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报
 
 

 寄给朋友政府主网页

财政司司长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发言全文

******************

  以下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今日(六月四日)在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上就香港经济近况及展望的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财政司司长:主席,各位议员,谢谢各位今天邀请我来这个会议说一说最新的经济情况,以及就各方面的问题交换意见。我希望用一些时间谈谈数个大方向,包括我对经济现况的看法,现在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应付这些机遇和挑战。

主席先生刚才说到希望我能够就着下次财政预算案的谘询过程,以及财政储备水平的问题去倾谈一下,当然,我亦乐于从命。刚才主席也说过,其实这次是希望大家交换意见,所以我说完后,希望大家能够多给我一些意见。

政府刚刚发表了二○○一年第一季的经济报告,各位议员应该已经收到有关文件,我尝试把其中一些要点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是关于本地生产总值。香港经济增长在二○○一年的第一季进一步放缓,这是由于全球需求转弱,使出口明显地减慢。大家知道香港是相当倚靠出口的,幸好香港的内部需求仍然相当稳定。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GDP)跟去年同期比较的实质增长,就是由二○○○年第四季的6.9%进一步回落至二○○一年第一季的2.5%。

有形贸易方面,传统쥝场,即欧美的入口需求是显著减弱了。加上亚洲区的贸易大幅回落,传统出口的增长势头自从今年初已经踏入放缓。出口往内地的货物在二○○一年的第一季仍能保持可观的增长,较去年同季实质上升9%;另外出口去日本的货物亦维持强劲的双位数字的增长,达至16%。

至于传统海外쥝场方面,美国的消费和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导致香港输往美国的货物出口在二○○一年第一季表现呆滞,跟去年同季比较,轻微下跌了0.4%,这比较去年第四季出口到美国去的货物,仍然有10% 的增长,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服务输出方面,虽然普遍受到亚洲区内需求转弱所影响,但是访港旅游业仍然维持不俗的增长。离岸贸易的活动持续激增,在访港旅客人数方面,在二○○一年第一季达致三百二十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上升8%。

内部需求方面,劳工收入稍为增加,使私人消费开支在二○○一年的第一季保持温和的增长,较一年前上升3%。

整体投资开支仍然非常强劲,二○○一年的第一季较一年前实质上升14%,整体开支投资已经连续第三季录得双位数字的增幅,这主要是由购买机器和设备的持续激增所带动的。

另外,楼字和建设产量在二○○一年的第一季亦回复轻微的增长,扭转了过去十季的跌势。楼宇住宅的格价在二○○一年第一季的住宅物业销售쥝场,整体上仍然疲弱。住宅楼宇成交数目在二○○一年的第一季较二○○○年的第四季减少了3%。以总值计算,成交下跌了23%。

最近数个月外围环境转变了,香港经济的短期展望无疑要面对更多不明朗的因素和风险,其中包括美国的经济增长由高峰急剧滑落,欧洲的经济增长动力亦正在减慢。日本的经济前景亦更形黯淡,这可能会对日圆构成较大的下调压力,从而对香港产生压力。其他东亚区的经济增长已经明显地回落,使区内的贸易大受影响。所以刚才所说的,外围因素是继续转弱,幸好中国内地作为香港的经济腹地,仍然保持可观的经济增长。而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亦会利好香港经济。

虽然今年第一季本港的内部需求仍然稳步增长,但是由于外贸特别疲弱,整体经济表现难免会有较大的下挫。鉴于外围环境在短期内仍然会牵制香港的经济,政府现在已经把二○○一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的实质增长预测,由早期的4%下调至3%。然而,中国推行第十个五年计划,并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会带动内地经济持续地蓬勃发展,随而为香港谛造更多商业机会。展望香港中长期的经济发展,仍然是审慎乐观的。不过,刚才说过,外围的经济可能会比预期的放缓,香港经济的增长亦存在进一步下调的风险。

主席先生,刚才说过经济的情况,经济虽然有增长,但是不同的行业,不同阶层人士的感受可能是不一样的,原因是香港正面对着经济的转型。我在很多场合也说过,香港其实是正面临相当大的转型,而这个转型是由两个大的所谓范式转移,或是一个大的转变所引致的。第一个转变是,香港正由工业经济转为知识经济,而这个转变也不只是香港,是全球性的,而整个世界亦受着全球化的趋势所影响。大家知道影响不单只是局限于高科技的行业,而这些转变是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不单是工作里的技术,是技术化增加,譬如是饮食业、零售业的职员亦要运用电脑。影响亦包括工作的内涵,内涵也会转变,由单纯的所谓能力要求变为跨能力,所谓multi discipline的要求;由着重以往靠成本的竞争至重内涵,是要迎合每一个客户的需要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速度,即是要依靠产品本身是否迎合所需要的质量,另外是从提供服务的速度去竞争;由以往因为要以成本竞争,所以着重一个economy of scale,要倚靠大的,要做很多这样的竞争。到将来,可能每一项服务是逐个客来做,customisation,即是去适应每个人。由以往工业经济的注重资源,至现在和将来注重知识,而主要的竞争手段是知识工人。这个竞争的转变是影响整个香港,也影响整个世界,这是第一个转变。

