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华文化节」圆满结束 吸引逾九十万人次参与
************************
「中华文化节」由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呈献、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辖下的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策划,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以提升市民的国民身分认同和文化自信。开幕节目舞剧《五星出东方》两场皆全院满座,紧接于沙田大会堂及新城市广场举办的《多彩华艺》嘉年华亦吸引逾万人次参与,将中国表演艺术的魅力从剧院延伸至社区,市民亲身体验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具节庆特色的互动工作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此外,文化节期间举办了逾20场免费的「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涵盖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和戏曲演出、公开彩排及电影欣赏活动,吸引了7 000多名师生及社区人士参与,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文化自信。
康文署的品牌项目「中国戏曲节」今年起成为「中华文化节」的重要一环,成功拓阔观众群,延伸活动的形式亦更多样化,除讲座、艺人谈、大师班、展览和电影欣赏外,今年更带来了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剧种北路梆子和山东柳子戏,亦有放映以《西游记》故事为主题的绍剧电影。为接触更多年青观众,今年戏曲节新增「校园戏曲漫游」导赏活动,与香港演艺学院合作组队外展到访10间中小学和特殊学校,透过示范和互动形式介绍京、昆、粤等不同的中国戏曲剧种,为学生打开认识中华文化的大门。另外,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举行的京剧示范演出,成功吸引大批市民和旅客驻足观看。
「中华文化节」亦成为艺术家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艺术家在保留珍贵传统价值的同时亦与时并进,例如舞剧《五星出东方》让国宝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和千年互融互通的风貌透过创新的舞蹈语𢑥展现;新编粤剧《大鼻子情圣》改编自同名法国名剧,展现粤剧中西兼容的特性;《龙承九子》艺术设计IP作品展览及讲座则以多元艺术表现形式诠释「龙」的文化内涵。
文化节中不少节目亦体现文化传承的精神,其中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合作筹办的《大师传艺•寻古知新》讲座系列由多位艺术界知名人士讲解各自专长的文化艺术范畴;《鼓博群雄•地动山摇》绛州大鼓与其承传者鼓乐演奏会则邀请了一批曾亲赴山西绛州学习鼓乐的本地年青鼓手参与演出。戏曲节中除举办多场昆曲大师班予有兴趣的公众人士参与外,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亦曾到访八和粤剧学院与年青学员交流。
今年上海成为首届「中华文化节」的焦点城市,康文署安排了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民族乐团以强大阵容来港演出优秀作品;香港艺术馆则与上海博物馆合办与中国芳香文化艺术有关的展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举办上海市嘉定区以传统技艺和手工艺为主的非遗项目交流展,展示海派独有文化魅力,促进沪港两地交流。
压轴舞台演出节目—舞剧《花木兰》以崭新舞台表演手法诠释家传户晓的代父从军故事,两场演出均座无虚席;配合同期举行的「甲辰年中秋彩灯会」,让首届「中华文化节」在团圆欢庆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首届「中华文化节」的精彩节目回顾短片,以及部分展览、讲座和大师班的内容现可在「中华文化节」网站内重温,有兴趣的人士可浏览www.ccf.gov.hk/。
文化节期间亦透过问卷搜集参加者的意见,当中对「中华文化节」节目表示满意或以上程度者超过九成;被问及「中华文化节」有否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及兴趣,则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回覆者表示认同。康文署衷心感谢本地文化界、院校和社区团体,以及内地的文化机构在筹划及推广首届「中华文化节」期间予以鼎力支持,当中包括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香港中乐团、香港舞蹈团、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演环球艺术制作有限责任公司等。期望第二届「中华文化节」继续得到不同界别的持分者和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并发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香港这个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舞台上展现,实践文化艺术「引进来、输出去」的使命,以多元的艺术文化形式弘扬中华文化,推广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市民国民身分认同。
完
2024年11月29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4时30分
香港时间14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