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记者会答问内容(附图/短片)
*****************************
记者:行政长官你好,这份是你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你认为当中哪些重点措施能促进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现时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召开,你认为这份报告当中有甚么亮点可以和二十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香港的期望相呼应?第二个问题是,我留意到你的《施政报告》提到很多关于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的措施,你对这些措施的成效有甚么期待?谢谢。
行政长官:首先,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我的《施政报告》多部份都有提及。若大家有留意,在第十三页,我说得很清楚,政府会善用已提升的粤港、深港合作机制,以专班为平台,深化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对接,亦会加快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和深港河套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的开发建设。这是第一点,在实务方面已经敍述了。
另外,我在《施政报告》提到会成立一个「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由我本人担任组长,另由三位司长任副组长,目的当然是《施政报告》提到四个大范畴:第一、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大湾区建设制定策略方案;第二、制订进一步打通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第三、强化香港与内地省市的区域性合作机制,督导合作项目的落实和进展;第四、积极推展香港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专业服务及人文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并制订措施。这督导组和政府以往其他小组的分别,我十分强调,是有三位司长任副组长,意思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三个大方向:第一、「十四五」规划;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第三、「一带一路」,这些工作很大,机遇也十分大,因此我希望每位司长能在自己的领域自行督导、指挥和设计在这三个领域所需做的事情。我觉得这个督导组在成立后所产生的效能、效果会更大。换言之,我会要求三位司长犹如独当一面般带领旗下的政策局发挥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多元进程。我们亦会定期解读国家政策,让我们更加了解国家政策,从了解当中更可以发挥作用。
另外,整份《施政报告》有提及「八大中心」的发展,「八大中心」正正就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十四五」规划所要求香港的定位,所以在这方面要做大量工作。二十大的报告和会议内容提及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解决长期的深层次矛盾,你可以看到我整份《施政报告》亦充分以习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作为施政蓝图,在「四点希望」及青年发展方面,我在整份《施政报告》都有着墨和跟随方向,这正正就是回应和符合二十大的精神。
你提及在「抢人才」方面的成效,我对此有信心。为何呢?香港本身就有吸引力。我刚才提过,我们过去没那么积极,但仍有很多人才来港,撇开二○一九年后疫情期间,当香港和世界都是正常的时候,我们的竞争力、输入人才方面都非常满足到香港的需要。为何可以这样呢?因为我们有很多优势,包括我在《施政报告》提及香港名列多个第一位,本身固有优势,这些都是吸引力。现在无论甚么理由,疫情亦有影响,但我们经历了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关键期,我们除了自身优势,亦多了很多新机遇,再加上我的新手段──出去招揽人才,我们未做过的,例如成立一个投资有限公司──这是未做过的。我们对产业现在亦有积极的政策,帮助某些产业,亦因此在体系政策方面,建立了不同层次针对企业、人才、及其对香港的效益而设立的政策。因此我认为,能达到我这个「抢人才」的目标。香港的竞争力是很好的。
你问香港将会有多成功呢?首先,我刚才说我们本身已有竞争力和吸引力,香港真是「有麝自然香」,但我们不应该以此态度,反而要出去告诉他人,我们有很多优势。在这个情况下,我有刚才所说的新工具,包括很多计划延长了海外人才来港(的机会),不需要他们找到工作才来,以前需要他们找到工作才来港。我们现时亦将「雷达」扩阔至(招揽)高端人才,因此在外面招揽人才(的成效)可以跨大很多,再加上有不同手段,这些手段很多是度身订做,我对于吸引人才有信心。有关我的政策目标,大家可以看政府政策措施那本书,我们订了每年要招揽35 000位人才。我个人认为应该可以达到,我亦相信如果不断有其他发展,更能吸引超过35 000位人才。
记者:你好,特首。首先想请教有关「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现时无论是《施政报告》,或是从你的讲辞中都只能理解到就是汇合了一些资金,其实会否像新加坡的淡马锡,已运作了40多年,目的是希望以一间公司管理所有资产,然后在香港投资一些项目。我们的做法会否一样?目标是一年投资多少?是否希望在香港孵化不同的独角兽?其后会否不需再投入公帑而做到自负盈亏?
