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医务卫生局局长就「缩短公立医院专科门诊轮候时间」议员议案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
主席:
现况
政府一直致力提升及保护我们市民的健康,以及确保香港能够保持高质素的医疗服务和高效益的医疗体制。毫无疑问,公营医院服务是我们医疗体制内的骨干,现时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一共管理43间公营医院和医疗机构,并按区域划分为七个医院联网,辖下有49间专科门诊,为由普通科门诊、私家或家庭医生转介的病人提供专科诊疗的服务。
在「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下,随着我们的人口老化,慢性病日益普遍,专科门诊的服务需求与日俱增。现时医管局每年专科门诊服务,正如刚才梁熙议员提到,我们的服务量已达750万人次,并每年增加约80万的新症。鉴于需求不断增加,稳定新症个案的轮候时间因此亦相对较长。
有见及此,在刚宣布的《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中,我们提出多管齐下进一步管理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措施包括增拨资源处理新症、理顺一些转介安排处理一些跨科个案,让这些个案不需要同一时间去不同的专科看症、设立一些综合诊所提供跨专业支援,以减少部分病人分别轮候不同专科门诊的时间,同时亦加强透过基层医疗及公私营合作以进一步跟进这些稳定的病人。
《施政报告》已经提出,在二○二三至二○二四年度,首先要把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减少百分之二十,同时改善病人于医管局专科门诊看病的流程,目标要有百分之七十五病人于60分钟内可以完成由登记至医生诊症的流程;及于120分钟内完成由登记至取药的流程。
政府和医管局一直就着管理专科门诊轮候时间采取一些策略和措施。我在此先介绍专科门诊的新转介个案实施分流制度。
专科门诊的新转介个案实施分流制度
首先,医管局一直就着专科门诊的新转介个案实施分流,确保病情紧急而且有需要的病人,可以早些得到诊症和治疗。现时的分流制度是,新症病人先由护士甄别,然后经有关的专科医生覆核,分为第一优先类别(紧急)、第二优先类别(半紧急)和例行类别(稳定)个案。
医管局的目标,是把第一和第二优先类别的轮候时间中位数,分别维持在两个星期和八个星期之内。而事实上,这个承诺是可以兑现的,这两类的病人的轮候时间中位数,维持在所订的目标内。
现时大部分专科中,属于第一或第二优先的病人个案,占新症的比例约百分之三十。个别专科,例如眼科,这些第一(优先类别)第二(优先类别)的病人,占了接近一半,属于这些优先类别。换言之眼科的新症,有接近一半的病人,是可以在两个月内接受诊症。至于其余的稳定新症个案,现时轮候的中位数大约是一年的时间。
医管局现时以最长的轮候时间百分之九十的值作为专科门诊稳定新症的主要服务指标,而非使用中位数。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该指标能够涵盖绝大部分新症病人的最长轮候时间,而非只是一半的病人。我们希望在订下指标的时候,以绝大部分的病人作标准,所以在医管局订(指标)的时候,就用了。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可把整体专科门诊稳定新症的最长轮候时间的百分之九十的值控制在100个星期以下。为显示政府对缩短轮候时间的决心,《施政报告》提出为个案数目较多及轮候时间较长的内科设定目标。在二○二三至二四年的时候,能够把百分之九十的值的轮候时间缩短百分之二十。同时,我们会继续研究为其他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制订更多参考指标,以回应市民的需要。
「截上游、放下游、中间分流」
医管局其实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改善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例如在人手方面,透过特别酬金计划、特别退休后重聘计划、及聘请兼职医生以增拨资源处理专科门诊新症,在流程方面,医管局亦检视及优化预约排期的安排,以充分利用配额。为进一步改善轮候时间,尤其是对稳定个案,医管局于二○一九年年底成立了「持续发展专责小组」,并在之后确立「截上游、放下游、中间分流」的策略。
「截上游」
这个策略,在「截上游」方面,目的是透过转介的管理,以减低专科门诊的一些压力。措施包括让专科内资深的医生恒常监察专科门诊的转介情况,以确保转介至其他专科是合适而真正有需要,希望一些不需要转介的个案,不要转到不同的专科,从而增加了压力,希望这样可以减少了一些专科之间的不必要的转介。
另外,家庭医学与其他专科建立了专科会诊平台,让家庭医学与其他专科的医生能就着病人的情况讨论及交流,这样可以协助家庭医学专科医生处理一些不同的症状,另一方面亦可以建立家庭医学专科医生处理在基层医疗服务层面所遇到的其他专科病症的能力。此外,医管局亦利用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将病情比较轻的新症病人及病情稳定但仍需专科支援的病人,安排于这些家庭医学专科诊所跟进。
「中间分流」
第二方面,关于「中间分流」,目的是将转介至专科门诊的个案作出一些不同的分流,以不同的方式加强服务的支援。例如把专科门诊需求及轮候册的管理继续优化,转介新症至同联网中另一个合适的门诊以平衡服务需求的分布。另外,医管局亦恒常监察预约的情况,以确保配额可以充分被利用。
