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立法会互动交流答问会第一节「推动盛事经济」互动交流答问内容(只有中文)(附短片)
********************************************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第一节的主题是「推动盛事经济」。自从去年年初全面通关以来,香港举办了多项大型盛事,有国际会议、艺术展览、体育盛事、娱乐活动等。今年的盛事将继续一浪接一浪。举办这些盛事会增加香港的吸引力和商机。盛事经济会带给香港庞大经济效益,不同盛事如体育、文化、会议等会带动旅游、酒店、餐饮、零售等经济收益。一般估算,每150万名旅客会带来约0.1个百分点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
来香港参与盛事的有政商界领袖、艺术家、运动员等等,很多都是全球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有些更可说是界别内的「KOL」,他们可以透过人际网络或社交媒体,透过自身体会向世界宣扬香港的自由开放和多姿多彩。香港有极大优势吸引更多盛事在香港举行。我想谘询和交流的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可如何携手推动及吸引更多盛事在香港举行?政府加强和扩建推广平台的同时,业界可怎样做将盛事加以增值;如何提升访客的良好体验和印象,制造磁石效应,吸引更多访客来香港;行业经营者如何可把人气变成财气?
我期待听取议员意见和提问,和大家互动交流。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谢伟俊议员。
谢伟俊议员:主席,民间的气氛、市民的心情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盛事受欢迎的程度以及会否成功。不知道是否因为近日库房「水紧」,执法人员日夜「缤纷赠庆」地抄牌,潜伏的「便衣」会捉没有严格遵守规则过马路的市民、重罚食肆阻街、全天候「车轮战」打击书店和工厂大厦食堂等高调和高压的执法行为,加上观感上让部分香港市民觉得,政府的施政作风是亲没有纳税的「小红书」帐户而远真正要纳税的香港人,酝酿官民矛盾的社会气氛,令市民觉得心情绷紧、沉重、「无瘾」,因而难以投入地真正共享盛事。政府的救市政策「后知唔觉」,「唔汤唔水」,失焦错误,市民的股、楼、债都损失严重。主席,年关快到,当局似乎未能雪中送炭──退税免问,差饷照加,加上官员近日解说理亏,但仍诿过于民的垃圾征「税」,制造了不少民怨。政府会否检讨被指滥罚、抢钱的高压执法,让更多市民觉得政府真正重视纳税香港人的意见,增加退税宽免,削减苛捐杂税,藉以舒缓民怨民愤,缓和「法家治港」、严刑峻法的社会氛围?令市民有更加轻松愉快的心情,社会有更和谐的气氛,真正投入参与支持香港盛事,大家一起全心全意地真正搞好香港经济?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大家都知道香港正面临不同的冲击,除政治冲击以外,当然我们的经济都受到影响。我绝对明白当整体经济面对不同的挑战时,特别是资产市场、股票市场的影响,大家的心情都受影响,这点是理解的。所以,正确处理的态度是要更提振我们自己的士气,做好自己的竞争力,但真正令大家好的,我觉得不是用消极的方法。例如,我们当然鼓励不同的活动、经济活动,无论是办「夜缤纷」也好、「日缤纷」也好,人流聚集会制造交通问题,有时会有噪音问题,态度是要恰如其分地处理。但我们也要小心,不可以因此令香港养成习惯,即不需要理会香港本身应有的守法意识。
当然,整体来说,我们要拿捏好平衡,如果因一面偏而制造了错误思维,我觉得这未必是处理整件事的最正面方法。特别地,我非常反对挑拨矛盾的说法。政府的施政当然要考虑整体利益、最大利益,去照顾每个阶层、每个需要,当中有时候某些政策对某部分人有90%的好处,某部分人的好处则可能比较少,但并不是因为对于某些人的好处多,或者对某些人的好处没那么好,就因为这个差异去挑拨矛盾,更不应该挑拨地方矛盾。所以,政府非常欢迎不同地方的访客来香港,亦向不同地方的访客宣传,这是香港一向开放自由的态度,但是将向某地方宣传用上挑拨矛盾的方法去形容,是迂腐而危险的态度。
我有责任去正确地带给社会正向思维。我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不要把小矛盾变成大矛盾;若不是矛盾,更不要说成是矛盾。如果「爱国者治港」下,大家不共同努力,还去宣扬一些我认为不正面而且不符合事实的信息,是危险的,是不应该的。我们大家应该出来发声。当然,刚才有些用词是更加危险的,让我想起二○一九年「黑暴」时经常出现的「软对抗」和反动力量所用的形容词,这些让我看到有再出现的苗头,我们就要立即打击、立即制止,不要助长,这个我希望大家有社会共识。所以,我们的确会因推动不同活动而引起小问题或新问题,我们要以认真务实的态度来处理,共同推进。
