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卫生局副局长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简报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短片)
**************************************
各位巿民、传媒朋友,你们好。今日我们会就数方面向大家汇报,首先卫生署张医生会谈谈疫情的情况,然后医管局刘医生会谈谈现时医疗体系的情况,接下来我会说一些防疫政策,以及就一些坊间的说法、讨论作回应。
在调整防疫政策方面,我们一直都是以「风险可控」为大前提。风险其实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个人风险,第二方面是场所或场地处所的风险,第三是所营办的活动的风险。在个人方面,风险就是指个人本身有多大机会传播新冠(病毒)予其他人,这当然是指确诊病人,或是一些密切接触者,以及一些来自有很多感染(个案)国家的旅客,这是为何我们有相关政策,包括「隔离令」、「检疫令」和「红、黄码」的政策。第二种个人风险包括自己有多大能力保护自己,包括你是否已经接种疫苗?你有多少防护卫生的认识?有没有勤洗手?有没有佩戴口罩?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风险的事情。不过有些群组,可能个别群组,例如儿童,在一些防疫卫生或勤洗手、佩戴口罩等方面能力比较弱,我们要帮帮他们。第三种个人风险,就是本身的身体有没有问题,例如有些病人抵抗力很低,或是很年长的,其相对风险会比较大。
第二方面我们会考虑的风险,就是场地的风险,这是指一些场所或处所内空气流通、运转的情况。我们相信在较空旷的地方、户外地方,一般来说空气运转的情况可以好一点,而室内,如果是很密集的环境,风险会较高。所以社交距离措施,在有很多人聚集的(场所),我们就运用这些(原则)来控制风险。
第三方面的风险就是活动性质。一些没有佩戴口罩的活动,例如饮食等活动,基本上都是属于风险比较高的活动。
这三种风险要互相调节,哪一些高些,在某些风险控制方面可能就要紧一些。我们怎样知道风险控制好不好?我们是看几方面的。第一是疫情新症的走势,我们看走势。第二是变种病毒株在社区传播的情况。第三是死亡和重症的情况。第四是医疗体系可承受的程度。最后一点是有没有一些将会发生的外在风险,例如是否有流感即将来临,这些都是我们的风险控制策略之一。
回顾这两个星期的疫情发展,我们进行了一些大型活动,有新的疫苗运抵,新个案都是维持在四、五千宗的水平,输入个案随着入境数字增加而有所增加,但大体上都是约(占整体确诊个案的)10%。死亡个案每日都有,大约十多宗(应为「平均约十宗」),最高曾达18宗,像刚才张医生所说,大部分都是一些未接种疫苗的人士,很不幸地,(涉及)儿童的个案亦有。我们很开心知道,医管局的服务仍然运作如常,在此大前提下,我们经过很谨慎的考虑,防疫措施会调整如下:
首先,我们会在顾客一般会佩戴口罩的处所,将主动查核「疫苗通行证」的要求改为被动查核。大家看看「被动查核」的一行,就是游戏机中心、游乐场所、公众娱乐场所、会址、麻将天九耍乐场所、活动场所、理发店/发型屋、宗教处所,(以及现时是被动查核处所的)商场、百货公司、街市/市集和超级市场,都不需要「主动查核」「疫苗通行证」。换句话说,你到这些处所的时候,只需使用「安心出行」扫一扫(场所二维码),就可以进入这些处所。不过,进入这些处所仍需要有「疫苗通行证」,如执法人员核查,是需要出示的。
以下则是维持为「主动查核」处所的地方:餐饮处所、酒吧/酒馆、浴室、健身中心、公众溜冰场(容许顾客(在运动时)不佩戴口罩时)、电影院和表演场所(如容许顾客饮食时),都是需要「主动查核」。派对房间、美容院/按摩院、夜店/夜总会、卡拉OK(场所)、体育处所、泳池、邮轮(即「公海游」),这些地方仍然需要进行「主动查核」。
再谈「被动查核」,以游乐场所为例,基本上进入游乐场所是不需要在「疫苗通行证」下进行「主动查核」,但如果游乐场所内有一个溜冰场,而在这个公众溜冰场(运动时)是不需要佩戴口罩,那进入这个溜冰场时就需要「主动查核」。正如在公众(娱乐)场所内,有些电影院或表演场所容许客人饮食时,我们亦需要「主动查核」。这大致上就是第一项(放宽措施)。如果市民持「黄码」,是可以进入这些「被动查核」的地方的,没有问题的。不过如果要到「主动查核」的地方,就未能进入。
第二项是一个行政安排,我们会将政府辖下街市与私营街市的安排看齐,即是说,我们只会被动查核「疫苗通行证」及「安心出行」,入口不会有人主动去查核你的「疫苗通行证」或看看你有没有扫描「安心出行」(场所二维码),这只是想与私营街市的相关要求看齐。
