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超强台风山竹(1822)

超强台风山竹 (1822)
二零一八年九月七日至十七日

山竹是二零一八年第五个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继二零一七年天鸽后,天文台在山竹袭港期间再次发出十号飓风信号,并持续了10小时,是战后第二最长的十号飓风信号,仅次于一九九九年约克的11小时。山竹环流广阔、风力强劲、移动迅速,加上其特别的风力结构,为香港带来破坏性风力和破纪录的风暴潮,并造成广泛及严重的影响。

热带低气压山竹于九月七日在关岛以东约2 33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随后数天迅速向西移动,并逐渐增强,于九月十一日发展为超强台风。山竹在九月十四日转向西北移动,在登陆吕宋前达到其最高强度,中心附近的最高持续风速估计为每小时250公里。山竹横过吕宋北部后减弱,并继续迅速以西北路径横过南海北部,移近广东沿岸。山竹在九月十六日上午减弱为强台风,黄昏前在广东台山附近登陆,随后移入广东西部及进一步减弱。翌日晚上山竹在广西减弱为一个低压区。

根据报章报导,山竹为吕宋带来狂风暴雨。最少有82人死亡、138人受伤及两人失踪,约15 000间房屋倒塌。山竹为珠江口沿岸带来破坏性的风力及严重的风暴潮,多处建筑物及沿岸设施受损,低洼地区严重水浸。澳门有40人受伤,超过5 500人撤离,有多宗建筑物损毁报告。内港离地面水浸高度曾达1.9米或以上。山竹亦在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及云南造成至少六人死亡,接近330万人受灾。

由于山竹移动迅速及预料会对香港构成严重威胁,天文台早于九月十四日晚上10时20分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当时山竹集结在香港之东南偏东约1 110公里,是有记录以来最远的一次。九月十五日日间本港吹轻微至和缓的东北风。随着山竹迅速移近广东沿岸,天文台在九月十五日下午4时20分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当时山竹位于香港之东南约650公里。晚上本港风势增强,吹清劲至强风程度的偏北风。随着山竹继续逼近珠江口一带,天文台在九月十六日上午1时10分发出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当时山竹集结在香港之东南约410公里。其后本港风势继续增强,离岸及高地吹烈风至暴风程度的偏北风。由于预料当山竹接近香港时,本港风力会进一步增强,天文台在上午7时40分发出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当时山竹已移至香港之东南偏南约200公里。其后本港风力急速增强,天文台在上午9时40分发出十号飓风信号,当时山竹位于香港之东南偏南约160公里。在八号、九号及十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发出的时候,风暴与本港的距离均是自一九六一年以来该信号的最远纪录。九月十六日日间本港各区长时间受具破坏性的暴风至飓风所吹袭。山竹在下午1时左右最接近香港,当时它位于天文台总部之西南偏南约100公里。而随着山竹在香港的西南面掠过,本港风向由东北逐渐转为东南。黄昏前山竹在广东台山附近登陆,远离本港并逐渐减弱,当香港不再受飓风威胁,天文台在下午7时40分改发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晚间本港风力继续减弱,天文台在九月十七日上午5时20分改发三号强风信号,并于当日下午2时40分改发一号戒备信号。随着山竹进一步移入内陆和减弱,天文台在九月十七日晚上7时10分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山竹横过吕宋北部后减弱,其眼壁的对流亦较横过吕宋前弱,相反离山竹中心约100至200公里之间的螺旋雨带仍然保持强烈对流和十分完整的结构。综合微波卫星图像(图2.2.6)、多普勒天气雷达图像(图2.2.7)、地面观测和气象侦察飞行数据的分析,山竹眼壁外螺旋雨带的风力明显高于眼壁附近的环流。当山竹在香港南面经过时,该强烈螺旋雨带在日间影响本港。再加上山竹在南海北部移动速度相当快(时速达35公里),而香港长时间位于风暴的右半圆(亦即危险半圆),风暴的风力及移动速度的叠加令香港当日大部分时间受到猛烈风力吹袭。因此,虽然山竹的路径较接近澳门、珠海及台山一带,但由于山竹特别的风力结构,本港所受风力却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之中最强劲的。

