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五题︰对中医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拨款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陈永光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的答覆:
问题:
关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对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开办的全日制中医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拨款,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是否知悉,在二○一九至二○二二年的三年期及二○二二至二○二五年的三年期,教资会资助上述课程的第一年收生学位数目,以及由二○二○年至今,教资会就该等课程向上述三间大学提供的经常补助金总额,以及按教学、研究和专业活动用途划分的拨款金额分别为何;
(二)鉴于教资会在分配教学用途拨款时,会按概括学科类别划分的相对成本加权数值,把成本总类分为三类(即医学及牙医学、工程及实验室为本学科,以及其他),而据悉中医学不属于医学及牙医学,亦不属于工程及实验室为本学科下与医学及卫生有关的学科,政府是否知悉原因为何;及
(三)是否知悉,教资会会否把中医学归类为医学及牙医学,或与医学及卫生有关的学科,令中医学学士学位课程获得适切的教学用途拨款;若会,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及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简称教资会,一直积极为香港各行各业培育人才,并十分重视中医的人力需求。按现行机制,教育及医疗属于特定人力规划范畴,现时中医亦包括在内。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就相关学科所提供的收生学额,乃由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每三年经考虑相关政策局的建议后作出决定,然后由各大学在三年期内招收指定数目的学生修读。若个别特定人力规划范畴学科需求增加,相关政策局会按既定程序在政府内部寻求增拨资源,再通过教资会以整笔拨款方式向大学发放。在就学人数达标的前提下,大学可以灵活运用及分配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
由于陈议员的问题涉及不同的政策部门,我们在征询医务卫生局后,现就陈议员的提问回覆如下:
(一)在二○一九至二二及二○二二至二五三年期的规划工作中,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按相关政策局的建议,分别批准在前述两个三年期中提供79个及70个中医学学士学位课程第一年收生学额。相关课程由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提供,上述大学在二○一九至二二三年期的第一年收生学额数目分别为30、25及24名,而在二○二二至二五三年期的第一年收生学额数目则分别为30、20及20名。正如先前所述,各大学获政府透过教资会提供的经常补助金以整笔拨款方式发放,因此我们并无大学内部分配予其中医药学院或中医学院经常补助金的相关数字。
(二)及(三)在三年期规划工作当中,教资会担当谘询角色,按照既定计算公式评估各大学所需的公帑资助,并据此向政府建议三年期内向各大学发放经常补助金的金额,经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决定后,再由教资会秘书处按政府决定发放拨款。
政府就各个三年期向教资会资助大学提供经常拨款的立法会参考资料摘要中,均公开教资会厘定向各资助大学发放经常补助金建议金额的方法。当中,教学用途拨款乃根据学生人数、修课程度,即副学位、学士学位、研究院修课课程和研究院研究课程,修课形式,即兼读和全日制,以及学科等因素计算得出。某些学科的教学若需要特别设备或实验室,或者占用教职员较多教学时间,导致教学成本较高,则会在厘订每间大学的建议拨款额时反映。按上述原则,教资会目前就17个学科类别修课课程分为三个成本类别,甲类为医学及牙医学,其相对成本加权数值为3.6;乙类为工程及实验室为本学科,包括中医学课程所属的医学及卫生有关学科,其相对成本加权数值为1.4;丙类则为其他学科,其相对成本加权数值为1.0。研究院研究型课程方面,三个成本类别的相对成本加权数值则分别为1.8、1.4及1.0。教资会将继续参考不同数据,例如平均学生教学开支,以不时检视并优化机制。
我必须强调,政府提供予各间大学的拨款是以整笔拨款形式发放,背后的理念是大学须要负上善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首要责任,自行做好管理及平衡不同学科资源分配的工作。教资会所采用的相对成本加权数值,只是作出拨款建议的云云基础参数之一,与大学分配资源予不同学科的内部机制完全属两回事,亦不应该轻易将两者挂钩。在尊重院校自主的前提下,政府及教资会不会干预大学如何分配内部资源,而大学亦须要为其内部决策负责。事实上,中医学学士课程学额目前只占上述三间大学总体学额的百分之一至三不等,而政府每年予该三间大学的经常补助金合计超过一百亿元,我们相信大学有足够空间确保资源分配得宜。
若个别课程在资源上有特别需要,而大学亦确实难以承担,现行机制容许大学可申请在公式计算以外作出拨款调整,过往亦有医学及卫生有关学科获相关政策局在政策及资源上支持,获提供公式以外的额外拨款以资助临床实习费用。如果接获有关中医学课程在资源上有特别需要而提出的申请,教资会秘书处将会向相关政策局转达及予其考虑。
多谢主席。
完
2023年11月2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1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