身主动接触我们认为有可能、有兴趣来港,亦觉得他们是人才,我们会主动接触,在海外变得有主动性,在香港亦有一个主动性窗口。财政司司长设立的办公室就是「大脑」,财政司司长是「大脑」,海外有「手」,在香港亦有一只「手」,尽量招揽人才。
 
  另外,我们亦有一个新举措,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汇聚了四个基金,其中一个是我们新成立的共同投资基金,是300亿元,这些汇聚了的基金,就是一些有力资源,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就可以有主动性,亦可以很策略性去考虑投资在一些对香港有用、有影响力、策略性产生积极作用的一些企业去共同投资。我们有了这个系统设置,亦需要有工具。所以,在希望吸引人才来港的时候,我们有不同策略,作为吸引人才前来的工具。第一,我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合资格人士可获发两年通行证,意思是我们发出通行证给他,他不需要立即有工作,他可以留在香港两年去找工作,目的是尽量对这些高端人才给予空间,吸引他们来香港,因为香港本身很有吸引力,他们的到来可以与我们相辅相承。

  那么谁是高端人才呢?我们现在界定,目前工作年薪为250万港元(或以上)的就是高端人才,相信大家都知道属于甚么级别。如果在香港能每年赚取250万的,我们认为都是真正在管理也好,或在其专业上都是属于优质的人士。另外,我们更会扩阔「雷达」,如果他来自全球百强大学,只需要有工作经验,在五年内有三年工作,我们亦会吸引他(来港)。第一,我们觉得从百强大学毕业人士必定质素高,因为能够进入百强大学——这并非指只有100间,我们综合参考了四个百强大学名单——综合来说,大约有160多间学校符合我们百强大学这方面的标准。来自这些大学的,第一,有工作(经验)的人,我们希望吸引他们来香港发展。我们不会设立名额限制,因为我们觉得去吸引这些正在工作的百强大学毕业生,成功的比例仍需要争取,他们亦是全世界共同争取的人才,所以我们希望给予他们最大的可能性。

  另外,如果是没有工作经验的百强大学的毕业生,我们设限每年10 000人。但是,这些输入人才的计划,我们都会在一年后作检讨。另外,我们会优化现有多项人才计划。输入人才计划包括现有「一般就业政策」,以及「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政策,我们首先会针对(人才)短缺的工种,以及现在年薪已达200万(港元)的职位,均不需要先在香港尝试招聘,所以亦不需要证明招聘有困难,已能直接聘请(输入的人才)。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人才)在香港多方面均十分短缺,所以争取他们能来香港贡献。

  第二,我们取消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年度配额)。因为在谘询期间,有些意见指虽然「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的限额现时仍未用尽,但有些人因为听到有限额,便不作考虑 ,所以我们将这最大可能性再扩大,将配额取消,并试行两年,而且每年检讨。另外,我们亦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其实现时已有这计划,只是把他们留港的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把可能性再扩大。

  在「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方面,我们一向要求这些科技公司,无论在科学园或数码港,又或是我们认定为合资格的科技公司,在招聘一些外国或外地人才时,必须同样招聘本地的科研人才,或者一些intern。我们从实际数字看到,因为在本地未必能聘请这些人才,所以透过这计划来港的人才数目,未如我们心目中理想。我们亦知道全世界都在抢科研、科技人才,所以我们撤销了它们需要在香港先聘请,或同时聘请本地人的要求,目的同样是扩大可能性。

  另外,如果有任何人士在香港已经受聘,我们会即时批出三年工作签证,让他安心在香港继续工作。合资格但未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外来人才,当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时候,可以申请退还在香港置业的额外印花税。即是说,当他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在这方面的税项会与一般香港永久性居民看齐。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介绍大致如此,欢迎大家作出提问。



2022年10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