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温黛 ─ 口述亲身经历 (1962年)
黄成就先生
一九六二年,十七岁的我家住长洲北社街,屋外就是沙滩。面对温黛风灾过后的惨况,我与弟弟充当临时忤工,为遇难者留一点尊严。风灾过后,长洲的沙滩沿岸很多尸骸,有些仍在海面漂浮,我和弟弟把尸骸捞回岸边不让他们冲出大海,当时以我估计尸骸应该有数十个。温黛过后整个海面都是浮尸,我们听从嫲嫲的话,把遗体拖到沙滩上──嫲嫲说,别让他们随水飘,死了也没尸骸。年轻小子心中无忌惮,亲手安顿好岸上的尸体,嫲嫲则以香烛简单拜祭,再找来破布遮盖,等待卫生局来执拾处理。家门前都是破船烂木,男男女女的尸体已经发胀、衣不蔽体,我们大多会用布为女士遮蔽一下,不致于太难看。遇难者都是长洲渔民,失踪的更加不计其数,有好些家庭就这样一下子全没了,有些幸存的遗孤,就要靠亲戚收留。
六十年代的长洲,是个没有避风塘但极其繁盛的渔港,造船业亦因而兴起,铁匠也生意滔滔。当时各式船种泊满海面,渔舟多得看不到对岸的山。以海为家的渔民经历飓风吹袭,每每死伤惨重。我记得,灾后在海边搜索的,并非人人怀有善心。水上人不习惯去银行储蓄,他们会把金器财物都收在小箱中,藏在船上隐密处。风暴过后船破人亡,有些人会去搜索一番,据为己有,发灾难财。不过据我所知,他们的下场也不很好。
我现已年近七旬,十三岁随父亲入行,至今仍活跃于长洲事务,我设计打造的飘色,是每年太平清醮巡游的焦点。铁匠与渔民的关系密切,铁匠为渔民打铁造锚,渔民有时把小孩暂托于铁匠处,两者是主顾,也是互相帮忙的街坊。我们共同应对台风,在风暴来袭前合力把舢舨小艇推上岸,长洲会出现海上泊满避风渔船、陆上亦街道满舟的奇景。我记得打风前生意会特别旺,渔民都赶买铁钉螺丝、打个新锚,为应对台风做准备;不过「旺丁」未必「旺财」:「那时候都会赊帐,知道对方经济不好,就让他们先把货拿去吧,其实也知道余款未必能收回。有些客人后来不知所踪了,有些你也眼见他一穷二白,追也没有用。
我家的住处与工场相连,为于临海的北社街,台风来前也要用绳索铁线加固屋顶门窗,风势猛烈时除了雨水海水,连海沙也会吹到屋内。屋的结构呈长条形,我们在离海较远的一边避风,还算比较安全,台风期间在室内无法烧煤打铁,船厂亦停工,我们还赚到了一天半天的休息时间。其他损失总无法避免,只能透过事前准备,将损失减到最低。幸而从五六十年代台风又多又密的时期一路走来,我家始终损失不多,最多是饲养的猪只走散,或者灾后几天要忙于铲沙、清理杂物。
﹙口述文字节录自「香港台风历史图片展」场刊《风讯》,特别鸣谢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