第二个转变是国内经济高速地改革和发展,以及对外开放,而特别是国内经济是跟全球接轨的。因为这样的转变,使能够有知识、学问和资金的人便会发展到全球쥝场,不单只是香港的쥝场。特别是因为国内是全球增长最快的쥝场,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香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样对香港是有很大的机会。但是这个转变对很多人来说亦产生了一个挑战,特别是对低学历、低技术的人,要面对全球同类人的竞争。而全球最有竞争力的工人,特别是以价钱来说,就是内地,因为他们便宜,又多又勤力。所以内地与香港经济融合,便会连带一些地域性较强的工种亦会受影响。其实这个趋势,受影响的趋势以前亦发生过,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工厂北移,这已经发生了,现在连白领也受影响。

刚才说过,香港因为这两个转变,因为由工业经济转变至知识经济,内地跟香港经济融合会产生很多挑战和机会。可能大家会觉得我们香港的经济前景较为悲观。从某个角度而言,没错,我们面临很多挑战,但是悲观却未必一定说得上。其实,我对香港经济结构转变的前景是乐观的。乐观的原因是因为内地经济的迅速转型和发展,中国会在二十年内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而香港本身有很多优势。优势在于第一是地点,我们在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隔邻。第二是我们有쮼好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制度。我们香港有相当强的中枢效应和合流效应,意思即是在香港,我们有很多相关的行业放在一起;而我们已经是有很多行业在一起,作为亚洲区的一个金融中心和货运中心,产生很大的中枢效应。最后,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的人才。

在一个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隔邻,亦有这些优势的时候,如果我们结合这两个地方,有这两个方便,香港的经济前景应是颇佳的。而颇佳是因为在于我们的定位,我们的定位其实应该是甚么呢?很多时候也说过,我们应该定在我们作为东亚区,特别是大中华地区的一个「超曼克顿」,情况跟北美的纽约及在欧洲的伦敦很相似。而这个「超曼克顿」本身的内涵是甚么呢?如果你看传统曼克顿的定位,其中有数方面。第一是金融中心,另外一个是商贸中心,另外是一个航运物流的中心、资讯中心及旅游中心。为何说在曼克顿以外,还要超曼克顿呢?有数个行业是可能会发展的,譬如是某一些IT行业,以及一些生物技术的行业。另外又可以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医护中心,另外是在地区性的一个高等教育中心。

这些经济活动是要求有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的人,但是,有些人说我们只是发展一些较为高增值的行业,对一般的쥝民有何影响呢?其实高增值行业活动的要求,当然是要求相当高技术的人才,但是这些活动亦是要求很多不同服务的行业去支持他们的。这些服务行业包括商业服务及个人服务,这其实是跟纽约和伦敦相似的,即是说如果我们发展到比较高技术的行业,便会带动一些没有这么高技术的行业去支持他们,从而制造了就业,使大部쥝民都能受惠。这个情况跟在纽约和伦敦非常相似,所以日后在香港,我们要集中发展高增值的行业,而不是我们只是要着眼于低增值,而事实证明只是走低增值、低技术的行业的出路是没有前途的。

在发展一个这样的角色、定位的时候,政府的角色是甚么呢?我自己非常相信是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而政府的角色就是要提供一个环境,令自由市场的力量得以发挥,让每一个参与者,包括公司、个人有充分的发展机会,但是当然亦都有很多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基本建设的活动,在商业原则上面是不合化算的,所以政府就要提供很多基建,包括一些硬的基建以及软的基建,令到这市场能够稳健的发展。当然,文明的社会要求政府提供一个安全网,保证不会有人要露宿、不会有人挨饿,不会有人因为没钱而失学或失救。

刚才说过,在知识经济中,我们要发展我们的定位便成为Manhattan Plus,其实当中最重要的是甚么呢?最重要是人才。当然,人才的要求,全世界知识经济都会这样要求,但特别是一个所谓Manhattan Plus、超曼克顿式的经济,除了发展人才外,我们亦都要其他几样东西,就是钱财、货物的流量以及资讯的流量。所以以后来说,政府做很多措施,就是不断要考虑,是否聚到人才、聚到钱财、增加货物的流量、资讯的流量。