第二个问题,在整份《施政报告》中看到,刚刚特首亦有提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督导组、北部都会区也会有相关的委员会,以至有其他不同的办公室,会否有越来越多小组、督导委员会,导致有架床叠屋的架构出现?例如《施政报告》提到说好香港故事,将赞助1 000名海内外的领袖来港——我们早上曾向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和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查询,但他们都说不知情。其实这些小组若永远由司长负责的话,政策局只能等候司长的指令,最后会否因快得慢?谢谢。
行政长官:首先,我们破格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是第一步。将来的发展如何,我们可以按实际过程中的正面经验,或参考其他地方的经验,令该投资公司的发展对香港更有利。理念是如何呢?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有产业政策,我们亦希望全面发展香港在多方面的高端、高增值的产业,并为香港提供发展机会。我们认为就算推行了其他的不同配置——系统配置、架构配置,甚至手段和吸引人才的措施以外,填补了这个空白是对整体发展有利。每个地方当然有其发展历程和投资取态。我们的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目标是甚么?它是在「抢企业」、「抢人才」之下成立,目的是希望香港的整体产业发展和机遇,以多方面的手段配合投资,可以更相辅相成。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企业来香港是希望招揽更多人投资其公司,如果香港政府亦有投资其中,其获得投资的机会亦大得多,这就是相辅相成。当然,我们选择投资哪些企业会十分谨慎,我们会有董事局,由当中资深和有经验(的成员)作决定。主导权当然是在政府,由财政司司长主导,确保做的决定对香港整体有利益。我们将会设立一个委员会作谘询,该委员会亦会向我们反映哪些企业最有潜质、对香港最有利,亦会因其来香港而带来很多人才,兼可产生招徕效应——当有人听到该公司来港,便会认为香港很好、很有潜质——是有这样的宣传作用,所以我们的决定都是以香港的整体利益为依归。我们亦不只为赚钱,因为这个是扶持香港长远发展的基金。所以将来的发展路线是如何,我们会让其运作一阵子再总结经验,希望更发扬光大。
另外,我在不同的地方亦看到,的确需要作一些架构上的建设,这是我在《施政报告》第三章所提及,我们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中有三方面要处理。这亦是习近平主席在七月一日讲话中,第一点是希望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他所强调的是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着手。他第一点就提及治理体系,因纵然有人或有方法,但没有一个架构或组织将其力量凝聚起来,没有指导的话是很难成事的,只能是乌合之众。所以我认为在每一个领域,若一个治理体系对于整体发展有利的话,我就会要求实行。但你刚才提及的一点也是重要的,即如果已有治理体系,就更需要刚才所说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才可以发挥作用,单一不能产生真正的积极作用。
你刚刚提及,我在(完善)治理体系(的篇章)已强调,要求领导主动介入,在问题酝酿前或初期发挥指导作用,更要互补长短,发挥团队精神。还有一点,我在各种的架构中设立不同指标。这三点相辅相成,不是单一的。我十分同意有些政府流于只讲求结构,但忘掉能力和治理效能。我希望你看到我的整个设计是一系列的、环环相扣,希望三方面共同发挥力量。大家也看到我在《施政报告》中制订了110个指标,这不是整个政府的指标——我亦解释了,每个政策局和部门都会再制订各自的指标。
记者:市场原本憧憬楼市会「减辣」,不过《施政报告》没有提及相关措施,地产股反而下跌,请问政府是基于甚么考虑,未有推出「减辣」措施?如何研判未来楼市走向?未来会否考虑推出「减辣」措施?第二个问题,《施政报告》提到由财政司司长带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制订目标企业名单,推出特别配套措施。对企业而言,反观新加坡提供了税务和土地方面的优惠作为诱因,你认为香港新设立的办公室,与新加坡的做法比较,香港有甚么优势呢?谢谢。
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内,我们在引进企业方面有一个重点名单,亦有提及其中一些措施会是度身订造的。度身订造当然包括税务安排,或者其他有关土地、读书或住宿等安排。每一个企业为它度身订造的计划可能都不一样,按照每个企业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去看看如何为它度身订造计划。每一位朋友往往都喜欢(将香港)与他人比较。如果我们用查找不足的态度来做比较,我觉得没有问题,亦是经常去挑战、再进步的一个方法。但是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有自身的优势和环境,要去订立一些适合香港情况的措施。香港本身就非常具吸引力,正如我刚才所说,在二○一九年前,当没有「黑暴」和疫情的时候,香港的吸引力是众所周知的。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有些受影响,但长远来说,我觉得我们的吸引力是我们的DNA ,DNA是不会改变的。我们的DNA加上机遇,只会更吸引。而决定来(香港)的人士,考虑的都是发展机会,所以我们新的配套和举措,强化了这方面的吸引力,我相信会吸引到他们。
