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财政司司长就《2023年拨款条例草案》恢复二读辩论总结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主席、各位议员、各位同事、各位市民︰
早晨。首先很感谢各位议员在上星期就着二○二三至二四年度《财政预算案》发表了宝贵意见,给予我们很多建议和提醒。刚才有七位局长同事已经就着一些大家关心的课题作出了回应。
接下来,我会向大家汇报一下环球和香港的经济概况、编制《财政预算案》时背后的思路,以及就着议员们关心的问题再作一些补充回应。
首先是环球经济状况。过去一年可以说是相当困难,而踏入二○二三年就更加显著恶化。一个是中美关系、俄乌冲突、地缘政治所引发的风险,包括高通胀导致利率上升得很快,而且持续高企,还未停止上升,这拖累了需求和全球经济表现。
此外,近期美国也好、欧洲也好,亦出现了银行接二连三倒闭的情况,对金融市场亦造成一些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四月预测环球经济在今年的增长会下跌至大概2.8%,而去年则是3.4%。它还表示(对环球经济增长)不乐观,「硬着陆」的风险很高。
我们又看看几个主要经济体。美国第一季的经济很弱,它说它的第一季年增长率是1.1%,这是年增长率,如果是季度的话就要除以四。去年是多少呢?去年美国的经济增长是2.1%,但其劳工市场仍然是偏紧,所以其高通胀率看来并不容易降下来。如果是这样的话,现时市场估计,联储局起码还会再加息一次,然后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这亦会减弱需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今年整体美国的经济增长大概是1.6%,较去年的2.1%明显下跌。
欧洲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其今年的经济增长是0.8%,去年是3.5%。欧洲面对的情况由俄乌冲突、高通胀,到央行收紧银根,这方面大家都很清楚,我不再详细地说。
内地今年的经济增长较去年好,预测数字都较去年好。第一季经济增长了4.5%,这是超出市场预期,其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5%左右。现时市场估计会超过这个数字,有些人估计超过6%。当然,因为外围的变化很大,所以对于内地而言,今年余下时间的经济增长虽然乐观,但仍然需要审慎。全年方面,内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是5%左右,我们认为有机会更好。
其他亚洲地区又如何?发展中的亚洲、东南亚地区,其实去年的经济是不错的,但到去年十二月开始转弱,如果以美元计算,其出口货值是下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发展中的亚洲地区今天的GDP(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大概是5.3%,较去年好。
以上是外围的经济状况。
外围的经济状况对我们来说有甚么含意?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一个很小的全开放经济体,所以外围有些甚么波动时,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刚才我扼要地说明了环球和几个主要经济体的情况。大家可能都会明白到,第一,就是中美关系、地缘政治所引致的经济割裂逐渐明显。过去一年多,大家听到很多经济学者或商界朋友的用语,指考虑到地缘政治关系,原本的供应链、最齐全的生产链在中国内地,有一些人说是否要「onshoring」,将部分生产活动搬回美国,或到其他地方。美国在微电子方面甚至出台了金额颇高的补贴政策,以抢夺这类生产线;亦有说「friendshoring」,即移到一些在政治上是盟友的地方;亦有说「nearshoring」。这些政治上的取态引发的经济影响,使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都会发生变化。亦有一些商界朋友说,是否日后的供应链会是「中国+1」,因此供应链、产业链的变化会影响国际贸易。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转口港,所以这方面对我们的影响是明显的。
此外,加息还未完结,即使只是再加多一次,百分之0.25也好,息口都会在高位徘徊一段时间。银根紧拙对于做生意的朋友来说,成本自然就会加重,加上现时地缘政治,以及外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我们比较需要关注的是金融市场的风险和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所带来的社会震荡。
