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卫生局副局长在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会议就医院管理局提供的专科服务、非紧急手术及检查服务开场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主席:
公营医疗服务是本港医疗系统的基石和全民安全网。现时,有关服务主要是由医管局(医院管理局)负责。医管局一共管理43间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并按区域划分为七个医院联网,除了普通科门诊和社康护理等基层医疗健康服务外,主要为市民提供全面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医疗服务,包括急症室服务、急症及疗养住院护理、专科门诊,以及相对非紧急的日间手术等。
医管局专科门诊的定位为处理专科比较复杂或严重的个案。一般而言,医护人员会就获转介病人的临床情况,把病人分流至紧急、半紧急或稳定类别。同样地,医护人员亦会按病人的临床情况及需要,安排病人接受相关检查(例如放射诊断造影)或其他治疗,包括手术。
随着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医管局每年专科门诊服务服务量已达至800万人次,而且每年增加约90万个新症。鉴于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加上医护人手短缺,专科门诊及相关检查和治疗的轮候时间亦因此面对非常大的压力。不过,缩短轮候时间是医管局责无旁贷的事情。
事实上,导致公营医疗服务量日益增加有许多因素,其中特别是公营医疗服务在分流病人往适合的服务方面仍有待改善。譬如一个病人同时在两个内科不同专科覆诊,其实可以集中于一个内科门诊处理,病情相对稳定及轻微的可分流到基层医疗或家庭医生作有效跟进,而简单手术亦可以用日间手术服务增加效率等。政府有见及此,于二○二二年十二月公布《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蓝图》提倡将医疗体系的重心从偏重治疗、以医院为重心的第二层/第三层医疗格局,转向至以预防为重、以家庭为中心的基层医疗体制。长远而言,其实完善基层医疗服务长远有助纾缓第二层及第三层医疗服务压力。
与此同时,医管局亦一直密切留意并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服务模式,更有效率地管理病人的轮候时间,以便更有效应付服务需求。
为进一步改善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医管局于二○一九年年底确立了「截上游、放下游、中间分流」的策略。
「截上游」的目的是透过转介管理,以减低专科门诊的压力。除此之外,医管局亦善用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安排病情稳定但仍需专科支援的病人于家庭医学专科诊所跟进。
「中间分流」的目的是将获转介至专科门诊的个案作出适当的分流,以不同的方式加强服务支援,例如将新症转介安排至另一个相对较合适的专科门诊、成立更多跨专业团队综合诊所,让合适的医疗人员为轮候专科门诊的病人提供适时的治疗。
「放下游」的目的是将康复及病情稳定的个案作覆检及适当安排,例如将病情好转及稳定的病人安排于基层医疗继续跟进。为此,医管局引入「共同医治模式」,为病情稳定的专科门诊病人提供选择到社区接受私营基层医疗服务,而所腾出的相关专科门诊名额则可让其他病人使用。
政府为了更有效监察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为个案数目较多及轮候时间较长的内科设定目标,这是首次为医管局订立明确绩效目标,并在二○二三/二四年度把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减少20%,即将最长轮候时间(第90百分值数)由122个星期减至97个星期或以下。虽然97个星期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很长的时间,但也是一个开始。近期内科门诊轮候时间亦持续改善,最新内科稳定新症的最长轮候时间(第90百分值数)为102个星期。
《施政报告》亦提出改善病人于医管局专科门诊就诊的流程,目标是希望有75%病人于60分钟内完成由登记至医生诊症的流程,以及于120分钟内完成由登记至取药的流程。最新数据显示两个流程的绩效目标均已达成。
至于非紧急手术及检查服务,医管局亦正多管齐下致力改善有关服务的轮候时间。措施包括增拨资源以增加手术服务的服务量、编定手术优次、采用高流量手术模式、推展非手术治疗方法、增加人手及仪器数目以配合运作需要等。另外亦推出不同公私营合作计划分流及应付服务需求。
在考虑如何善用公私营协作计划的时候,医管局会作出整体性的考虑,包括不同专科的实际情况、基层医疗是否适合承接某些专科或某些病情比较稳定的病人,以及私营市场及公营系统相关专科的人手情况。
面对公营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时服务模式并不可能持续。长远而言,我们需要改变自身对于健康管理的观念──预防胜于治疗,病向浅中医。因此,基层医疗概念必须好好落实,我们期待「一人一家庭医生」能够如期推行,初病及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可以由家庭医生跟进,真正复杂或严重的个案才由专科医生处理。此外,政府亦会督促医管局检讨及改善现时的服务模式,包括配合基层医疗发展、善用私营医疗资源、提高自身的服务效率,多管齐下地积极管理及改善各项服务的轮候时间,并且确立明确的绩效目标,以应对社会的需求。多谢主席。
完
2023年5月12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2时50分
香港时间12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