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温黛 ─ 口述亲身经历 (1962年)
翁志明先生
长洲曾经是个繁盛渔港,于岛上出生长大的我,现为离岛区议员,小时候也曾经历过海上讨生活的日子。我们家有一艘可载三人的小船,父亲会在附近海面捕虾,制作梅虾虾膏,我十来岁时也曾在船上帮忙。当知道打风,就要立即绕到东边上岸,风浪大的时候,就好像坐在机动游戏海盗船一样。
回到岸上的木屋,虽然也不甚稳固,总比身家性命全在海上的渔民安全一点。长洲到较后期才有避风塘,渔民若错判风暴的威力,或者遇上「回头风」,代价可能就是付上性命。温黛、玛丽来袭时,渔民、艇户死伤惨重,我耳闻目睹、全家罹难的也为数不少。长洲未填海时,船艇往往被冲到岸上,试过打风后在沙滩上见到婴尸,远看还以为是塑胶玩具。
我家住的是东堤那边的木屋区,结构简陋,所谓地板,都是用山上运来的黄泥铺成,屋顶多是锌铁、沥青顶,每当风暴来袭,就要用缆索扎紧,否则整个屋顶真会如纸鸢般,被强风卷走。八兄弟姊妹中,我是二哥,风暴肆虐,吹得木屋轰轰作响,年幼弟妹尖叫哭闹,我自己心底怕的却不只强风巨响。心情都是以惊慌为主,担心木屋吹倒了会无所容身,就算只是损坏,也要自行处理,没钱就要靠赊借去维修。那时候人人清贫,打风后整个长洲也气氛惨淡。
长洲有自发成立的后备消防队,始终长洲是个离岛,打风时岛民就要自救了!
远离市区,小岛更需要互助自救。部分未有驶出九龙避风塘的小艇,街坊会合力把船推上岸,一些渔民也会上岸投靠亲友暂避,尤其妇孺会留在屋中。六七十年代,堤围较低,浪会卷到近海的屋中,渠务、去水设施亦未尽完善,水浸是打风期间常有的事。风雨交杂中,还要面对电力中断:从前为长洲供电的,是「长洲电力公司」,一旦电缆被吹倒或受到破损,当区便告停电,恶劣天气下难以快速抢修;电话线更可能一停数天,即使重开,定必以紧急服务优先。长洲有自发成立的后备消防队,遇上风灾会着上全副装备,雨衣水靴,看看哪里有需要帮忙的地方。灾后塌树处处,也是居民自发去清理。温黛吹袭时我也有去锯树,直至现在乡委会还是会去帮忙清理,也会开放会址让灾民暂避。始终我们是离岛,一定要守望相助。
随着小岛的急速发展,近年「吹走屋顶」的场面已不复见,但离岛的交通,仍是打风时最大的问题。停航与否还是要看海面情况,有时只是三号强风信号,长洲船也要先试船,风浪大一样要停航。赶搭尾班船的景象似乎几十年如一,但近年的台风威力跟过往难以相比。近十年都运气好,台风对长洲影响不大,相比其他地方下我们也算幸运了。
﹙口述文字节录自「香港台风历史图片展」场刊《风讯》,特别鸣谢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