这对特区政府的工作有甚么影响?我们的回应是,第一,要有底线思维,要有好的风险意识,就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有应对预案和演练,以至无论外围发生甚么情况,引致冲击,我们都能够支持得到,并建立强大缓冲。此外,不可以只管风险,还需要谋发展,这亦是国家常说的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而好的发展就是安全的保障。
刚才提到的是外围一些大形势,香港又如何呢?从去年说起,香港去年是乏善足陈。去年,我们的GDP下跌了3.5%。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三头马车」都下跌,出口下跌14%、固定资产投资下跌7.7%,唯一稍微支撑得住没有下跌得那么严重的就是消费,下跌了1.2%。但幸好去年整体通胀率较低,是1.9%。为甚么去年的通胀率较低?因为我们计算通胀率时是计算家庭开支,而当中租金的比重占了四成左右,去年住宅的租金一直下调,所以缓减了一部分的通胀压力。
第二,失业率又如何?失业率从去年二至四月份高峰的5.4%,一直回落至去年年底,大概是3.5%。资产市场又如何?股票市场去年下跌了15%,大家回想一下,去年外围确是风高浪急,在首十个月,股市下跌了37%,不过后来强力反弹,所以年底计算时,股市整体下跌了15%。股市每日平均成交量大概是1,250亿元左右。楼市又如何?楼市去年是有秩序地调整,下跌了约15%。如果从楼市近期的高峰,即二○二一年九月开始计算,到去年年底大概下跌约16%。
为何我会说去年楼市是一个有秩序的调整呢?特区政府紧盯着物业市场,去年楼市下跌时,成交量大幅萎缩。去年成交量约45 050宗,二○二一年是约75 000宗。如果看中期的平均数,由二○一三年至二○二○年,每年成交量均有50 000多60 000多宗。虽然去年楼价一直下滑,但算是有秩序地逐步下调,而成交量低则意味在去年经济环境欠佳、息口上升的情况下,置业人士自然较为审慎;但同时我们看不到市场上有人急于「散货」,把手上的住宅物业推出市场,因此这是较为有秩序的调整。考虑到下跌情况从很高的楼价调整下来,楼价仍然很难负担,特区政府因此不需要采取行动,一直密切留意市场,让其有秩序地调整。这是我们去年的经济状况。
踏入二○二三年,情况有所改善。随着疫情受控以及通关,整个社会变得开心了。社交距离措施亦撤销,大家恢复外出活动,亦恢复与内地和国际便捷通关。虽然直至今日,国际航班的运载量只是回复到疫情前约一半,但已带动整个经济气氛。今年整体经济情况较为乐观,不过首两月的出口数字下跌百分之二十几,相比去年第四季而言,跌幅更加明显。幸好在恢复与内地通关之后,很多旅客访港,服务输出显著增长16.9%,旅客来港消费和吃喝,餐饮零售均受惠,再加上市民也外出消费,私人消费的增幅为12.5%,顶着出口下跌的压力。由于市场气氛改善,固定资产投资亦扭转了劣势,由去年下跌7.7%,到今年第一季上升5.8%。通胀率在此形势下没有飙升,去年通胀率是1.9%,今年的通胀到目前维持相若,我们预测全年通胀率大概是2.5%。失业率则一直下降至现时大概3.1%左右 。资产市场方面,踏入今年,首三个月楼价稍为回升,反弹5%,成交量由年初承接去年跌势,最初一月成交量不高,到二月约4 300宗,三月份则为6 690宗。我们暂时的解读是楼市经调整后稳定下来,开始反弹,成交量回升,是一个稳定的局面,这是楼市大致的情况。
股票市场首三个月上升3%,四月份回落,四月底与去年底比较大致持平,每日成交量在首三月约1,270亿元,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情况。这是去年和今年香港第一季的经济概况。
当然,除了观察这些数字外,我们亦很关注市民就业收入情况。市民就业收入每三个月计算一次,到今年一月份时大概上升了4.9%。二月份的数字也差不多,这是我们现时的形势。所以作为小结,我们初步观察今年第一季情况较去年第四季好;当然亦较去年第一季好;而第二季的情况应该会较第一季好;今年的情况会较去年好。我们估计今年GDP增长是3.5%到5.5%之间。
藉此机会,我想向大家解释一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编制《财政预算案》时的思路是甚么。我们去年预备《财政预算案》时,评估出口情况不会好,投资环境也不会好,特区政府唯一能做的是刺激私人消费,和尽能力保住中小企,而透过保住中小企,就能保住就业。因此我们去年提出的政策措施中的主要举措有「百分百担保特惠贷款」,方便中小企借贷,增加其借贷额、延长还款期、延长「还息不还款」的期限等。若企业认为有得做,希望撑下去,政府便会支持它们。保住企业,就能保住背后的就业。中小企占全港企业数目超过98%,其雇用的员工人数占私营机构雇员的45%,而其雇用的员工大多属于中、基层,因此保住这个板块是重要的。这个板块不仅是保住就业,也是保住社会稳定。加上物价比较平稳,失业率一直下调,这是为何去年我们在比较困难的环境下能够挺过来,同时社会亦比较稳定的其中一些因素。第二方面就是「撑消费」,因此去年政府派发消费券,我在此多谢各位议员帮忙通过拨款,让消费券计划能顺利推出,去年我们就这样撑过来。
今年我们预备《财政预算案》时,虽然看到经济势头有所改善,但仍需巩固。正如我刚才所说,一、二月出口下跌超过20%,接下来地缘政治将如何变化,没有人知道,因此我们还是要继续「撑消费」。今年再推出消费券,尽管我知道有些议员未必完全同意,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们的思路,为何在财政仍然相对偏紧的时候,政府仍要派发消费券。不过政府亦将派发消费券的金额减少一半。在经济复苏的初期,市民的压力仍然很大,中小企的压力仍然很大,因此去年推出的纾缓措施,不论是退税、退差饷以至其他措施,政府都会继续推行,但金额需要减少一点,请大家谅解,政府希望能够藉此兼顾各方面。这是经济方面的情况。