经济方面,我知道大家很热烈希望政府会有一些新想法,令整体经济发展得更好,这亦是今日我提出推动盛事经济的其中一个原因。我希望把「饼」做大,令大家在多方面都享受到更好的经济红利。财政司司长正就这方面进行谘询,我相信很快,在二月底的《财政预算案》会一一处理在社会收集到的不同意见。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家珮议员。
陈家珮议员:多谢主席。正如行政长官所说,我们今年的大型盛事可谓一浪接一浪。当然香港吸引盛事的能力不需要质疑,但我们仍然有进步空间,譬如我们党主席叶太(叶刘淑仪议员)昨日在口头质询提及,如果能够邀请如Taylor Swift或Beyoncé这些国际巨星来港开演唱会就更好。但这方面,我想当局要再加把劲,积极参与,更主动地支援商界。主席,虽然整体上,香港的大型盛事数目和质量都非常好,但我认为在宣传工夫上可以再加大力度。大家都知道,现今世代,刚才行政长官提到的意见领袖,他们的影响力都不容忽视。他们发一个Twitter或Instagram,都可以接触到成千上万的追随者,而这些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往往认同其价值观,更接受他们所宣扬的事物,所以有时他们发帖文,比我们传统的宣传手法更有效率。虽然我知道旅发局(香港旅游发展局)已经有在做类似的工作,邀请一些内地或海外的意见领袖来港拍摄,但问题是,第一,我留意到旅发局可能只是邀请他们就一些不同主题的香港「打卡点」去「打卡」,没有特别关注或参与一些大型盛事;第二,获邀的意见领袖可能多数集中于内地或东南亚的明星网红。其实大家都知道,香港对西方游客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往往当地的少数人、有些外媒经常用一些不符事实的负面说话「唱衰」香港,所以我希望行政长官可以研究一下,邀请一些欧美的意见领袖或在社会上具影响力的人士来港参与我们的大型盛事,帮我们说好香港故事。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郑泳舜议员。
郑泳舜议员︰多谢主席。特首,首先要感谢特区政府和文体旅局,过去一年资助了很多体育和文化盛事,特别是我自己跟进的大型体育活动「M」品牌,去年完成了16个项目,都是超标完成的,当中也有很多新的尝试,包括即将举行的美斯表演赛、三项铁人在维港两岸的比赛,亦很快有深受旅客欢迎的国际七榄在四月举行。特首,我自己提到七榄,这赛事在疫情前每年可以吸引20 000名旅客来香港,每人的平均消费是13,000元,所以大型体育文化加乘旅游是绝对是有所作为的。
不过在这个基础下,我有两个建议。第一,是宣传方面希望更好结合城市和旅游。现时的宣传,我觉得真的不够,我听得最多的是游客和本地人说,原来特区政府支持和赞助了这么多精彩比赛,所以希望政府可以透过旅发局、旅游事务署或经贸办落手落脚协助这些盛事,一起宣传和推广给全世界人知道;亦可以考虑制订一些KPI,例如要求每个赛事都有最少百分之五至十是游客,让我们大概知道有多少游客参与。
第二,我觉得其实盛事经济不单是文体旅局可以做的,其他政策局都可以主动举办或拉动这些盛事,不论是教育局、医卫局、运输及物流局,其实都可以每年举办一至两个高峰会、国际论坛等,再结合原有的体育和文化活动,让所有访港的旅客或参加会议的客人,除了开会外,亦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旅游体验。特首,这是我的两点建议,多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特首。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我听了两个意见和问题,首先希望回应一下。首先,我非常支持并会推动不同的盛事在香港举行,包括有提及国际知名歌星来香港举行演唱会,是一定会争取的。当然在争取的过程中,就好像我们约人逛街一样,可以致电邀约,在商讨的时候,对方会看看是否有时间,又或是来香港是否与其整体部署相配合。我们会不断努力,有时候会经过中介穿针引线,一同努力。所以我强调政府有搭台推广的角色,但真正进行是要整个香港一起做。对于多邀请特别是世界上具知名度的人士,包括歌星或其他方面的表演者,甚至在举办会议时多找世界知名人士举办讲座,包括诺贝尔奖的得奖者等,都会有号召力的,磁石效应会更大。我们会努力做,至于成功与否,当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非常同意在推动盛事在香港发展方面,政府内部不同的局和部门都有角色。当然文体旅局(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有主导的角色,而旅游发展局和旅游事务署在这方面也有重要角色,事实上他们一向在这方面,特别是邀请知名人士,或者大家都觉得很有吸引力的体育活动等来香港,都有不错的成绩。我们看到数字,有很多活动吸引出席的人数过百万,这都是很好的成绩。
