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在2023年人力推算报告记者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以下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今日(十一月十四日)下午在2023年人力推算报告记者会的开场发言: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的记者会希望向大家讲解2023年人力推算报告的主要结果。我们大概两年前提出进行这个很大型的人力推算,耗时一年半完成。推算期的基础年是二○二三年,评估二○二八年的人力情况,这对规划香港的人力需要,以及如何应对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方面的人力安排起重要作用。
这次覆盖的范围大,一共17个选定产业,包括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下确立香港为八个重点领域的发展中心(即「八大中心」),以及九个关键产业来进行人力推算,合共涵盖超过八成的劳动力,即280万劳动人口,数目相当大。这个大规模的人力推算主要有两组数据,一组讲述在基础年即二○二三年的基线状况如何,是现况来的,然后根据统计数据和进行大量谘询,跟不同业内人士倾谈,再得出二○二八年的状况估算。
先看看现时的基数年,二○二三年基数年人力供应是350万,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外佣,二○二三年的需求是355万,有五万人的短缺,若再细化这短缺,我们进行了较小的分类,把香港人力市场分成四组:第一组是经理、主管、专业人员,可说是高端的一组;另外是服务从业人员和熟练技术人员,这两组均属中端,一组从事服务业,一组以技术为主;最后一组是非技术人员。再细看二○二三年这四组人的分别,可见经理、主管、专业人员估计缺一万五千人、服务从业人员估计缺二万四千人、熟练技术人员估计缺一万人,至于非技术人员估计缺二千人。这数据已计及输入人才和输入劳工之后得出的净结果。
另外是整个香港人口的推算,香港的人口决定了我们的劳动力,在人口方面现时面对最大的挑战是人口老化,以65岁作界线,二○二三年65岁以上人口占23%约170万人,到二○二八年即五年后会进一步上升。对比二○二三年和二○二八年的分别,估计五年间65岁以上人口净增加38万人,数目相当大,意味65岁以上人口会占总人口28%。随着人口老化,劳动力无可避免会一直减少,即使在劳动市场仍然工作的人,其中位年龄会比现时更大。
另一个值得分享的现象是,二○二三年我们发现介乎35至44岁年龄群的人口增长了两万多,这是很重要的。回看过去20年来,只有四年这组群的人口有增加,其余大多数时间这个比较年轻的组群数目是下跌的。二○二三的升幅是过去二十年最高的,多了二万人,相信是得益于我们积极抢人才,各项输入人才计划令数目较多、属于年轻一群的外来高端人才进入香港,因此35至44岁这年龄群人口有所增加,这是好事。
再看看目前香港劳动力的年龄分配,属于经理、主管和专业人员均相对年轻,其中位年龄是41岁,比香港社会的中位年龄约48岁要年轻,可见这些高端的香港人才是相对年轻的。若细心观察另外两组,尤其是熟练技术人员和非技术人员,他们的年龄比社会的中位数要高,例如第三项熟练技术人员,他们起着重要作用,很多香港的城市运作,无论是电梯运作、电工、技术维修均由他们去做,没有他们香港很难有效运作。他们现时中位年龄已是50岁,再细分的话,超过55岁占四成、超过60岁也占四分一,年纪偏大。同样地,非技术人员年龄更大一点,年龄中位数已是53岁。虽然较高端的一层其年龄仍具一定竞争力,但属熟练技术人员或非技术人员的年龄都偏大,这是二○二三年的状况,可想像五年后老龄化的状况会更显著。
在二○二三年其实不少产业已面对人手短缺,尤其是要发展创科产业,创科行业人手短缺很明显;国际航运中心、航空枢纽均出现人手短缺;建造、城市运作、医疗、保健、住宿及餐饮、零售、旅游,均有明显的人手短缺。这里分两类,蓝色是「八大中心」,橙色则是与关键产业有关,即使在二○二三年已面对人手短缺。
在进行研究时,团队也归纳了在未来五年影响劳动力的主要因素,分为需求和供应两方面。首先是需求方面,当然是看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另外政府产业的发展政策和措施,都起明显作用。尤其是大家看到在创科、航运和航空,这些都很受政府产业政策带动。
我们跟不同业界研究时有一个普遍主题,大家都看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未来职场带来很大冲击和改变。我们的预测已计及通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减少对人力的需求,很多行业的预测已减少10%到20%,接下来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对整个人力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另外是国家的发展和香港和内地的融合,最后是地缘政治和环球经济,对我们的人力需求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从供应方面看,正如先前的投影片提到,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人口老龄化。随着越来越多香港人进入老龄化,很多人不会投入职场。以简单数据看,15到64岁年龄群的劳动参与率约为七成;但65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约七分一,可想像差别多大。即使人口不变,但当越来越多人进入65岁,劳动参与率会下跌得非常快。