当我们判断香港的经济发展情况时,不能总是看着倒后镜,回望过去的情况是如何。那麽未来将会怎样呢?可以这样说,未来是有挑战亦有机遇;挑战有来自外围的,也有属于内部的。外围挑战就如刚才所说,有地缘政治、高息环境、银根偏紧,这将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挥之不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只能做好风险管理。内部而言,我们自身在短期、中期的挑战在何处?一个是人力、人才供应偏紧。第二是土地供应在短期仍然偏紧,这制约了香港的发展容量。另外,香港的产业结构直到今日仍然是比较单一,香港要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发展的质量、加大发展的体量。在这方面,上届政府以至是再上一届政府都有提到,社会亦普遍有此共识──通过发展创新科技来提升产业结构。一方面,创新科技本身就可以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生物科技、大数据、新工业、新能源等产业;另一方面,亦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创科是我们的重要抓手。至于刚才说土地房屋供应偏紧,刚才发展局局长和房屋局局长都交代了一些工作,在特区政府的施政中,这是我们其中一个主要的、优先的工作范围,大家全力以赴去做。
第二方面,在劳动力方面,就人才输入而言,除了「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还有几个不同的输入人才计划,几个不同的输入人才计划的条件都放宽了。扼要来说,去年十二月底推出「高才通」和修订了不同的人才入境计划后,外间的反应是很好的,收到的申请超过60 000宗,批出的申请超过30 000宗,暂时来说反应不错,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劳动力亦是我们要面对、要处理的问题,这方面需要与社会各界,尤其是立法会的朋友们,一起讨论。在政府来说,我们不会回避这个问题,会积极面对,寻求一个在社会上大家都能够接纳的方案,去处理一个困扰我们发展和很多行业的问题。
刚才提到创新科技的发展,过去两届政府投放了的资源有1,000多、2,000亿元。我们看到创科生态开始蓬勃,在社会有这样的氛围。在数码港、科学园和其他地方的创科企业,以至初创企业的数量都增加了很多。但这还未足够,亦未够快。即使我们这么多年努力下来,这些努力的初步成果还未转化成产业,还未转化成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所以今届政府提出在「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相结合的思路下,我们要积极作为。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我们要「抢企业」、「抢人才」,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拨款300亿元成立「共同投资基金」,希望通过这样可以加快吸引一些属于重点产业的企业落户香港。他们来到的话,希望可以带动整条产业链,亦可以通过这样改善我们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这方面我们都正在努力中。
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以来我们离不开国家的发展,亦有赖国家一直以来对我们非常坚实的支持,所以在我们未来的发展路向方面,除了审视自己,即我们的制度优势和独特功能外,同样重要的是要对接好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全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去年十月的「二十大」、今年三月的「两会」,国家明确提出朝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发展。具体内容方面,一个是创新科技,一个是绿色发展,第三个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而横跨这些的就是数字经济发展。我们在《财政预算案》中提出,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除了「十四五」规划确立的「八大中心」定位外,我们要开新的赛道、要有新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提出,第一,我们要发展数字经济;第二,我们要推动互联网3.0的发展。互联网3.0在过去一段时间,尤其在虚拟资产的领域,在一些地方出现过一些问题。