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向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发言全文(四)
********************************
发展「北部都会区」 启动新引擎

54. 「北部都会区」是未来的策略发展据点,亦是驱动香港再创高峰的新引擎。本届政府会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区内已开展多项大型发展项目,我们会在不同环节提量、提速、提效、提质,将大型项目「生地」变「熟地」由过去需时十多年大幅压缩一半时间。

55. 为强化建设「北部都会区」的「治理体系」,政府将分别成立「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北部都会区谘询委员会」,前者由行政长官亲自带领作高层政策指导及监督,后者由财政司司长主持并由专家及社会人士组成,为推展「北部都会区」出谋献策。特区政府将与广东省政府紧密对接,让「北部都会区」发挥超越地理界线的限制,与广东省、深圳市和大湾区产生协同效应。明年会成立专责发展「北部都会区」的部门,主导和统筹各部门以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设,目标是在明年内制订「北部都会区」的具体计划和行动纲领。

56. 建成后的「北部都会区」,将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集优质生活、新兴经济和文化休闲于一体,以创新城市设计推动职住平衡和绿色生活,发展和保育并存。我们会充分利用「北部都会区」的边境优势,促进口岸地区的综合发展。西边以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为重心,藉着毗邻前海的地利,成为核心商业区,辐射深圳以至大湾区;中部以新田科技城为核心,聚集创科企业,与一河之隔的深圳创科产业集中地,产生协同效应,并成为多元创新试点。新界北新市镇的现代产业发展,亦可与深圳互相配合;而东边则坐拥丰富自然和旅游资源,可供两地发展康乐和旅游。未来工作重点包括: 

(i)全速造地建屋──全力推进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及元朗南等已启动工程的大型项目。大部分其他发展项目已展开规划,包括新田科技城。目标是五年内为所有发展项目启动收地程序,十年内完成平整新发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单位各四成; 
 
(ii)提高发展密度──善用「北部都会区」土地资源,采用较高地积比率,住宅用地会以最高地积比率6.5倍为指引(较早期新市镇如沙田的5倍为高),而商业用地则为9.5倍;

(iii)开发产业用地──未来五年,产业用地将陆续推出,支援发展创科和其他产业。新田科技城内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有三栋大楼正在兴建,部分河套用地明年起招商引资;河套地区以外的首批新田创科用地,则于2024年动工;洪水桥和元朗一带的物流及新兴工业园首批工业大厦用地将于明年起推出;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定位为现代服务业枢纽,毗连洪水桥站的商业用地亦会在2026年完成平整; 

(iv)建造亮点发展群──规划多项亮点设施,带动发展,提升生活质素,包括文化设施群、专上教育院校、大型体育设施、医院网络、政府设施群等。位处核心商业区而没有特定地域要求的政府办公室,例如金钟道政府合署近四成办公室楼面面积,将迁往「北部都会区」,带动该区发展并腾出核心商业区土地; 

(v)积极保育生态──待相关研究明年完成后,落实「新积极保育政策」,逐步收回私人拥有且具生态价值的湿地和鱼塘,建立湿地保育公园系统,为「北部都会区」建设提升环境容量。另启动法定程序,在2024年把红花岭约500公顷土地指定为郊野公园,与深圳梧桐山风景区互相呼应,打造贯穿深港两地的生态走廊。我们会在2024年逐步开放沙头角(中英街除外),推广文化生态旅游,并于明年初展开地区谘询;及

(vi)跨境紧密互动──「北部都会区」拥有边境优势,在产业规划、土地使用、生态保育等,都可以与内地产生协同效应。香港与内地在粤港、港深合作架构下已成立专班,探讨融合方案,为「北部都会区」创造更大价值。

提升建造业生产力

57. 未来数年,政府在基本工程开支每年超过1,000亿元。发展局将成立跨部门督导委员会,专责统筹「组装合成」等高效建筑的发展及精简相关的审批,为业界拆墙松绑。委员会明年会制订加强组件供应链的措施,包括为业界在「北部都会区」提供生产和储存用地,促进与大湾区的协作,加快房屋供应之余,亦加强香港建造业在区内采用「组装合成」的领导地位。

支援本地旅游

58. 我们会继续推广本地特色旅游,用六亿元推出为期三年的「文化古迹本地游鼓励计划」,鼓励旅游业界开发具文化和古迹旅游元素的旅游产品。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亦会推出新一轮「赏你游香港」及「赏你住」以带动本地气氛和消费,并会增加名额。为重塑香港为区内首选会展旅游目的地,旅发局将因应疫情发展,加大力度支持会展旅游,争取更多高增值过夜旅客来港。

推动渔农业可持续发展

59. 环境及生态局会与渔农业界携手制订「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推动业界升级转型、迈向现代化和持续发展。该局会分阶段推出多项措施,涵盖财政、基础设施、土地和技术支援,以提升本地渔农产品的质量、产值和生产力。

(五)切实排解民生忧难

土地房屋 重中之重

政策理念

60. 解决「住」的问题,是本届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要解决不适切居所,例如「劏房」问题,须突破性增加房屋供应,打破房屋短缺的长期困局。目标是在「住」的问题上让市民看到希望,上楼早一些,住房大一些。