至于某些市民对《施政报告》的期待,我当然是知道的。在决定去制订甚么措施时,当然我是考虑整体市民的关注点,以及在这个时候我要推出甚么政策。在楼市方面,我在土地房屋(的篇章)已交代,我们会推出稳定的供应,确保满足到市民置业的目标。我们会留意市场的变化,香港是外向型经济,当然香港以外的(因素)会影响我们。在香港以内亦有自身因素,包括我们的防疫措施一直放宽,社会经济一直回复,活起来、动起来,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航空公司继续招聘员工,增加招聘人数,不同活动的查询都多了,这需要时间去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只是推出我们认为最适合香港目前情况的措施。
记者:其实你看到过去两年的劳动人口流失了14万,你在《施政报告》似乎着墨在很多放宽输入人才的措施,但留住本地人才的措施似乎着墨不多,可否说明有何具体措施保障本地劳工就业和留住人才?「抢人才」方面,你有提到退回额外印花税给海外人才,预期对楼市有甚么影响?会否推高楼价,令中高层更难上楼?另外,《施政报告》有提及交椅州填海,会就填海范围作出建议,规模是否跟上届政府一样?是否还称为「明日大屿」?谢谢。
行政长官:首先回答你最后的问题。我对于「明日大屿」这个计划是支持的,会继续推进。因为很急切,所以这次我们只在此着墨交待会到立法会推进交椅州人工岛的填海计划,其他的都是按照同一个想法推进。
另外,额外印花税方面的考虑是怎样呢?第一,这次让引进的人才可以申请(退还)他所付出的额外印花税,当他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时可以申请,目的是甚么呢?就是如果一个人才想留在香港,我希望鼓励他、帮助他,所以我决定当他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我们就应该视他为一个香港永久性居民般处理,让他申请(退还)以前的额外印花税,但我亦不希望因这样而(引起)炒卖,因为我们都知道,现时的楼价,始终一个家庭都要储蓄多年或有相当能力才能处理,所以我平衡了两方面,我希望以鼓励引进人才落地生根作为政策目标,同时不希望引起炒卖。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留在香港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他的待遇就应该是一个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待遇,大家都应该觉得是合理。
另外,本地人才方面,我是重视的。我的《施政报告》说明,我们会留住和培训本地人才。你看到在我的《施政报告》里,有关教育的不同范畴,第一,我们强调专上教育方面,如何令本地人士可以在这方面有适切教育;第二,我们有职专教育,即是培育本地人才,以及一些不同的计划挽留他们在香港,我们增加了课程、资助、资历阶梯,令不同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香港发展,事业有成,或按自己理想去追求梦想,这些都表示我们重视本地人才培训和挽留人才。我们的整个设计里,你可以看到,特别是针对一些职业培训,还有转到另外一个行业的一些实用课程等,这些我们都在教育方面设计一些内容,特别在指定专业和界别课程的资助,学位和非学位都有增加,都是为了发展本地人才和留住人才在香港。
记者:你好。我们注意到您提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要成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在这方面我们想具体了解一下大湾区的建设方面,您有怎样的计划和目标?另外就是在加强内地省市区域性合作机制方面,如果是以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机制来说的话,具体您打算怎么样来强化呢?
行政长官:首先,在大湾区发展方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第一个是工作层面,所以在我上任之后,我非常感谢广东省的领导和深圳市的领导,大家已经同意成立十多个专班,在不同的领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这是工作层面。第二,更重要的是领导层面,所以我建议成立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督导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是要就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大湾区建设制订策略方案;而且更重要的是领导与领导之间的联系,我觉得这是关键的,因为很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都是开创性的、新的举措。那么,一些开创性的政策或者举措,当然都要高层同意,这样会把整个过程的效率、成果都提升。所以这方面就是从两个层次去推动,工作方面,专责组也会因为这个我现在成立的督导组的督导下,对他们以结果为目标这个领域,他们要交出成绩。
另外,我们跟深圳方面,因为已经有很多我们联系的不同范围的工作范畴,在每个领域积极对接,我觉得是重要的。但有几个领域方面是大家都有共同目标,而且大家的能量都放在这些方面。首先,就是创科。在河套方面的「一区两园」计划有很多合作空间,包括我们可以以「一区两园」作为一个示范区。其中,在人流、物流、资金流、讯息流方面,我觉得「一区两园」可以开拓很多新的措施。这些新的措施既然是新,当然也有它的挑战,所以在利用高层联系系统,我觉得要在「上」、「下」两方面共同推进。所以我对跟深圳市政府在整个大湾区建设,而且把我们的落实提升至更高层次,是很有帮助的。
再者,现在深圳前海,以及广州、南沙等等都已经有不同的发展计划,所以我们主要已经有共同目标,有一些共同项目,再加大在上层的领导的对接,建好我们的联系系统。在这方面,我觉得在成效方面应该会大大提升。
记者:特首,你好,有两条问题。第一条,你在《施政报告》中提到今年会成立「特首政策组」,想问这个政策组会有哪些范畴的人才?选拔的标准是甚么?「红队」的概念,其实现在是否已在执行?效果如何?110个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的指标,你个人最看重的是哪方面?如果达标或不达标,会有甚么奖惩机制?第二条,关于地区服务及关爱队,政府其实会提及哪些资源,例如场地、资金?关爱队的KPI主要是负责哪些方面?将来的职能是否跟区议会重叠,或取代了区议会的角色?
