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什么是风暴潮?

2010年11月12日

当强台风鮎鱼上月接近香港时,有人担忧它会否带来风暴潮。

简单来说,风暴潮是热带气旋引致的海水上升。热带气旋的风力(图 1)是水位上升的主因,它的低气压(图 2)是次因。

图 1     风暴本身的风力引致的水位上升

图 1风暴本身的风力引致的水位上升


图 2     风暴的低气压造成的水位上升

图 2风暴的低气压造成的水位上升


过去一百年左右,曾有两次风暴潮造成严重伤亡,一次在 1906 年,另一次在 1937 年,分别造成 15,000 人和 11,000 人死亡。

风暴潮的水位高度视乎水深和海岸线形状而定。若风暴潮遇上天文大潮,后果会较为严重。

由于香港的地理位置,吹东风或南风时香港较易受风暴潮影响。这从我们知道热带气旋的风总是向逆时针方向吹,便可以想像得到。

看看图 3,这幅图根据现存数据,显示导致香港出现最高 20 次风暴潮的热带气旋路径。纪录保持者是 1979 年的台风荷贝,那次在新界东的大埔滘水位上升了 3.2 米。总的来说,图中的热带气旋路径,要不是直接或几乎袭港,便是在香港西方或南方掠过。

图 3     导致维港出现最高 20 次风暴潮的热带气旋路径

图 3导致维港出现最高 20 次风暴潮的热带气旋路径


比较上述路径,可见鮎鱼的路径(图 4)颇为不同。鮎鱼一直与香港维持 400 公里的距离,期间港内水位仅上升了 0.7 米(图 5),当中有 0.5 米是与东北季候风有关。换言之,鮎鱼的风暴潮实际只有 0.2 米。

图 4     强台风鮎鱼的路径

图 4强台风鮎鱼的路径


图 5     10 月 21 日(星期四)正午至 10 月 22 日(星期五)午夜鰂鱼涌的水位

图 510 月 21 日(星期四)正午至 10 月 22 日(星期五)午夜鰂鱼涌的水位


说起来,过去东北季候风亦曾造成轻微水浸。在冬天,强烈东北季候风加上天文大潮会将水位推高,曾令港岛西区上环的低洼地区出现水浸。基础建设改善后,这个问题基本消失。

由于风暴潮可以造成严重破坏,香港天文台于 70 年代曾进行计算和推演,以减轻风暴潮对新市镇的威胁。为此,位于新界东的沙田等地区在填海时便额外填高了 3 米。

在天气预测中,每当有热带气旋移近华南沿岸时,天文台会运行一个风暴潮模式,若发现有威胁的话,会预先提醒市民特别注意风暴潮的危险。



李本滢、胡宏俊


参考:

1. 黄梓辉、李健威,强烈季候风在香港引致的水位异常,第二十一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中国,香港,2007 年 1 月 24-26 日
2. 黄永德、黄梓辉,香港的风暴潮预测,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讨会(中国北京) 2008 年 12 月 4-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