但正如郑议员说,其他的局亦有这个角色,例如刚刚举办的亚洲金融论坛就是财库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发挥其推动会议经济的角色。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亦举办很多会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就是其代表作。例如发展物流、运输或海港发展,运输及物流局亦会就这方面举办会议,所以不同的局都有角色,我亦要求不同的局在举办这些会议盛事时考虑增值,正如大家所说,怎样可以增加本地元素,包括旅游、消费、特色的事物,甚至美食──香港是美食之都,有很多米芝莲的餐厅等。这些配套和场外活动正正是会帮助访客经历香港自由开放和多姿多采的良好体验,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或城市宣扬。
另外,我亦听到郑议员强调,有时候不是钱的问题,是要帮助和便利组织者安排活动,在过去经验中,文体旅局就此发挥了作用。但是,我觉得可以更事半功倍的话,就要有统筹性或者协调性的体制。所以内部方面我正在构思,例如财政司副司长在统筹经济发展方面一向很有经验,那在协调和统筹方面,怎样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体制?首先,哪个是活动组织者的切入点,联络人是谁?初步来看,我觉得可能是旅游发展局。这些当然我们会再讨论,若可以有统筹协调,令申请所需牌照、人群管理等都更有效率,就更会令安排活动的组织者更有信心和兴趣,并感觉到政府很热心和积极。我相信这会在活动举行地点的讨论中将有积极作用。当然除了政府的角色外,我希望强调民间的力量也很重要,因为根据很多过去经验,某球赛、某歌星或某活动都很可能是因为人的关系而来,所以人际网络对于成功是重要的,很多时候更充当润滑剂。所以大家如何在民间组织,都是要团结一致的。我多谢两位议员的意见,我们会积极争取,谢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月明议员。
陈月明议员:谢谢主席。特首早晨。我是支持特区政府发展盛事经济的,主题活动不单是香港的IP,亦有助本港的旅游及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留意到今年举办盛事大多围绕着市区和维港两旁,地段固然便利,以及体现到香港海景景色。昨日有同事提到推动国际演唱会,令我想到新界有不少地方可以举办大型活动,地方大,甚至可以提供停车场配套,加上旅客经陆路口岸来港,都会经过新界,铁路沿线都是合适地点,都可以有条件成为举办大型活动或超大型演唱会的选择之一。而且过去新界也举办过不少大型活动,例如天后诞、打醮、搭台唱大戏,亦试过举办烟花汇演。所以,我想请问特首,特区政府有否想过将盛事带入新界,在新界划出几个适合的地方,让企业及有兴趣的行业多个选择?多谢特首。多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祖恒议员。
陈祖恒议员:特首你好。多谢特首接纳我们和业界的意见,举办「香港时装设计周」,这是国际时装、文艺、旅游盛事,绝对是推动盛事经济、带动经济的「杀手鐧」。要吸引更多盛事来港,硬件、软件都需要具前瞻性、具竞争力。以场地为例,东京巨蛋、国立竞技场可容纳超过120 000人观众;首尔──不计其他场地──一个综合运动场都可容纳70 000人。反观香港,较接近国际水平的,有即将启用、能容纳50 000人的启德体育园主场馆。软件上,很多亚洲国家都透过地方自治体或公社等方式协调好盛事的交通、餐饮等周边配套。我想提议,亦想问特首,我们如何做到中长线规划,推动我们的盛事经济发展,以更进取、前瞻的手法,提升我们的长远竞争力,补足香港在软件、硬件上的短板,包括我们如何能够再继续在领先全球的国际级文体旅设施上再做多一点,或者我们会否有机会能够建立除了戏曲中心外,像悉尼歌剧院这种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以大大推动我们的盛事经济?多谢。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主席,我多谢陈月明议员和陈祖恒议员两位提出的意见和问题。归纳来说,主要是谈及地点、场地和内容软件。我同意在场地方面,香港要加把劲。目前可见的,就是我们的启德体育园,希望工程最快于今年年底或第四季可以完成,而且我们有些活动经测试后就可以推出。当然这个场地将会是我们最大的场地,有50 000个座位。体育园除了有50 000个座位的主场馆外,还有另外一个室内运动场馆,有10 000个座位,加起来会有60 000个座位,是开放和室内也可使用的场馆。当然,我们有一个综合运动场,亦有5 000个座位。场地是其中一方面我们要加把劲的,因为现在来说,例如举办会议,我们最主要都是在湾仔或博览馆(亚洲国际博览馆)举办,我觉得两个场地都已差不多用尽。我们在这方面有计划,例如我们计划重建湾仔区,一些政府部门、政府建筑物会重建为可供展览用途的场地。另外,亚洲国际博览馆,我们会有扩建工程。整体来说,我们在场地方面将会增加大约四成容量,不过需要时间。任何工程都要有一个过程,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追赶时间、追赶结果。
