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推动盛事经济记者会答问内容(附短片)
******************
  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今日(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举行记者会,介绍今年上半年在香港举办的多项大型盛事详情,以及政府在推动盛事经济方面的工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及总干事程鼎一,以及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主席郑志刚博士亦有出席。以下是记者会的答问内容:
 
记者:几位好,刚才听到大家说了来年多项的盛事安排,想多了解另一种盛事,就是演唱会经济,大家最近都很关注,其实都看到演出业界都关注,例如红馆的档期爆满,西九露天的场地都有人数限制等,亦都不肯定启德这些场地是否能够做到一些大型表演。其实吸引国际巨星来港表演这件事,在大型表演场地需求方面,想请教政府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就是知道旅发局将会担任窗口的角色,可否向我们具体讲解更多,会怎样更主动出击去争取这类大型盛事来港?有没有计划主动邀请哪些国际巨星来香港表演?以及会否考虑提供补贴?
 
财政司副司长:两个问题由我作答。你聚焦的是演唱会场地,这方面我可以说一说。其实近年香港室内场地有三大场地:红馆(香港体育馆)、机场的AWE (亚洲国际博览馆)和湾仔会展(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它们各有好处,红馆可容纳约10 000人。近年的其中一项发展,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我们增加了户外场地,刚才你也有提到一个,西九其中有个场地数个月前启用,有约8 000个座位,视乎安排或可增至10 000个座位,它是个户外常设场地,名为竹翠公园,英文名是Wonderland;另外还有个中环海滨场地以外的新场地,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留意。中环海滨场地如果用作表演节目,可提供12 000至20 000个座位,都是露天的,在湾仔海滨的场地,我们称为湾仔活动空间,中环的则名为中环海滨活动空间,都已经批出了。我们与营办者谈过,他们预期今年第二季,即是四至六月,已经开始会有活动在该处举行,所以室外场地是增多了,但当然室外有时候会有打风下雨,天气不佳的情况。
 
  室内场地方面,其实未来都有很多好消息,但要少许耐心。你刚才已经提到过,启德体育园其中最大而设有上盖的场地,如果做音乐节目都是适合的,最大可以容纳50 000人。它可以有不同的configuration,即是它作不同摆设时,可以是20 000至40 000人。除了这个50 000人的主场馆,还有另一个室内场馆可以容纳10 000人。所以其实未来在室内场地方面,第一,空间多了很多,第二,能够承载的人数会增加很多。所以我们觉得这是很合适的时间更努力地去推,大家都知道,如果以演唱会为例,歌手未必会每年到同一地方举行,但很成功的歌手可能已确定了未来一年、两年或三年的日程,所以如果现在去商讨,争取他们来香港,盼望成功的机会比较大。
 
  刚才你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会制订争取的名单,但我们是不会公布的。这跟早前「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情况是一样的,名单是不会公布的,因为会直接影响商讨过程,以及香港的竞争力。成功后大家便会知道,我们一定会提供透明度。
 
  资助方面,其实我们刚才都有提到,Adrian(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主席郑志刚博士)所说的Mega ACE Fund(文化艺术盛事基金)就是会提供资助。但资助方面我很想强调,它只是其中一个渠道。回到你的问题,你提到演唱会,其实商业上成功的活动,需要的并不是财政上的资助,而是其他方面的帮助,特别如果是户外场地的话,大规模活动所需的人流管理、交通配套等,这方面其实我们以往都有提供协助,但现在我们会更有系统、更积极地提供协助。
 
记者:早前旅发局举办了不少展览和活动盛事,例如刚才提到的美酒佳肴巡礼,但近两年市民可能比较「手紧」,其实效益是否存在?有否评估过一些展览活动的商家,他们未必赚到很多钱,来年是否仍然有意参与这些展览?有否计算效益如何?一些较低效的活动,会否继续举办?第二个问题,想问现时你们有否设立一个KPI?例如来年一定要吸引多少旅客、可以举办多少个活动、吸引多少人潮?最近流行谈盛事经济,副司长可否透露,在《财政预算案》中会否在盛事经济方面增加预算?
 
财政司副司长:三个问题。第一,效益非常大。其实行政长官昨日在立法会提到,根据政府经济顾问的估算,每150万名旅客可以为香港带来相当于约0.1个百分点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这是一个总体数字,如果是个别的盛事,有时是更加高端的旅客,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更巨大。还有我刚才提到,我们不单看经济效益,其实无形效益亦很大,如对香港在世界的定位,作为一线的城市。的而且确,有很多参加活动的朋友,在活动后期会对我们说,他看见香港真的很缤纷──如果用「缤纷」这个字眼──通常外国朋友会说很vibrant、dynamic,还有safe。在香港,任何一个外国朋友晚上想到街上走走,他不用思考到哪条街,基本上都很安全。或者大家会知道,同一句说话,未必可以应用于很多大城市。
 