现况及挑战

61. 根据《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最终报告,未来30年(2019至2048年)整体土地供应将达7 000多公顷,比需求的6 000多公顷,超出1 000多公顷。根据《长远房屋策略》推算,未来十年公营房屋需求是301 000个单位。我们已找到足够土地,可兴建达360 000个单位。然而,由于未来十年公营房屋落成量分布不均,只有约三分之一单位于第一个五年期(2023-24至2027-28年度)落成,另外三分之二单位要留待第二个五年期(2028-29至2032-33年度)落成,以致轮候公共租住房屋(公屋)时间很长。

62. 我们要突破掣肘,创造供应,解决短期内公营房屋供应短缺的问题,同时稳定私营房屋的供应,并从土地供应着手,在各环节提量、提速、提效、提质,走在问题前面,建立一套稳定、能持续增加供应的长远计划。

重点策略及目标

63. 由财政司司长和副司长领导的「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和「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已向我提交首份百日工作报告。经考虑两份报告的建议后,我决定采取以下重点策略和目标: 

(i)推出全新「简约公屋」,未来五年兴建约30 000个单位; 

(ii)结合「简约公屋」和传统公屋,令未来五年(2023-24至2027-28年度)公营房屋总建屋量较上一个五年期(2022-23至2026-27年度)大幅增加约五成; 

(iii)轮候公屋时间即时「封顶」,目标是结合「简约公屋」和传统公屋总供应量,将现时约六年的轮候时间「封顶」,在四年内(即2026-27年度)降至约四年半; 

(iv)新建单位面积「封底」,所有于2026-27年度起落成的资助出售房屋一般实用面积不少于26平方米,新落成公屋(一至二人单位除外)一般室内楼面面积不少于同等水平(注);

(v)未来五年推出足够私营房屋土地,以满足《长远房屋策略》估算需求,稳定私楼供应; 

(vi)压缩造地程序,「生地」变可建屋「熟地」缩短约三分之一至一半时间; 

(vii)善用市场力量,提升公私营协作,推出先导计划鼓励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出售单位;及

(viii)加速造地,长远建立土地储备,掌握土地供应主导权,让政府走在问题前面,不再追落后。

房屋:提量、提速、提效、提质

公营房屋供应

64. 我们会与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和香港房屋协会(房协)紧密合作,全力提量、提速、提效、提质,推高首五年供应量,缩短公屋轮候时间。措施包括:
 
(i)推出全新「简约公屋」──政府会利用短期内未有发展计划的政府和私人土地,以标准简约设计和「组装合成」快速建成「简约公屋」。在五年内兴建约30 000个单位,增加约四分之一公营房屋供应。轮候传统公屋三年或以上人士可申请入住「简约公屋」提早上楼,以家庭为优先。入住人士可保留轮候传统公屋的位置,之后迁入传统公屋。「简约公屋」会配备传统公屋的基本设施,租金较同区传统公屋低。我们会向立法会申请专项拨款兴建和营运「简约公屋」。同时,我们会继续与民间协作,落实已规划约20 000个过渡性房屋单位。

计及约30 000个「简约公屋」单位,未来五年(2023-24至2027-28年度)整体公营房屋建屋量将增至约158 000个单位,较上一个五年期(2022-23至2026-27年度)的约105 000个单位大幅提高约五成,当中包括「公屋提前上楼计划」的12 000个公屋单位(详情见下文(ii) 段)。

我们会推出「公屋综合轮候时间」指数,反映申请者综合轮候传统公屋和「简约公屋」的时间。以新增申请者和回收公屋单位数量维持现水平不变计算,目标是在四年内(即2026-27年度)把「公屋综合轮候时间」由六年降至约四年半;

(ii)落实「公屋提前上楼计划」──政府会以分阶段建屋方式,加快落成部分公屋单位,预计未来五年有约12 000个单位可让市民提早约3至18个月上楼; 

(iii)使用「组装合成」提速──建议房委会规定所有在第一个五年期新落成的公营房屋项目采用「装配式设计」,并在合适项目采用「组装合成」;至第二个五年期,不少于一半项目采用「组装合成」。房协亦会在更多公营房屋项目采用「组装合成」; 

(iv)提升公私营协作──推出全新「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房屋先导计划」,在下个财政年度起分批推出三幅土地,让发展商投标兴建资助出售单位,以指定市价折扣率售予合资格人士。先导计划亦鼓励发展商申请改划其拥有的私人土地兴建资助出售单位;及

(v)采用「设计及建造」模式加快建屋──建议房委会第二个五年期至少一半单位采用「设计及建造」合约模式兴建以提速、提效、提质。

65. 「提质」方面,我们会为公营房屋居民打造更舒适的公共空间、设施及屋邨环境。房屋局局长会主持专责小组,为新公营房屋项目制订「幸福设计」指引。我们亦建议房委会挑选五条现有公屋屋邨作为先导计划,在五年内分阶段研究和落实进一步改善措施,缔造更有「幸福感」的居住环境。

私营房屋供应

66. 根据《长远房屋策略》最新推算,未来十年私营房屋需求为129 000个单位。我们会以此为基本目标,在未来五年准备好可兴建不少于72 000个私营房屋单位的土地,通过卖地及铁路物业发展推出市场,再加上市区重建局及其他私人发展项目,整体供应将多于估算需求。

67. 构建置业阶梯方面,政府除了稳定私营房屋供应外,亦会透过提供「居者有其屋计划」、「绿表置居计划」和「港人首次置业」(「首置」)等资助出售房屋,实现市民置业愿望。

注:新落成公屋单位(一至二人单位除外)室内楼面面积不少于21平方米,大致相等于资助出售房屋实用面积不少于26平方米。

(待续)
 
2022年10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27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