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在人口政策与香港未来发展论坛主题演讲(只有中文)
********************************
娴姐(香港好联盟主席陈婉娴)、兴姐(香港好联盟副主席叶顺兴)、两位教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叶兆辉教授和香港好联盟顾问陈丽云教授)、毓伟(立法会议员梁毓伟)、Jennifer(妇女事务委员会成员郑余雅颖)、贺丹主任(全国政协第十三、十四届委员及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大家好!我觉得我是夹心阶层。贺丹主任谈了全国的情况,我知道稍后叶兆辉教授会谈全港的情况,所以我便看看窄一点的课题,代表政府谈谈人口政策下的人力与人才角度。
事缘是这样的,我刚检查电话,我答应出席本论坛,全因娴姐邀请我。四月十二日是「乐群(乐群社会服务处)慈善筹款晚宴」,我有幸坐在娴姐身旁,一坐下她便问我八月二十六日是否有空。当然我想也不想便答应娴姐,我知道主题谈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牵涉的政策局很多,并非只是劳工及福利局可做完所有工作,但我觉得不要紧,我可出席就此课题与大家分享数点看法,主要从人才和人力角度谈。因时间关系,我只想谈三大点。
正如贺丹主任所言,香港的老龄化问题在全国处于「领先」的阶段。大家耳熟能详,每五个人便有一人是65岁或以上。大约五年后,教授很清楚,就是每四人就有一人。老龄化问题对我来说有两方面:一是福利方面所产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在我看来,劳动市场最大的影响是,这段时间大家经常说:为何劳动人口参与率下跌?我觉得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因劳动人口参与率是计算劳动人口,分母是所有15岁及以上陆上非住院人口。老龄人口增加,确实令整体劳动人口参与率下降。我回去查一查,若只看15至64岁这年龄组别,似乎多年也没有大变化,劳动人口参与率为70%左右。
但是否代表我们不做工夫?我觉得不是。正如贺丹主任提到,现时人口老龄化下,年轻人数目正在减少,所以在现有人口中,一定是希望鼓励多些健康、有活力的银发一族参与劳动市场,这是我们要做的。
第二是妇女劳动人口参与率,要多做工作。一边要辅助他们,另一边当然是既然本地人不足,要输入人才,我们两边都要看。今日是妇联办的论坛,我先谈妇女的部分。在本地方面,如何令尤其是更多妇女可参与劳动市场,最近我做了一连串的工作,每一件都似乎不大,但希望加起来慢慢可令更多愿意工作的妇女,可处理到家庭需要而参与工作。
这包括将在九月推出的「在校课后托管服务试行计划」,找到50间学校,学童放学后无需离开学校,可留校至下午六时,甚至有些学校愿意延至下午七时,希望可让一部分尤其是基层妇女无需太担心照顾子女放学,可出外工作时间长一些,但这是针对小学,我们觉得中学未必需要。
另一个是现在已有、你们已协助做的社区保姆(邻里支援幼儿照顾计划),但明显社区保姆有空间做得更大更好,我们会思考。我们觉得社区保姆是让妇女有多些空间走出去的另一个方法。
第三个我想谈的,尤其是在劏房较多的区推出「社区客厅」的概念扶助劏房户。概念很简单,我们没有办法一夜之间解决劏房问题,仍有人因种种原因居于市区劏房,但我们可扶助他们,尽量减少他们留在劏房的时间,最好只是睡觉的时间。在睡觉以外的时间,他们可以去哪里?最好在社区附近找到地方让他们可聚首,这就叫「社区客厅」。我估计这概念可帮助很多劏房户妇女,如果子女在「社区客厅」得到照顾,她们便可以工作。同时,「社区客厅」应是邻里相助,我不认为劏房户需要大家给予很多东西,他们要的是一个环境。若有环境聚首,妈妈与妈妈之间可互相帮助,既然有「社区客厅」,一位妈妈可照顾多名儿童,大哥哥、大姐姐可协助看顾年纪较小的。我不觉得事事需要社会给予,他们也可自助。这是希望释放女性劳动力的另一个概念。