要聚到人才、聚到钱财,增加货物流量,增加资讯流量的时候,我们政府要提供一定的要素,其实很多以往都提及过,其中包括法治、自由,特别是资讯的自由以及言论的自由,要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有廉洁、高效率以及一个小政府。我们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好的治安,要有好的基本建设、硬件以及软件去增进人流及货流,这个资金的流量以及资讯的流量,以一个低的税率以及简单的税制以及最重要是发展人才。最后两方面非常重要,特别在人才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政府已经用了很多力量去推动教育改革,亦都改动政策去吸引更多的人才来香港,毕竟人才其实跟资金很相似。在资金方面,在市场我们经常说流通量就会吸引更多的流通量,所以 "liquidity breeds liquidity",而人才亦都是一样,人才本身会吸引更多人才来香港,但培训本身除了是要吸引人才之外,亦都是保障低收入、低技术的阶层最好的手段,因为他们亦都能够提供到他的技术,就会在新的时期能够可以保障自己的工作。

刚才说了一些大原则,在中期来说,我们会努力研究哪几方面呢?我自己本身会研究的几方面,第一是研究发展金融业,因为不竟这个是香港暂时来说仍然是最有竞争力的行业,特别是考虑怎样利用内地的优势去发展我们的金融业;第二、我们会研究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对香港,特别是对香港非常之重要,特别是对一些低技术的人来说,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就业行业。在这方面,我们要集中考虑两方面,第一就是说内地人来香港这方面。香港现在每年大约有三千万人次往国内消费、去旅游、去做生意;但是同样地,去年只有三百万内地人次来香港,这个不平衡,导致我们的内部消费受到一定影响,我们会跟内地去研究,怎样增加内地来香港旅游的人次。

第二方面,香港本身亦都要增加我们的吸引力,怎样可以改善香港旅游的经验,令来香港的人经常再来,在这方面我想政府会在多方面研究这个问题。

第三方面,我们会研究怎样发展所谓供应链的管理、物流以及电子商贸,从而改变整个或者推动整个传统的工商业,无论是进出口业以及这个工业的发展。

第四方面,我们提及的Manhattan,我们自然要想一想,这个好像一个曼克顿式的经济怎样跟内地或者腹地经济的融合,所以在这方面政府会加强跟内地的合作,特别是粤港方面的合作。大家想一想,在珠江三角洲已经有四千万的人口,他们的经济每年以10%以上增长,香港有七百万人口,如果两地经济融合的时候,在很多地方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经济体系,我们怎样发挥优势互补,令到两方面经济得以更进一步提高?这个本身对香港很有好处。

第五方面,我们会进一步研究政府以及民间在工作的效率怎样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怎样可以做得快一点。

如果我们做到各方面的时候,作为全球第二大国,即是将来中国作为第二大国的一个金融中心、一个地区中心的时候,前景是非常之好。当然,问题亦都不少,要很多方式去做,市民要适应转型亦都会有一定的痛苦,但是这个情况是避不了的。但是我们要面对这个转变,我很相信结果对大家来说是很好的。总括来说,我们要一同去做很多东西,我们应该拥抱转变、发挥优势、依靠内地、立志全球。如果做到这方面,我想香港经济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

主席先生,你亦问到我对这个预算案的谘询以及财政储备会有甚么看法?我大约说一说。首先是财政储备。我们的财政储备要起两个作用,首先是要维持港元的稳定,充足的储备对市场操控者会产生阻吓作用,令他们却步,这是捍卫港元免受冲击的有效武器之一。另外维持健康水平的财政储备能在经济逆境之中发挥缓冲作用,即使财政出现赤字,我们亦毋须一定要靠借贷渡过难关。当然,我们绝对不可以随便利用财政填塞这个赤字,否则香港的信贷评级亦会受到影响,社会大众都十分关注财政储备的适当水平,要讨论这个课题就要顾及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种种因素才有意义,我很希望能够多点听取社会对这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听取各议员的意见。

在预算案的谘询方面,今年的谘询过程跟以往大致差不多,由明天开始,我会跟立法会的议员展开第一轮的谘询,讨论开支的建议,稍后我亦会谘询议员有关收入的建议。我认为立法会跟政府是有着伙伴的关系,所以很希望在制订这个预算案过程中,能够跟各位议员紧密合作。公共开支跟财政储备一样,是市民的钱,怎样理财,我们会很审慎。以往我在银行工作时,我们会非常关注客户的钱是否有良好的回报。作为财政司司长,我亦希望用市民的钱可以为整体经济,为市民创造长远的经济效益。但怎样才叫投资呢?我们很希望多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我想重复一句,就是因为在很多方面我是新(手),所以能够听取各议员的意见以及各方面的意见,就会很能够帮到我制订这个预算案,所以真真正正很希望透过你们,透过传媒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谢谢主席。

二○○一年六月四日(星期一)


寄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