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二十题︰加强学校的体育及艺术教育
*******************
以下是今日(四月二十四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吴秋北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的书面答覆:
问题:
据报,根据教育局数字,去年一月至十一月共录得31宗学生怀疑自杀身亡个案,为过去五年最多,更较二○一八年全年14宗增加逾一倍。有意见认为,体育及艺术教育(体艺教育)蓬勃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本地体艺教育尚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有关政府部门会否检视本地体艺教育的整体成效;若会,详情为何(包括检讨方法及机制,以及具体时间表);若否,原因为何;
(二)有关政府部门会否根据全港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一周需多少节体艺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才可以纾缓大部分学生的压力及让其保持健康的体魄,并根据分析结果设立指标及在全港学校推行;若否,原因为何;及
(三)鉴于据悉,深圳市教育局于本年一月一日起施行的《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高中(含中职)学校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而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少于30分钟,有关政府部门会否考虑参考深圳市的做法,要求学校每日开设一节体育课,并加入课间操等形式的活动及要求课间活动不少于30分钟,以增加学生每日的运动时间?
答覆:
主席:
教育局非常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学校课程七个学习宗旨之一,相关的学习元素已融入部分科目。其中,教育局一直致力支援学校以全方位学习模式推动学校体育及艺术教育(体艺教育),包括提供课程指引、制作学与教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举办全港性体艺学习活动或协助学校灵活安排活动等,全面支援学校在课堂内外规划和推行体艺教育。有关教育局支援学校推行体艺教育的策略和详细情况,可参阅二○二四年二月二日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讨论文件CB(4)123/2024(03)号文件。
就吴秋北议员的提问,现回覆如下:
(一)及(二)课程方面,学校须依照课程指引要求,根据学校情况、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等,规划学校的体艺教育课程,包括开设体育、音乐及视觉艺术课。现时中小学必须为学生每周安排最少两节体育课(即每周约80分钟);而选修香港中学文凭体育科的学生,共有约250小时涉猎理论和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艺术教育方面,学校普遍开设音乐及视觉艺术科。两科的课程指引列明,学校必须为学生安排不少于百分之九课时(小学)、百分之八至十课时(初中)、250小时(高中选修科)及在高中不少于百分之十的艺术相关「其他学习经历」。教育局会不时检视课程的推行,并适时更新相关的内容,以全方位学习模式推动学校体艺发展。
教育局在二○二二年九月公布更新的《小学教育课程指引》,鼓励学校灵活运用弹性课时,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时,丰富学生的多元学习经历及促进均衡发展。教育局亦在二○二四年二月向学校发出通告「透过推动体能活动发展活跃及健康生活方式」(注一),向学校提供策略及具体建议措施,以及相关的学与教资源和支援措施,引导学生除了体育课外,可透过日常的活动将运动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另一方面,教育局一直支持或主办各项大型体艺教育学生活动,让拥有不同才能及兴趣的学生能一展所长。例如,教育局资助中国香港学界体育联会、香港学校音乐及朗诵协会等,每年举办各项全港中小学校际运动比赛、音乐节、朗诵节及舞蹈节等。教育局又先后开展「跃动校园 活力人生」计划("Active Students, Active People" Campaign,又称「ASAP」计划)及「MVPA60(注二)奖励计划」,鼓励学生尽早建立恒常参与体能活动的习惯。此外,教育局与不同部门、专上院校、机构和团体协作,推动各项体艺活动。例如: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的「学校体育推广计划」及「我智Fit」健体计划,一直广受学校欢迎,让全港中小学及特殊学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可恒常参与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建立健康活跃的生活模式,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及发掘有运动潜质的学生加以培训。教育局推出的「高中学生艺术学习之旅」计划,获康文署和不同艺团支持,鼓励高中学生走出课室,在真实的情境参与及欣赏艺术节目,当中包括中西乐、中国戏曲、戏剧及舞蹈演出,以及视觉艺术展览和电影欣赏会,部分节目还设有导赏或讲座等活动。
教育局不同部门恒常透过视学、课程探访、学校探访等,检视学校推行体育及艺术教育课程的情况以及成效,包括是否有效落实体育及艺术教育课程指引,协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并适时为学校提供回馈。
综合而言,学校多能善用校内、外资源,按学校的情况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在课堂内外推动学校体艺教育,如在早会前、小息或午息,及课后时间等,按校情为学生适切安排参与多元化体艺活动。例如:组织与体艺相关的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举办陆运会、水运会、音乐比赛、校队和乐团训练;以及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校外体艺比赛和艺术欣赏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体艺活动的机会。
现时学校可按校情灵活规划课堂内外的学与教,有关的安排运作畅顺,相比设立硬指标,更能够照顾学生的学习多样性,促进他们五育的发展需要,亦获学界普遍支持。
另一方面,为更全面、有系统地推广校园精神健康,教育局刚在四月推出《4Rs精神健康约章》(《约章》),呼吁全港学校齐心响应并订立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约章》中的「4Rs」涵盖四个促进精神健康的要素及目标,当中包括休息(Rest),协助学生从小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有足够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和休闲的活动;以及放松(Relaxation),教导学生适时放松,关顾精神健康及懂得自我关怀,并鼓励学生多做运动,如安排学生进行早操/课间操、提供合适的体育器材供学生使用、参加教育局的「跃动校园 活力人生」计划下的不同活动等,培养学生恒常参与体能活动的习惯。我们深信参与《约章》的学校透过落实各项推广学生精神健康的措施和举办的活动,会协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提供更多放松减压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加强他们的幸福感及抗逆力,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健康文化。
(三)不同地区的教育制度、课程架构、教学和评估政策的制订,均建基于其独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空间环境、历史及经济等因素。在制订香港的体育课程时,教育局和课程发展议会已整体考虑香港学生五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以及平衡香港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不同诉求。现时,普遍学校按课程指引为中小学生提供每周最少两节体育课,并透过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发展学生体育技能及提升他们的体适能,建立恒常参与体能活动的习惯,并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
要有效推动学生增加体能活动,不能单靠科目的课堂。事实上,现时不少学校除体育课外,亦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参与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体能活动,例如在课前、课间及课后等,安排早操/课间操、于小息/午膳时间设置运动角等。教育局在二○二四年二月向全港学校发出通告第5/2024号「透过推动体能活动发展活跃及健康生活方式」,向学校提供策略及具体建议,以及相关的学与教资源和支援措施,协助学生增加体能活动量,以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对5至17岁儿童及青少年推动「MVPA60」的建议及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此外,为配合体育课程的发展,教育局于二○二三/二四学年向每所公营学校及直资学校发放15万元的一笔过津贴(注三)。学校可运用津贴举办或资助学生参与多元化的体育活动、购置或改善学校的体育/运动器材等,营造更理想的校园体育氛围和加强推动「MVPA60」,以增加学生每日的运动时间,协助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注一:applications.edb.gov.hk/circular/upload/EDBC/EDBC24005C.pdf
注二:一星期平均每天累积最少60分钟中等至剧烈强度的体能活动
注三:applications.edb.gov.hk/circular/upload/EDBCM/EDBCM24073C.pdf
完
2024年4月24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