然而我觉得更有效的,正如刚刚我与梁毓伟说,贺丹主任也提到,国家的产假提升了。我个人的看法是:若要让更多已生育妇女愿意重投职场,一个友善的工作环境和更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可能帮助更大,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不认为两者需要法律手段促成,但现时很多企业皆很重视社会责任。劳工处稍后会推出新一轮《好雇主约章》,我很希望藉此多做真真正正家庭友善的措施,包括给予多些弹性时间,以及有些企业正在做,如有学童放寒假、暑假,但妈妈要上班,雇主容许她带小朋友回办公室,让她无需太担心,子女亦可观察爸爸妈妈工作地点的特征。凡此种种小事加起来,会帮助我们发掘妇女重投职场的能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很大的群体是银发一族。我们现时确是每五个人就有一人是65岁或以上,但记忆所及当中大多数应有约四分之三是85岁或以下的「初老」,85岁以上则占总人口约5%,很难请他们投入劳动市场;但介乎65至70多岁应有很多银发一族仍很健康,具备很多技能,应有空间鼓励更多人参与劳动市场。事实上在过去数年,整体劳动人口下降,但若分析分类数字,60岁以上年龄组别的劳动人口参与率其实上升,其他组别则下跌,这可能因为老龄人口增加,另一方面看到很多老人家——我觉得不应叫老人家,应是60岁以上银发一族——希望参与劳动市场。我希望政府可在未来日子多做工夫,让银发一族劳动人口参与率有所增长。
但不论我们如何深度发掘现有人口的潜能,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整体劳动力不足。统计数据让我们看到,劳动人口似乎在二○一八年已达峰值,接着的日子也在下降。若要补充劳动人口不足,我们定要向外望,所以也是这原因,行政长官在去年《施政报告》有一系列「抢人才」政策出台。我知道当时有报章认为「抢」好像很俗,为何不说吸引人才;我则觉得「抢人才」很贴切,原因是吸引人才是静态的,「抢」的意思是我等不到,我要用力主动寻找。虽然可能是俗一些的字,但却活灵活现表达我们急不及待、希望快些填补劳动人口缺口的决心。
有关工作相当多,大家熟悉的包括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及优化其他输入人才计划。成效如何?过去我们也提到,成效确是超出当时的预想,因最初很难估计结果究竟会如何,但这是好现象。这样多优秀人才愿意来港,亦反映香港有吸引力。我认为香港最大的吸引力是有完备的生态环境,整体而言不论香港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以至整体社会的吸引力,单看每个范畴,很多城市可能较我们优秀,但整体而言香港的优势仍然明显。也是这原因,吸引相当大量优秀、高学历或高收入群体选择来港。
「抢人才」来港这部分,我觉得较快做到,但要留住人才,则要慢慢、逐步逐步细心做,这是下一个挑战。人才来港后,我们可以留住多少,这是另一重考验。需要的工夫和政策都不一样,而我们正开始做这方面工作,尤其是「香港人才服务窗口」的实体办公室。之前需待立法会批准拨款,只有网上服务,但即使只有网上服务,点击率以特区政府网站而言,我觉得已很高。有实体办公室后,希望可多做工夫,让来港人才有更多诱因,并感受到我们强烈的善意从而留港发展。
但我想强调,虽说「抢人才」,但本地人是我们的根本,我每次出外解说均强调这一点。我明白一谈到输入外来人才,本地人总有情绪反应,觉得政府是否不用本地人,我们绝对不是这意思。本地人足够的话,我们何需出外找?本地人不论对香港的认识和忠诚,一定是最好;但我们要面对现实,每年只有50 000名新毕业生投入劳动市场,如何分配也不够,实在很困难。我跟不同行业讨论,大家的主旋律有两点:一是请不到人,二是青黄不接。若人人皆这样说,香港的本地人才库只有这样大,如不思考外来人才,永远没有办法解决这问题。
我很希望清晰表达,本地人只要有意愿在港发展,本地有无限机会,在此不赘,一息间让叶兆辉教授分享,我先停一停。多谢大家!
完
2023年8月26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19时29分
香港时间19时2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