第三项是有关一些室外场所,刚才说过场所的风险,如果是室外地方,空气流通较好,我们有理由相信风险是相对小。在室外体育处所的观众席,以及马场的室外范围,我们会容许饮食。
另外,有关表演场所,我们想与早前已放宽的措施看齐。在表演场所,我们会容许饮食。
接下来的一项,是关于露营地点及其他室外康乐设施,例如沙池等地方,我们会重新开放这些政府辖下的设施。
最后一项是有关健身中心。现时,健身中心的每一个小组不能超过12人,而(超过)12(的,每)人之间都要有1.5米的社交距离。我们现在要放宽及调整的社交距离措施是将会取消每位参加者之间相距1.5米的要求,变成每12人为一组,只需要组与组之间相隔1.5米。这些是会调整的防疫措施。
我想在此重复一遍,不厌其烦地再说,因为重要的事情需要多说几遍。希望各位市民和记者知道,冬季流感临近,如果尚未接种冬季流感疫苗,请快点劝谕身边的朋友(接种),或者你自己应尽早接种流感疫苗。尚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亦要好好把握机会,预留适当的时间,身体才可以制造足够的抗体抵抗感染。疫苗接种是我们的防控政策的重要一环。
接下来我会谈谈坊间就紧急应变措施及口罩的讨论。正如刚才张医生所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仍然认为新冠(疫情)是大流行,需要提高警觉,维持紧急事态。其实我想指出,每个政府对于(涉及)公共卫生的重大事情,包括疫情,都会有一些预备及应变计划的级别。香港有三个(应变)级别:一个是「戒备」级别(Alert);一个是「严重」级别(Serious);第三个级别是「紧急」,即Emergency。甚么情况才会达到「紧急」(应变)级别?其实是有条件的。第一是认为那是持续会在社区爆发的疫情;第二是需要一系列措施去控制疫情,例如需要监测、调查、实验室支援或感染控制等;第三是需要跨部门、跨政策局合作,甚至是国际之间的合作,一般是由特首带领。这些情况就称为「紧急」(应变)级别。在「紧急」(应变)级别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制订一系列有关公共卫生的紧急事态规例,在法律框架下控制疫情。这是本地的情况。
放诸海外,除了世卫提到(疫情)仍属紧急(应变)级别外,其实美国上月也继续将有关新冠病毒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延长至明年一月。正如世卫今日也有一个新信息提到,虽然疫情好像稍为放缓了一点,死亡率亦相继降低了一点,但是希望香港或世界各地的市民都仍然要保持警觉,(疫情)仍属大流行。我们需要知道,数字下降是因为很多国家其实已经不再(进行)检测,甚至很少汇报(个案),故可能稍为低估了情况。换言之,我们仍然需要一个很警觉的心态去面对疫情。
还有是有关「口罩令」的讨论。正如我刚才所说,(佩戴)口罩是其中一个减轻对人群和个人(带来)风险的重要方法。(佩戴)口罩不但能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别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染病,但有佩戴口罩,便可以减低传播风险。其实有很多临床数据证明(佩戴)口罩非常有用。如果个别活动中需要除下口罩,我们会视之为风险较高的活动。再者,我们将进入冬季流感期。经风险评估,以及衡量市民的不便程度,我们不打算解除「口罩令」。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十一月九日刊登了一篇最新的美国文献,指出美国一些省份撤销了「口罩令」,它亦比较了一些有「口罩令」和没有「口罩令」的省份的情况。最初的新冠疫情是差不多,但到了第十五个星期,比较两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情况,研究)发现撤销了「口罩令」(的省份),其学生群组内多出很多受到感染的人,每1 000个学生便增加45个,即5%。因此,这是一个很确实的临床研究,让我们知道(佩戴)口罩可以保护市民,亦能减低传播风险。
完
2022年11月10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0时40分
香港时间20时40分
网上广播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简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