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台风温黛 ─ 口述亲身经历 (1962年)

屈友田先生

一九六二年温黛袭港,当时仍是小六学生的我,家住在西营盘「雀仔桥」口旁边皇后大道西106号二楼(现为西营盘渣打银行大厦),瓦片顶、红砖墙、三层高的战前唐楼一梯一伙,八兄弟姊妹和父母住在二楼,「骑楼」正好对着高升戏院与楼上的武昌酒家。高升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戏院,霓虹光管招牌从二楼高至四楼,足有现时的四层楼高,十分抢眼!

然而这个庞然巨物,也敌不过「风姐」温黛。午夜过后,我站在木櫈上,与几个兄弟望着窗外,气流就从后方医院道直吹到新街。在阴暗的灯光下,狂风夹杂雨水,高升霓虹光管招牌摇了好几下,缆索都变形断裂,霓虹光管招牌就这样被风势扯脱,却不直堕地面,而是如纸片般,拐了一个弯,猛力落在甘雨街口。那么重、那么坚固的一个物件,竟然也会转弯,可想而知风势之猛!澎然一声巨响,光管碎片散满一地,吓得我们几个小孩目瞪口呆,怕我们的家也会撑不住呀!霓虹光管招牌堕地不远处,有卖白粥油炸鬼的溢记大牌档,幸好没有被击中。不过那时没有支援,就算塌的是楼宇,也没有警察会来查看,通讯缺乏,往往两三日后才有人来清理。

惊险一夜还没有完。打风期间电台通宵广播,但强风吹歪天线,AM频道收得极差,加上风声隆隆,家中人人耳朵贴着收音机收听最新消息,心中盼着黎明快来,驱走黑夜的恐怖。高升霓虹光管招牌倒后不久,梯间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二少奶,开门呀!」我母亲连忙开了梯间的灯,赫然见到三伯爷全家人浑身湿透,提着几柄只剩支架的破烂雨伞,狼狈不堪。原来三伯爷在太平山街与西街交界的居所十分当风,旁边唐楼的天花瓦顶被强风掀起了一半,已成危楼,两幢楼墙垣相连,他们眼看着墙壁震动,生怕家园也会是同一下场,唯有夜半举家慌忙走避,来我家避难。说是最近,其实平日脚程也需五分钟,狂风暴雨下,上落湿滑的麻石楼梯,既要扶老携幼走避、又担心家园尽毁,实在难以想像这段路如何捱过。那一夜,待他们一家老幼在我家中淋浴更衣、安顿妥当,已接近天明。两家近廿人一夜无眠,但总算安然渡过。

风灾后的西营盘满地都是颓垣败瓦,满目疮痍。我的母亲曾经历过二战,她形容打风后四周比日军轰炸过的地区更惨烈──炸弹投下来总有些角落幸免于难,飓风所到之处却无处完好。街上满是衣物、晾衣竹、瓦片砖头,垃圾处处,霓虹光管招牌摇摇欲堕。正街更是重灾区,陡斜街道两旁平日满是排档,都是简单四条木柱搭个木板顶支撑,再以磗石垫底,保持平衡,本来就容易倒塌,风后更是惨不忍睹。渠道淤塞,德辅道西大水浸,当年「海味街」还是「咸鱼栏」,商家捐失也不少。

如今城市人大多居于高楼之中,很难想像台风会如此威胁生命,近年的台风风力难与从前相比。温黛真是超级台风!至今场景仍历历在目,难以忘记,就像是童年阴影。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见过有台风比她破坏力更强、造成伤亡更多的了!

﹙口述文字节录自「香港台风历史图片展」场刊《风讯》,特别鸣谢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