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谈谈暴雨警告(第二部分):疑难解答

2018年4月10日

上次讨论了暴雨警告系统的设立目的与考虑因素,今次我们会解答一些常见疑问。

问:为甚么不实施分区暴雨警告?

暴雨发展与移动有时相当迅速,短时间内可以有很大变化,假如实施分区暴雨警告,不同地区与时段的警告级别很可能不同,对跨区活动的市民会造成信息混乱,传媒如何将这些瞬息万变的警告转达给市民也是极大的挑战。

以2013年5月25日早上的大雨为例(图一),大屿山、南丫岛及黄竹坑的每小时雨量一度超过40毫米(图一黄色区域);雨带其后迅速北移,原先大雨的区域雨势骤减,而青衣、荃湾及马鞍山雨势则转大。倘若实行分区暴雨警告,上述地区的警告级别会在短时间内更改,令市民无所适从:是否继续上班上学,到底应以出发地、还是目的地警告级别为准?是否也需要考虑上班上学所经过的地区?情况将会变得极为复杂多变。

图一

图一 2013年5月25日上午10时45分及11时30分的雨量分布图


问:为甚么有时候天文台发出了暴雨警告,但身处的地方雨势不大、甚至无雨?

暴雨落在哪一区、强弱变化都有随机性。以2016年5月10日早上一场「红雨」为例(图二),当时新界大部分地区受大雨影响,但大屿山却雨势不大,港岛及九龙多处地区甚至无雨。大家可参考天文台的雷达图像(图三),便可看到雨区位置、强弱及走向(红橙黄色显示雨势较大),有助掌握暴雨变化。

图二

图二 2016年5月10日上午7时30分的过去一小时雨量图


图三

图三 2016年5月10日上午7时30分的雷达图像


问:为甚么天文台不能提早一两小时预测到暴雨来临,避免在上班上学等「尴尬时间」发出红色或黑色暴雨警告,减少不便?

暴雨在一小时甚至更短时间的变化可以很大,要提早一两小时准确地发出红色或黑色暴雨警告,或预先发出提示信息,以现时科技仍难精准掌握。假如太早发出暴雨警告但雨带突然减弱或移至别处,久而久之容易衍生「狼来了」的不良效应。以2016年5月6日晚上的情况为例(图四),当时有一个相当广阔的强雨区从香港的西北面移近,但在抵达香港前迅速减弱并于北面掠过,可见「定点、定量」降雨预测的困难。由于较难提早一两小时发出暴雨警告,倘若要在所谓「尴尬时段」发出警告,虽然无可避免会对市民上班上学造成不便,但希望市民能够谅解这是基于安全理由而作的决定。建议各界在雨季来临前预先制定暴雨的应变安排,以便在有需要时执行。

图四

图四 2016年5月6日下午7时30分(左)及9时30分(右)的雷达图像



李立信周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