  至于KPI,我们会做。今年我们说过,二○二四年相信会有超过150个盛事在香港举办,但我们觉得用这个作为KPI,或会有少许取巧,因为很多于今年举办的盛事已经敲定,现在只是还剩一些细节。我们现时的看法是,要看今年的经验,会为二○二五年或稍后订立一个适当的KPI,很大机会相关的绩效指标会以盛事数目为依归,但究竟希望增长多少,接下来有更多经验后,我们会再看看。
 
  另外,如果谈到《财政预算案》,现时是未能提供,要待二月二十八日。
 
记者:之前很多议员都很关注Taylor Swift,在洽商过程中因为场地问题便没有再讨论。现时与旅发局的合作机制下,这些盛事能够重现和发展的机会是否更大?第二,司长你刚才提到,有些论坛会吸引数千人来港,如果有些娱乐盛事或体育盛事可能会吸引更多人,旅发局在评估这些盛事时,是否有能力评估盛事的效益?

财政司副司长:多谢你的提问。第一个问题,就个别活动,我们很难在此说明,相信你会明白。但我们是很清晰的──我们会主动出击,一些成功的国际盛事,我们会主动接触机构负责人或中介人。如果你的例子是演唱会,很多时候是与中介人接触洽谈,我们有一个很清楚的态度,就是很欢迎他们来香港。你刚才说的例子,10 000人的场地未必能做到,盼望将来我们有50 000人的场地,能够满足知名国际巨星的需要。第二个提问,我先说明一个态度,然后让旅发局回答。我们绝对有信心,旅发局的经验非常足够,他们能够做得到。具体的情况或者让旅发局回答。
 
香港旅游发展局总干事︰其实过去很多年,旅发局担当着把香港打造成「亚洲盛事之都」的角色,我们主办的活动已在香港或亚洲区内有一定的名声,例如香港美酒佳肴巡礼、香港缤纷冬日巡礼以及香港跨年倒数,都是我们负责的盛事。除此以外,近数年虽然有疫情,但有不同大型活动的主办单位跟我们接触,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大机遇,很多国际级盛事希望来香港举办,因为香港是亚洲的枢纽,也是进入中国内地的枢纽,因此有很多机构跟我们洽商,当然不是全部,亦有不同渠道、不同的政策局或机构进行协调。但今次中央统筹协调的好处是,集中在一个窗口去做,我们觉得可以帮忙发挥作用,我们并不是绝对有能力可以全部由一个机构去做,所以我们会联同业界、专家,起码进行初步评估。大家要记住不是所有活动都叫盛事,很多人都会说,譬如10 000人是否盛事?我想10 000人参与一定算是盛事。有时你说数百人、1 000人,又算不算是盛事?如果在安排方面,例如金融论坛,人数不是太多但是影响力大,我们都会一并考虑。作为刚才提及的第一联络人,让这些主办单位机构起码有接触点,因为以前很多不同主办单位跟我们商讨,有些甚至觉得「我想举办一个盛事,我都不是太知道跟哪一个商讨」。其实这几年多了很多资助计划,大家对(举办)盛事有兴趣,所以我觉得今次成立这个机制是非常切合,时间性非常好。
 
记者: 早前特首提到,邀请国际知名歌星来港开演唱会,郑先生,你会否也打友情牌,请一些明星来启德举办第一场show,发挥带头作用?其实很多歌手,你都见到,很多歌手会选择机场该处,很少选择外面的场地。见到你们刚刚前往法国与Dior的艺术总监和全球形象大使麦巴比见面,想问三月他们是否会来香港?除了刚刚提到的三个盛事,剩下的六个活动是关于什麽,预计会吸引多少访客?
 
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主席:关于歌星或文化名人,我们一定尽力做,希望从全球带来香港。这也不是一个个人的力量,我们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里也有很多委员,人脉也非常强劲,亦会帮忙从全球搜罗这些盛事、名人、歌星来香港演出。第二,刚刚提到那位时装总监,这些留给该时装品牌容后公布。第三,关于未来的活动,刚刚説了三个,还有六个会陆陆续续出来,当中会有艺术展览,也有潮流文化盛事,会説好香港故事,説好中国故事的活动。其实我们的宗旨,都是希望可以做到,Mega Event Mega HK的概念,也就是Mega Event 可以带动 Mega HK,香港始终是一个国际之都。
 
记者:你好,两个问题都是想问副司长的。首先想问,虽然接下来今年的活动没有KPI,但有关这些盛事可以为香港带来多少经济收益,预计会有多少访客?有没有拨出额外的公帑给旅发局成立联络窗口,进行进一步宣传和统筹活动?第二,昨日有议员关注到近日社会一些可能比较高压的执法,很难缓和社会气氛,加上今年香港订立二十三条,港府都预计其实外国政府会大肆打击,是否担心这个时候推动盛事经济,会令活动成效事倍功半?是否想透过这些盛事,重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象?
 