同时,医管局亦成立跨专业团队的综合诊所,让合适的医疗人员(包括护士及专职医疗人员)于适当时间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例如,在耳鼻喉科,医管局已在多个联网设置耳鼻喉科综合诊所,由护士及其他专业,例如听力专家,为有听力问题的长者提供协助和开始治疗,好像协助他们购买助听器,让他们在等候见医生期间已可改善生活质素,接受适当治疗。现时的综合诊所服务已涵盖19个病种,医管局会继续发展这方面的服务,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综合诊所投入服务。由二○一八年十月至二○二二年六月,这些综合诊所的就诊人次大概是315 000次(注1)。
「放下游」
至于「放下游」,目的是将康复或病情稳定的个案作一些更好、更有效率的覆诊安排,以协调更多专科门诊的资源,处理更多新症。措施包括加强资深医生个案覆检机制,及于部门层面管理,从而结束一些已经康复的个案,不需要再留在专科覆诊,藉此机会调拨更多配额予专科新症。
另一方面,医管局亦会加强将一些病情好转及稳定的病人,安排于基层医疗继续跟进,如家庭医学专科诊所或普通科门诊诊所,或将合适的病人安排于社区医疗服务跟进,例如社区康健中心。
此外,正如梁熙议员原议案及李镇强和黄元山议员修正案所提及,善用私营医疗资源以分流和照顾公立医院的专科病人,除现行订立的项目下的公私营协作计划(注2)外,医管局亦以「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作为基础,引入「共同医治模式」,为病情稳定的专科病人提供选择在社区接受私营基层医疗服务,希望腾出更多的专科门诊名额,照顾更有需要的新症病人。「共同医治模式」由二○二一年年底陆续在内科、骨科及精神科专科门诊试行。截至今年九月,超过1 000名专科门诊病人接受邀请参与计划。医管局会继续密切监察这个计划的进展情况,以检讨结果,再考虑引入其他专科。正如黄议员(黄元山议员)在修正案提到,在研究扩大公私营协作计划至更多专科时,我们要小心平衡风险,这个风险会对公立医院专科医护人手的影响,有可能影响公私营专科的人手平衡。医管局在考虑如何善用公私型协作计划的时候,需要作出整体性的考虑,包括基层医疗体系是否适合承接这些专科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私营市场及公营系统在相关专科的人手情况,以及不同专科的实际情况,例如紧急及稳定个案的比例,新症及覆诊个案的比例,其实不适宜「一刀切」将计划扩大至所有专科。
基层医疗及私营医疗界别的角色
从上述可见,要有效落实「截上游、放下游、中间分流」的策略,基层医疗及私营医疗体系的参与是不可或缺。
事实上,现时整体医疗开支中,公营医院服务的占比是超过八成,基层医疗是少于两成。随着人口老化,医护人手短缺,加上新冠疫情,多年来过分倚重公营医院系统的后遗症越见明显。所以,政府在今年《施政报告》承诺重整医疗体制,目标是由目前以治疗为主、以医院为中心的格局,转为以预防为中心、以社区为中心的体制,投放更多资源推动基层医疗。在这方面,我们和梁熙议员的原议案,及林哲玄和黄元山议员修正案中提及的基层医疗参与,是非常一致的。
具体而言,我们今年会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同时成立「基层医疗健康管理局」,专责统筹管理公私营界别的基层医疗服务,制订标准和设立质素保证机制。我们会以地区康健中心作为枢纽,为市民提供以社区为本的基层医疗服务,并与私营医疗界别共同推广「一人一家庭医生」的理念,并协调不同的医疗专业,在社区内提供全面、持续、以人为本的基层医疗服务,更好地利用他们作为第二层医疗的「把关者」、「守门人」的角色,务求在预先设定的双向转介流程下,理顺与公立专科门诊的病人护理流程,让有真正急切需要的病人加快转介到专科门诊,而情况稳定,而他们的专科病情比较轻的病人,则可转介到基层医疗系统继续接受护理,以达致分流的效果。
我们会继续利用好在新冠疫情期间与私家医院合作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发挥私营医疗界别的角色,以纾缓公营医疗体系的压力,亦会进一步发展「医健通」成为贯穿公私营医疗体系的骨干系统。
结语
主席,过去一段时间因应新冠疫情的关系,医管局需不时调整非紧急服务,以集中人手处理疫情和照顾最紧急的病人,间接令非新冠病人接受非紧急服务造成一定影响。随着疫情常态化,转趋平稳,公营医院包括专科门诊服务已经陆续恢复。医管局会按疫情发展及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成效的抗疫原则,灵活调配医院人手,务求将对病人的影响减到最低。
面对专科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现时的专科门诊的个案服务模式并不可以持续。长远而言,我们需要改变固有思维,重新确立专科门诊作为真真正正处理专科的复杂或严重个案的定位,并将现时为数不少的病情相对稳定的个案,转到基层医疗或家庭医生跟进,以便更迅速、更有效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治疗。为此,政府及医管局一定会继续按「截上游、放下游、中间分流」的策略,配合基层医疗发展及善用私营医疗资源,多管齐下,积极管理及改善专科门诊轮候时间,以期达致所订立的目标,应对社会的服务需求。
我会在聆听各位议员的发言后,作进一步回应。主席,我谨此陈辞。
注1:医管局是以病人专科门诊(临床)就诊人次作为服务指标(而非病人数目)来衡量和监察其服务量,因为病人数目不能充分反映病人得到的服务(例如就诊当中可能涉及多个专科、服务单位和医院)。因此,医管局没有备存所要求提供的病人数目资料。
注2:医管局在二○二一至二二年度推行了九项公私营协作计划,分别为「耀眼行动」白内障手术计划、共析计划、公私营协作放射诊断造影计划、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共同医治服务模式、疗养服务协作计划、肠道检查公私营协作计划、青光眼治疗协作计划、骨折手术协作计划及乳癌手术治疗协作计划。
完
2022年10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32分
香港时间19时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