行政长官:首先回答「特首政策组」,我会在本年内成立。人选方面,我亦心里有数。当然,我希望这个政策组在三方面的人才都有。第一,了解香港情况,掌握香港民情、民意,而且了解香港在不同方面的一些需要;第二,充分熟悉国家的发展和政策,因为我们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国家给我们的机遇是最大,亦是最强的后盾,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在整体国家发展的策略、方向以及一些想法,从而希望在整个过程里,令香港获得最大得益,亦贡献于国家的整体发展;第三,有国际视野,因为大家都知道,香港现时面对的国际形势是千变万化,亦多次阐述过,是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以在这方面,对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要掌握。掌握有两个重点,第一,有没有一些机遇;第二,会带来甚么风险,从而制定我们相应的政策,所以有三方面的重要性。人选方面,我会尽快,希望成立后,就向大家公布和介绍。
「红队」的概念在我上任后已经引进,但「红队」概念,除了实质检讨和批判一些政策的初步思考或方案外,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改革。即是说,第一,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底线,我们要有最坏打算的准备,亦明白我们要360度考虑不同的角度,这是一个文化的改变。当然,这亦是政策的优化过程,整个过程会逐步做得更好,我相信任何一个制度都有学习阶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个文化改革,以及推进我们做事做得更好的一个设计。
另外,我设定了很多指标,有些是时间性的、有些是数量性的、有些是KPI。我设计这些指标有两个作用,我亦多次解释过。第一,我们的确可以监察进度和成果。监察进度和成果,就可以即时作出修正、改进,因为有很多(时候),纵然订了一个目标,有些客观因素导致我们的步伐可能受影响,早点介入就能矫正步伐,例如因为程序上、法律上或资源方面要改动,或权责方面要更加分配得好,这些指标都是帮助我们修正、改进、推进的目标。
另外,我最重视的KPI就是在土地房屋方面,特别是刚才我所说的「简约公屋」,我很重视,在这方面要达标。在推出土地方面,刚才所说的不同目标,我都非常重视,特别是有些修例工作,我们必须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
另外,区议会方面,我在《施政报告》都说过,我要求两个局共同研究,分别是民青局(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和政制及内地事务局,从而提出建议。我们的关爱队跟地区行政会有关系,但不是一个非常规限的关系,因为无论我们的地区行政如何,我们都是由地区专员,即公务员同事统筹和主导,而关爱队所做的亦只是涉及一些服务和关爱的要求,所以无论地区行政将来的结构或方式如何,跟关爱队应该没有一个大影响。我们很快会在两个区成立两个关爱队,从中了解运作的实际情况,然后推展至全港18区。
记者:特首你好,有两条问题。第一,在房屋方面你提出要成立「简约公屋」,你会否担心这个「简约公屋」其实是把过渡性房屋常态化?还是这个「简约公屋」的概念是有一个限期,去到某一刻它会终结?以及在公屋轮候目标的KPI方面,如果做不到会否有人要问责?第二,你说要解决青年的问题,聆听青年的声音。对于二○一九年反修例风波当中被捕、检控的青年,政府会否聆听他们的意见?对于一些可能已经有悔意或有案底的青年,经过一些程序,政府在法例或措施上会否可以做到更多,令社会迈向复和?多谢。
行政长官:我们今次新推出的「简约公屋」是一个特别的措施,在《施政报告》内亦有解释。我们在寻找土地建立公营房屋方面,其实已经觅得足够土地,较十年房屋策略所说的需求还要多。即是说10年后,我们其实是完全满足到现时在房策内所推算出来的需求。问题是甚么?我们供应的时间不平均,大量(的供应)出现在后五年,而前五年是缺乏(供应),所以我今次的创新思维——多谢同事们构想出来——提供「简约公屋」,正正(能够)填补现时这个空缺,令我们不要只是等待,让它「头轻尾重」。因为我觉得希望「上楼」的人士很逼切、很需要,所以我们今次就有这个创新的思维,尽量提供多些房屋。