财政司副司长:多谢,三个问题。第一,资源方面,我要跟YK(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彭耀佳博士)、Dane(香港旅游发展局总干事程鼎一先生)、Kevin(文化及体育旅游局局长杨润雄)说声对不起,我们没有新资源给他们,在人手方面。你问《财政预算案》会否有甚么,这是后话;但你问旅发局会否因此而增加本身的人手资源或营运拨款,是没有的。同样,文体旅局都是「地庄」上阵,但我们有信心,因为其实大家明白,总体公共财政是很紧拙的,我们盼望大家更努力,创造更多价值。我代YK他们说,我们一直接触,讨论这些事情时,我感觉到他们的热情,还有,我希望我是正确的,是很自愿的,不用去逼。我们一说,他们就会,亦有很多点子给我和Kevin,非常感谢旅发局。其实我刚才都有提到,例如TDC(香港贸易发展局),今天不在这里,但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帮助的角色。基本上,我们一找他们,他们都答应,没有问题。这是资源方面。
 
  你另外提到盛事,其实我们看到大家仍然很热心,今年的数字较上年更好,亦是不同方面的。我以一个例子作解释,例如亚洲金融论坛,今年有3 600人参与,是一个新高。你可以看到,其实方方面面,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吸引力是很高的。
 
  最后一个问题,个别盛事的增加值是多少,我们正与政府经济顾问在做。刚才我说过一个「大数」,但那「大数」并不是单单因盛事来港的访客,就是每150万名访客能够令香港的经济总量——我们的GDP——增加0.1%。你问能否为个别项目做统计,经济顾问说都做得到,不过要小心一点,有时项目来的人数少,因为做法通常是透过书面或面对面的访问,去了解访客在香港做过甚么、有甚么消费等,然后将数据作一个projection,即是将数据放大,投射总量,所以如果个别项目人数不多,将它放大时,准确度要小心。但为着盛事去做更多数据,其实接下来我们会做。
 
记者:你好。刚刚提到未必会在财政上支持那么多的盛事,会否担心吸引力不及澳门或深圳的场地?而那些盛事会否完了便没有,会不会做甚么去维持或持续,做到「旺丁又旺财」?第二个问题是,在粉岭高球场举行的LIV球赛的奖金达到一亿九千万,可以吸引到很多高端游客,为何不列入政府的盛事宣传范围?是否因为跟高球场有关,比较敏感?
 
财政司副司长:或许我先回答头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由Kevin(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回答。如果你的印象是我们在财政上没有支持,那我讲得不好。财政上我们有大量的支持,因为我们无论是Mega ACE Fund(文化艺术盛事基金)或是我们的「M」品牌,我们都有不同方法,有时我们会以配对的形式,有时会直接拨款。我刚才希望跟大家说的是,大家要明白很多盛事来香港举行,并非为了取得财政支援。特别是一些本身市场价值高的,例如今日很多记者朋友提到的演唱会,是能赚钱的,可能需要的是其他配套。正如刚才所说,(配套方面)我们接下来有很多好消息,我不在此重复了。
 
  盛事的本质,不会有一项盛事举行365天,很少这样,可能举行或数天、或两个月。很多时候见到一些盛事,特别是会议展览,是循环不息的。即是今年举行了,成功的话下一年再回来举办。其实很多大型盛事都是年复一年,在香港于相约时间举行。所以并非完了便甚么都没有,绝对不是这样。重要的是,每项盛事我们要令其觉得成功,觉得来香港举办是物有所值。
 
  第三个问题,我请Kevin回答。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你提及的高尔夫球赛在我一开始的发言有提及,高尔夫球赛也是我们其中一个盛事。若你看我们将提供的文件,我们列出上半年80多个项目,其中有这球赛。
 
财政司副司长:会后新闻处同事会向大家派发列出上半年至六月底80多项盛事的详细内容资料。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这是我们与(香港)哥尔夫球会一起推广的运动。它本来是个大型活动,也对提高香港作为举办高尔夫球赛场地宣传有很大作用。
 
  我再回应多点,关于你提及一次过或希望每年也办的盛事。我们的目标当然是希望多点每年会回来的盛事,例如郑博士的委员会(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其中一个目标是希望可以所谓落户香港,即真的以香港为长期举办的地方,这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当然,有些项目本来不是年年办,或性质上希望去不同地方,可能来一次,然后隔数年再来。但我们目标当然是希望可以多点每年也办,令我们的盛事项目越来越多。越多恒常、每年也做的盛事,其他行业便更容易做准备,亦更容易配合,这也是我们的目标。
 
(请同时参阅答问内容英文部分)
 
2024年1月26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20时52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