另一个是劳动人口的教育程度提升,反映政府在过去多年在教育资源的投放。现在年轻人口很多均有大学毕业或专上教育程度,这意味着他们要找的工种属于比较中高端,一些纯技术性或属低端的工种,本地劳动力的参与意欲会减低,影响我们劳动力的供应和分配。
另外,就是劳动参与和技能错配。有些工种非常缺人,惟社会上偏偏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这是我们看到很明显的现象。最后是人才和劳工的流动。这反映在过去约两年,政府推出了输入人才和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以及一些行业输入计划,为劳动市场注入新活力。
到了二○二八年,经我们的数据分析,以及向超过1 000名不同行业的人士详细了解后推算的结果。二○二八年的总人力供应会达356万。若比对二○二三年的数据,我们的供应量是350万。意思是说,五年过后只是增加了六万个劳动人口的额外供应,平均一年增加约一万多,劳动人口的增长属非常慢。我们估算到二○二八年的人力需求是375万──比现在多20万。二○二三年的需求是355万,即是说五年后我们会增加20万,平均每年增速四万。
也就是说,我们的需求远远大于供应,估计到二○二八年总体人力供求差额会缺约18万人。这属估算,但短缺状况比二○二三年更严重。若再从四组数据细看,经理、主管及专业人员约缺三万人,这状况其实是可以处理,因为我们在人才输入方面不断获补充。若在服务人员方面,大家会看到缺四万多人,这个情况也不算很严重。但熟练技术人员我们现在估计缺约六万人,占总短缺量约三分一:十八万人中有六万人属熟练技术人员的短缺。大家要记得,熟练技术人员的总额其实不是很多,总额约40万。若在约40万的总额当中缺了六万人,意味短缺达到百分之十三、十四,是非常大的短缺。另外就是非技术人员,估计缺约45 000至46 000,是明显有短缺。
我们再看看到二○二八年一些有高需求的职业──即我们预计职场需求很大的职业。大家会见到很多是与科技有关,高端的包括创新科技专家、资讯科技及数码化人员、数据分析师、金融科技及区块链专家、精算师、工程师、飞机师及医护专业人员,均会因为需求很大而出现明显短缺。服务从业人员如机舱服务员、销售人员,甚至是侍应及保安员,均预计会有短缺。至于熟练技术人员包括各式各样的技工及技术人员,也预期会出现短缺。而非技术人员包括清洁工、厨房帮工、搬运工人及仓库营运人员,都会出现短缺。这就是我们估计到二○二八年的状况。
若再细心看看熟练技术人员的短缺,可看到在不同的行业均有短缺,并非单单在建造业。建造业已有行业输入劳工计划,可以处理一部分人员的短缺。至于其他行业,例如城市运作、制造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及航空枢纽等,都有明显的熟练技术工人短缺。我们估计光是以下五个──城市运作、制造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航空枢纽的产业,已缺二万多个熟练技术人员,这是估计二○二八年的状况。
另外我们也挑选了十个人手短缺相当明显的产业,估计到二○二八年每个行业的人手短缺,均会超过一万人。这包括创科、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其他产业,包括制造业、城市运作、住宿及餐饮业和医疗保健业等,都有明显短缺。当中短缺率最大一定是创科业,我们估计创科业在这五年间的增长──即比对二○二三年及二○二八年的增长,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人力增长是百分之六十。这也反映了政府大力投放创科及对人力的需求。
如果说国际航空枢纽,二○二八年比二○二三年会增加百分之四十五的人力需求,这也反映了机场三跑道系统投入服务后,在这方面会带来巨大人力需求。此外,制造业及旅游业都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增长。医疗、保健、建造业的增长亦达百分之十六至十八之多。
至于二○二八年市场上需要的工种和技能主要会是哪些种类:技能上不外乎是适应能力、思考判断能力、可以与人沟通,并和团队一起工作。另外,有几点是有趣的:包括数码应用能力──尤其是如何运用人工智能(AI)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怎样分析数据,紧扣如何运用新的AI知识,这也非常重要。抗压能力也是,社会正在转变,雇主对员工抗压能力也看得比较重。我们相信到了二○二八年,有些知识可能变成必备,包括一些基础数码知识,可能不需要很高超的AI,但需要用简单的AI软件赋能。另外,要更懂得环境、社会和管治,即大家惯常叫的ESG,届时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还有文化的认知,大家对国家尤其是大湾区的认识,均非常重要。
我们预计一些新的工种会越趋普遍,包括人工智能的互动设计师、人工智能的研究员科学家、人工智能的应用工程师。我们预计人工智能的应用会越趋普及,一些人工智能的风险专家、自动化的工程师、区块链的开发人员、数据科学家、数码营销专家及数码化的转型专家,可见很多均和数码有关系的。这正正反映我们估计,不少行业到二○二八年会面对数码化转型,面对如何应用AI赋能,去增加行业生产力。
既然有了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预计政府未来会有三大工作方向:针对人力短缺的情况,政府、雇主和持份者需持续探讨可行的应对方案,提升生产力,优化雇员的工作安排、加强雇员在职培训及支援,并吸引潜在劳动力投入市场,应对人力短缺。此外,本地培训必须加强,院校及培训机构要提供更多与市场新需求匹配的培训,装备本地员工应对未来数码化的挑战及AI应用方面的需求。我们亦需要继续适度引入外来人才和劳工,以填补本地人力及技能缺口,支持香港经济继续发展。
完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