另外,地点方面,刚才陈月明议员提及会否在新界区、北部都会区举办一些大型活动,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做。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给予我们空间和机会在那里做很多事。第一,我们可以在那里兴建一个主题性的大型场所,亦可以兴建一些较现时更多座位的表演场地,这些都可以在规划中考虑。另外,我觉得更加可以做的是,在18区举办不同的主题活动、地区活动。在地区和大型活动的两者中间,我希望可以做到某些较为主题性、长期性、持续性的吸引点。譬如我们讨论特色旅游,我还记得姚柏良议员提及的「五色旅游」,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文化和历史旅游──「古色旅游」。新界有这么多围村,都是很吸引的,亦配合现时旅游的口味──着重感受、深入和更了解当地文化生活以及素质,是体会上的旅游,所以我希望可以多元发展。
我觉得我们推动经济永远没有单一手法,一定是综合多元,所以我希望有一些集中、大型的,就像现时所说的盛事经济;另一个是18区都有的地区经济、地区活力;再者,在中间的,例如码头式的经济,外国有渔人码头,我们可以如何发展;又或者新界有很多很有文化特式的乡村,如何令这方面的旅游都有吸引力,当然要有一些创意,要有一些有心人,将不同的特色发挥出来,大家凝聚力量。政府与市民的目标一致,我们会推动这方面,尽量在政策上给予便利,促成事件。大家在这方面想出一些新「桥」、新的吸引力,希望大家能告诉我们,因为我深信智慧在在座各位,智慧在社会里。
另外,关于软件,如何可以将不同活动,尤其是盛事活动,不但将其办得好,还更加增值。其中一点我看到的是,譬如三月或本月,很多盛事聚在一起,因为这两个月,根据过往经验,与包括天气、不同地方的日程都很有关系,让在这段时间的活动变得最集中。一年里,我们有某两季是最多活动和盛事,好处是产生磁石效应和扩音效应,但不好处是会互相争夺资源,效应亦只会集中在这段时间,不可以全年都有活动和吸引力。所以要平均化或更发扬其他月份的资源和吸引力。在软件方面,刚才陈祖恒议员提到,我亦更相信刚才我提出的,譬如在统筹和协调方面,如果有一个高层统筹协调组能推动这方面的活动,将我们的活动包装好,而且分散在不同月份,令我们每季都有吸引力,既不会争夺资源,亦可以在每个月份都吸引到不同的人,将我们整体的容量和力量发挥得最好。所以我很感谢这方面的意见。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陈沛良议员。
陈沛良议员:多谢主席。特首,我有一个建议和一个问题。建议是目前香港已经举办和即将举办的盛事相当多,涉猎不同主题,面向不同受众。但目前这些盛事的主题比较分散,可能有部分盛事今年举办过后,未必知道何时会再在香港复办。我认为香港现时比较欠缺的,应该是一些具有品牌效应的盛事。所以我建议政府除了在一些已经很成功的品牌盛事,例如刚刚完成了的渣马、七人榄球赛和特首刚才提及的国际金融会议外,亦可在打造香港品牌盛事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宣传香港形象,使这些盛事活动可以持续发展。这是我的建议。
我的问题是吸引这些大型盛事和活动,或国际知名人士、明星到港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要为参与活动的人士和机构提供便利。政府在二○二二年六月一日推出了「为来港参与指定界别短期活动的访客提供入境便利先导计划」,为期两年。此计划包含12个界别,但前提是要先获得政府相关决策局或部门认可的机构认可后,才可邀请有关人士来港。就此,请问特首,截至目前为止,这12个界别中,与盛事关系比较密切的文化艺术、体育及国际大型活动,通过此计划申请到港的成效如何?会否对现时香港正举办的盛事有所帮助?如会的话,有否打算今年先导计划到期后把它延长,甚至将其恒常化呢?多谢特首。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江玉欢议员。