我们研究过有关个案,认为之前出现事故的个案是因为经营有问题,甚至是有违规的经营。例如某些平台,把其资金与客户的资金混在一起使用;亦有平台自己做庄家,与客户的利益有冲突。以上皆因为它们没有被纳入到合适的监管框架内。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的规管是国际认可的、高水平的。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在虚拟资产方面引入监管的框架,将其纳入合适的框架,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金融安全和稳定,保障这些金融活动不会引致金融风险并传导到内地,我们就可以发展。所以我们提出发展互联网3.0。
我可以向大家报告的是,自去年十月发表相关的政策宣言,以及在今年二月公布《财政预算案》后,发展Web3.0引起很大的回响。我到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时候,就这些范畴亦接到了很多查询,亦作不少讨论。香港三个星期前举办了数场关于互联网3.0的国际研讨会,反应非常踊跃,可以向大家说,从外地到香港参加研讨会的人数比本地的参与人数还多,有数万人从外地来港。所以只要我们把Web3.0纳入一个合适的监管框架,相同活动、相同风险,就使用相同的监管要求,尽管有关体现方式可能不一样。把它纳入良好和平衡的监管框架,就可以让其持续、负责任地发展。
第三,就正如刚才陈浩濂署理局长(署理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所说,我们要发展成为国际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的中心。绿色金融方面我们做得很好,绿色科技方面其实我们也做得不错。现时在数码港和科学园,有100多间绿色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我出外公干时曾碰见他们。其中有一位年青人,他在大学时研究甚么呢?他研究为何蚂蚁在撒哈拉沙漠这么炎热的环境下能够生存,后来发现蚂蚁身体结构上表层有些特别,经研究后他们透过纳米技术发明一些新的涂料,涂在一些建筑物外墙,就可以大大减低室内的温度五至六度,既节能亦能节省金钱。我最近一次到科学园看到一些年青人用新的技术保育珊瑚,而这个技术亦已出口外地。再加上我们是大湾区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大湾区,尤其是深圳,科技发展得不错,所以如果我们将自己定位成为国际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中心,把这两个结合,双轮滚动,便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发展一个新的产业。这方面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在经济发展的短、中期方面,这是我们大致上的思路和部署。
听到大家早前的发言,知道有议员关心我们的公共财政是否稳健。我可以向大家说,我们的公共财政非常稳健。今年的赤字是1,200多亿元,较原来的赤字预算560亿元多了600多亿元,为甚么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市道不好,所以印花税税收减少了400多亿元。第二,卖地收入减少了500多亿元。不过,过去一年,我们的发债较原定多了310亿元,一来一回,就大致解释了上述赤字。
第二,在审视我们的公共财政时,不能聚焦一年或两年就下结论。就如《财政预算案》中所言,香港是小型且全开放的经济体,一些大的经济体「打一个喷嚏」,我们都会受影响。所以,我们要看整个经济周期,在这个周期里,我们的收支是否平衡;我们是否符合《基本法》的要求。这方面,我们是绝对有信心的。例如,我们看二○二三/二四年在发债后,赤字大幅减少至大约500多亿元。如果届时的税收如今年一样,较预期好,赤字还会再收窄一些。甚么时候开始,不用发债政府也会有盈余呢?二○二五/二六年,即两年后。只看这些或许并不足够,大家可能会问,政府开支占GDP的比例如何?二○二二/二三年是高的,超过28%,为甚么?因为推行了防疫抗疫措施。单是保就业计划,一次已经消耗400多亿元,所以这年是例外的。未来几年,政府开支会逐年下降,令政府开支占GDP的比例回落到五年后大约22.1%。那麽收入又如何?今年收入方面较差,刚才已经解释,卖地收入减少,印花税收入也减少,所以今年政府收入占GDP大概21.4%,五年后将回升至23.4%。即是说,在政府开支占GDP的比例和收入占GDP的比例,差距会一直收窄,最后收入将会超过支出。
财政储备方面,今年三月「埋数」时政府的财政储备有8,300多亿元,相当于政府12个月的开支。五年后将有9,800多亿元,接近10,000亿元,相当于政府14个月的开支。当然在这五年期间,包括二○二三/二四年,我们每年会发债650亿元,我们因为有很多基建、土地等各项工作要做,要善用市场的资金,同时亦保存雄厚的财政实力,应对任何变化。我们每年发债650亿元,但其实借贷比率很低,目前特区政府的借贷比率是GDP的4.3%,五年后是GDP的9.5%。经常有人拿来与我们比较的邻近城市,其借贷占GDP的比率,是120%至130%,当然,借贷后其财政储备很大。在处理整个公共财政方面,我们有守有攻,是稳健的。
