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台风杜鹃 ─ 双重眼壁的台风

台风杜鹃 ─ 双重眼壁的台风

台风杜鹃今日(2003年9月2日)掠过台湾南部后,直趋珠江口。在南海北部时,杜鹃曾出现双重眼壁结构(见图一)。内眼及外眼的直径分别约为20公里及100公里。

眼壁是最接近台风中心的环型对流雨带,该区的风力最强,雨势最大。通常大部份台风只有一个眼壁,很多成熟而强烈的台风亦会出现双重眼壁结构(美国双重眼壁的飓风达总数的一半以上),但并非所有强台风都有双重眼壁。

在西太平洋,双重眼壁结构并不少见。2003年的台风鲸鱼、2000年的台风鸿雁及台风启德、1997年的台风芸妮及1987年的台风戴娜都曾出现此现象。香港天文台的天气雷达曾清楚展示台风爱茜(1975年)及台风荷贝(1979年)的双重眼壁结构(图)。爱茜及荷贝都是强台风,中心风速超过每小时200公里。香港因此需要悬挂十号飓风信号。

现时普遍认为当强台风出现双重眼壁结构时,它们是处于「眼壁更替周期」:新的眼壁发展,替代当时的旧眼壁。周期开始时一个环型的密集对流区首先在眼壁外发展,继而向内移动,以至出现双重眼壁结构。其后内眼壁最终消散,外眼壁则增强并向内移动。双重眼壁结构会维持约一至两日,通常显示台风该次增强周期接近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