除了增加供应量,在传统(公屋)的供应量外,还有「简约公屋」增加三万个(单位)。另外,因为我们有不同措施把建屋过程提前,所以较上一个周期增加了五成(供应量),这是大家的努力。如果你说长策(《长远房屋策略》)所说的需求,我们已觅得超过它所需求的土地。理论上,10年后,已经有足够的房屋让大家「上楼」。我们的另一个计划就是尽可能让大家都可以住得更好一点、更优质一点、地方更大一点,但在急切性方面,我觉得尽量在这五年填补好这个缺陷,才能满足现时正在等待「上楼」的人士,这个正正是我的目标。所以无论是过渡性房屋也好,我现时(提出)的「简约公屋」也好,都是针对市民的殷切诉求而破格地提供的。这方面,我们会努力去确保能做到,亦有信心做到。我们的KPI,刚才我也说过,是写明我们在大约两年后已经会有实际的这类「简约公屋」供应。
我说过,如果我们的步伐与原来定下的不一致,首先要看看理由是甚么,最终要负责的当然是特首,因为这是我的《施政报告》。但是,我感觉我的团队很团结;再者,今次这么破格的思维都是很感谢我的团队、公务员同事,以及有关的司局长,大家一起构思出来,所以我非常多谢大家。他们构思出来(的时候)亦对它非常有承担和责任,亦很希望它可以成功,我希望我们能够满足市民的要求。
另外,对于犯了事的青少年,当然,在他们已经履行了法律的责任后,我们一定会尽量帮助他们改过自新,成为一个对香港有用的人。而且习主席在七月一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在维系我们和谐稳定的社会方面,只需要爱这个家园,只需要遵守《基本法》和香港法律,都可以是一个建设香港的积极力量。所以大家的理念是一致的,任何希望为香港这个家园努力,而且是守《基本法》和香港法律(的人),我们都是欢迎他成为我们建设香港的力量。我亦说过我们有一个责任去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双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特区政府会努力去建设这个主流价值观。有一个主流价值观,大家看事物的方法可能会更一致,我们会在这方面努力。
记者:李先生好。针对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二十大的报告中提出,要以现代化的方式推进复兴,在您的理解中如何看待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
行政长官:首先,二十大提到现在我们国家踏上一个新征程,去建立中国强大的现代化路线。第一,我非常鼓舞,也非常支持。在香港的角度来说,在《施政报告》其实也有相关举措。举个例子,现代化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科技,香港已经在「十四五」规划有明确的定位,要发展成为一个创科中心,这也是《施政报告》中的重点,有很多举措、政策,而且有很多目标也是针对创科方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现代化的发展不单是一个过程,要从全面的、整体香港的发展来看,创科方面现在最缺的不是基本研究──这方面基本上是我们不错的强项;我们现在要发展整个现代化的目标,是整体科技除了研发,更要把成果转化落地,落地后更要商业化、产业化,才可以整个现代化地发展。这是第二点。
我们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时,可以如何贡献香港的现代化元素?刚才提到河套「一区两园」,跟深圳市政府的合作也是作为一个专项的创新点,让我们可以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现代化发展方面作出一个创新的亮点,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因为以前我们都有边界线的限制,我们如何能把这个亮点化为融合、方便、流动和限制最少,以最少的元素获得最大的价值,也是我们现代化中要做的事情,这亦在《施政报告》的不同领域(提出),如果再看其他部分,亦有关于推动香港的竞争力和现代化发展,对贡献国家这方面我们有一些空间。
在整个《施政报告》内,第一,我充分考虑并以习主席在七月一日提出的「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我刚才开始时介绍的整个思路,都是根据这个策略方案来设定的。在不同的领域,我谈到的是香港独特的优势,就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我们既是一个国际大都会,也是国家要求我们做的,更是整个国家内的一个特区,所以在大湾区建设、在我们可以贡献民族复兴、现代化的工作,香港特区亦朝这方向,尽量发挥我们所有的力量。
(请同时参阅答问内容的英文部分。)
完
2022年10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1时13分
香港时间21时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