最后,回应一两位议员提出的问题:大家关心的土地房屋。公营房屋方面,刚才何永贤局长(房屋局局长)已经回应;土地方面,甯汉豪局长(发展局局长)亦已经回应。特区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是全力推动土地房屋发展。在公营房屋方面,未来10年,我们已找到足够土地,不只达标,还略为超标。只因为建屋需时,处理土地亦需要时间,前五年的供应较后五年相对较少,所以期间我们会兴建「简约公屋」,尽可能减少供求差距带来的压力。私人住宅楼宇方面,未来三至四年的供应量,是107 000个单位,可以说,这是自二○一二年以来最高的。此外,落成量方面,二○二二年的落成量是21 000个,今年的落成量也是20 000个,未来五年平均每年均为20 000个,所以可以说,私人住宅楼宇的供应除达标外,亦算是稳定和充裕。
龙汉标议员问,在什么情况下,特区政府对楼宇需求管理措施会有所调整?可以这样说,我们一直有留意,目前来说我们不觉得有这样的需要。你问我考虑什么因素?当然,第一,考虑供求。虽然未来供应每年有20,000个,相对以前来说,是比较充裕的。但事实上,需求方面还是相当热切。现时的楼市虽然经历调整,这个水平我们觉得还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现在供款占市民家庭入息中位数大约是69.7%,是相当高的。过去20年平均数大约是51%。所以当我们考虑是否调整「辣招」的时候,要看供求、市场的情况、价格,也要看一手楼、二手楼间的差距如何,因为这个差距某程度上反映了市场是偏紧还是没有那麽紧。此外,亦要考虑整体经济状况。这就是我们的思路。
刚才提到社福开支,孙玉菡局长(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很详细地解说,我不多花唇舌。我只想在这里作一个小结,我们在编制《财政预算案》时,是以市民为念。为什么我这么说?过去五年,由二○一八/一九至二○二三/二四年度,这几年比较,政府经常开支方面,医疗卫生开支增加了44%,社福开支增加了52.2%,教育开支亦增加了21.6%,过去五年在这些重要民生范畴的经常开支,其实有相当可观的增长。与此同时,过去五年,我们对于中产人士薪俸税方面,亦作了一些调整,有扩阔税阶、增加免税额、税务宽免等。五年下来,其实少收了1,260亿元,同时间,在社福、医疗、教育的开支有相当的增幅。这某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就是钱应该怎样用。最近有报道指,发出薪俸税税表的数字减少了,有些朋友会问:为什麽?会否少收了薪俸税?向大家报告一下,过去数年,当我们有税务宽免,例如减100%,最多不超过──最近是6,000元,早前是10,000元,甚至20,000元。每次推出,最少有90万人跌出税网,即不需要交税。我们看到数据,虽然现在政府发出的报税表数目减少,但是,交税的薪俸税纳税人是增加了。如果把今年的数字与去年比较,去年薪俸税纳税人大概140万,今年大概146万;薪俸税收的金额亦增加了,去年大概是770亿元,今年大概是830亿元。换句话说,坊间有些人担心是否有些人走了,我们的薪俸税收入会减少?事实上,他离开了以后,该份工作还是要有人做,接替那份工作的人还是有相当入息,所以在薪俸税方面,影响不大。反而,刚才的数字让我们在未来施政时要作反思:薪俸税收入多了、纳税人多了,他们究竟来自哪里?因为税表派少了。换句话说,这几年受疫情打击最重的是中低收入人士,尤其是基层人士,因此原本有些仅仅入税网的人士,就变成不用交税,就是这样的情况。
主席,各位议员,这份《财政预算案》是本届政府第一份预算案,今年亦是香港由复苏迈向发展的关键之年。《预算案》的目标很明确──除了为市民提供必须的支援外,就是聚精会神拼经济、谋发展,希望推动香港经济重上一个较快的发展轨道。在国家的坚实支持、「爱国者治港」全面落实,我们社会局面比较稳定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结合「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发挥好香港的制度优势和独特功能,积极对接好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力全速推动香港的经济发展。
主席,我们亦十分重视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我们的社会里广泛地分享,将经济发展化成生活质素的提升,让市民有真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这方面,请大家多向我们提出意见,和我们一起努力。这就是二○二三/二四年度《财政预算案》的目标。我恳请各位议员支持《2023年拨款条例草案》,让《预算案》中的各项措施可以早日落实。多谢大家。
完
2023年5月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1时22分
香港时间21时2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