江玉欢议员:行政长官,我最近阅读了一本书,是二○一七年出版的,名为《Maximizing the Benefits of Mega Events for Tourism》,出版人是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书中用不同的盛事作多重分析,在结尾部分,作者提到作为旅游业的发展,盛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盛事只不过是达致发展旅游业的工具或手段。如果我们要令游客注意和参与盛事,必须有刻意的部署和措施,否则举办盛事后,甚么都不会发生。想请问行政长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我们举办盛事背后的具体目的究竟是甚么?而我们有否精准的部署?谢谢主席。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议员: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多谢陈沛良议员和江玉欢议员提出的意见和问题。首先,我非常支持品牌效应,因为品牌会令大家更认识,所以在吸引力方面,品牌本身就已经有宣传作用,在宣传方面会相得益彰。事实上,如果大家记得,过去有世界知名的法国品牌在香港举办了一场盛事,非常吸引,因为这个品牌本身已经很有名。这个盛事给我的总结是,对向外推广香港有非常大的作用,总体宣传所达人数以亿计,这除了因为品牌有很广大的世界消费群外,来参与的不同人士在自己的社交媒体或网络都再宣扬香港,所以磁石效应和传播效应非常大。
刚才所提及的便利措施,相信如果我理解正确,就是对于某些我们邀请来香港进行活动的人士,有时会涉及需要我们批出进行工作之类的批准。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得更宽松,如果说的是有关盛事经济,我觉得自从政策放宽后,已经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我们现在所谈的盛事经济,大家更是不需要顾虑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如何处理这类可能引申的问题时,就已超越了文体旅局的范畴。所以我刚才提及的统筹和协调的工作组是由财政司副司长统筹,我相信有新的问题时可以更快处理。
刚才江议员亦提到,我们举办盛事只是工具和手段,这是绝对正确的。我觉得它既有工具的意义,又有目的的意义,我觉得两个意义都存在。当然,它作为工具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增加活动,带来经济效益,令香港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经过这些活动宣扬出去。而它本身亦是目的,会自动带来很多好处,包括有些我们自己做不到,但旅客会自发做的事情,就是个人的体验、个人的经历。有很多抹黑的说话,例如说香港没有自由,但旅客来到看到香港不但自由开放,亦欣欣向荣,吸引力一点都没打折扣,还在某方面更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它既是工具,也是目的。
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我多谢两位议员提出希望提升整个社会的认知,盛事经济中不只是举办盛事的人或参与的人,而是全个社会,因为最后为香港带来的经济效益、宣传效应、竞争力和知名度,是每个人都得益的,因为会带动整体的经济发展,增加商机,从而每个人都获得红利。
刚才提出在整体策略部署或目的方面,我们如何进行?多年的旅游推广,我觉得无论是香港旅游发展局、旅游事务署或文体旅局,都有良好的经验。我们自从复常后,旅客数字一直上升。其中我们觉得可以上升得更快但未达到期望的原因,就是运力的问题,这包括在不同配套方面,仍要增加我们的整体运力。人手和劳工都是问题,所以我们既吸引人才,亦要输入某些工人,帮助把整体运力提升,希望大家看到在大局方面我们要推出措施,得到最大的整体利益,而每人最终可在其岗位获得经济发展的红利。
当然,不断都会有新问题、新挑战,以及提升竞争力的新「桥」,所以聆听大家的意见后,我觉得有推动、协调和统筹的工作组在这方面会有帮助,亦可以令即将推出的《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2.0》写得更好、更有用。多谢主席。
完
2024年1月25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5时00分
香港时间15时00分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出席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