山竹吹袭香港期间,香港各测风站录得的最高风力载于表2.2.1,香港整体的风力超越过去三十年引致天文台需要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的热带气旋所带来的风力,包括一九九九年的约克、二零一二年的韦森特及二零一七年的天鸽(见表2.2.2)。九月十六日在横澜岛及长洲录得的最高60分钟平均风速分别为每小时161及157公里,均是该站历来的第二最高,仅次于一九八三年的爱伦。当日香港大部分地区录得每小时超过150公里的阵风,大老山的阵风更达每小时256公里,排名于一九六二年的温黛和一九六四年的露比之后。而位于维多利亚港内的北角测风站录得的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为每小时124公里(图2.2.9),是一九九八年该站启用以来首次录得持续飓风。另外,正在清水湾测试的自动测风站更录得高达每小时191公里的10分钟平均风速(注),相信是天文台自一九八零年代开始在香港安装自动气象站以来的近地面最高纪录。

各站录得的最低瞬时海平面气压如下:

最低瞬时海平面气压
(百帕斯卡)
日期/月份 时间
香港天文台总部 977.0 16/9 下午1时28分
香港国际机场 973.9 16/9 下午2时11分
京士柏 977.5 16/9 下午1时44分
打鼓岭 981.3 16/9 下午12时52分
大埔 980.5 16/9 下午1时17分
沙田 980.1 16/9 下午12时21分
上水 979.8 16/9 下午2时06分
流浮山 976.7 16/9 下午1时59分
长洲 971.8 16/9 下午2时10分
横澜岛 973.5 16/9 下午12时10分

山竹袭港的路径是引致香港出现严重风暴潮的典型路径。当时山竹在香港西南偏南近距离掠过,与其相关的猛烈东至东南风把海水推向并堆积在岸边。加上山竹环流广阔,它的风场推动较广阔的洋面,继而进一步推高水位。山竹所带来的风暴潮令本港水位普遍升高超过两米,引致本港多处出现异常高的水位。天文台的六个潮汐站当中的五个(鲗鱼涌、大埔滘、尖鼻咀、大庙湾及石壁)录得破纪录的风暴潮,其中鲗鱼涌和大埔滘潮汐站分别录得2.35米及3.40米的风暴潮增水。而横澜岛潮汐站因在山竹吹袭期间受严重损毁,并未能录得最高潮位纪录。当日鲗鱼涌的潮位(即天文潮位加风暴潮)最高升至3.88米(海图基准面以上,下同),超越了天鸽袭港时录得的3.57米,并仅次于1962年温黛袭港期间录得的3.96米。大埔滘则录得最高潮位4.71米,同样仅次于温黛袭港期间录得的5.03米。有关山竹掠过期间香港各潮汐站所录得的最高潮位可参考图2.2.11

山竹前沿的下沉气流于九月十四日及十五日为本港带来大致天晴及酷热的天气。九月十五日天文台气温飙升至35.1度,是有记录以来九月的第二高。在山竹环流的影响下,九月十六日本港天气急速转坏及有狂风大雨。当日本港大部分地区录得超过150毫米的雨量。天文台曾发出红色暴雨警告及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受到与山竹相关的雨带影响,九月十七日本港仍间中有狂风骤雨。

山竹吹袭期间,本港至少有458人受伤,另有超过六万宗的塌树报告,数目有记录以来最多,多处有物件被吹倒、高空坠物及建筑物受损,大角咀有建筑地盘一个天秤被吹断,亦有大厦外墙及天台屋被强风吹倒。秀茂坪有垃圾收集站的铁皮屋顶被吹走。全港有至少500宗玻璃窗或玻璃幕墙损毁报告,当中红磡、湾仔、中环、旺角有商业大厦玻璃幕墙爆裂。将军澳有住宅单位的玻璃窗被吹毁,荔景亦有住宅单位的冷气机被吹入室内,导致一人受伤。全港有超过四万户电力供应中断(图2.2.13),包括多个新界西及新界北的乡郊地区、西贡、将军澳及杏花邨的个别楼宇、长洲、吉澳、东平洲等。当中约13,500户停电超过24小时,而一些较偏远地区及个别楼宇的电力供应在四日后仍未能完全恢复。停电亦引致一些地方的食水供应受到影响。

与二零一七年的天鸽相比,山竹所引致的暴雨、风暴潮及巨浪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大澳、石壁、梅窝、长洲、杏花邨、小西湾、海怡半岛、鲤鱼门、将军澳、沙田、大埔、西贡、元朗、流浮山、沙头角、石澳及坪洲等多处沿岸地区因风暴潮和大浪而严重水浸。多个沿岸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公众泳滩、海滨长廊及运动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大澳、鲤鱼门及沙田曾大屋村一带因严重水浸,多名村民需要疏散。海水亦涌入杏花邨及将军澳南一带,有地下停车场被海水淹浸,多辆汽车被淹没。沙田城门河、吐露港沿岸及大埔林村河一带的单车径及行人隧道亦被海水淹浸。西贡南围、流浮山、大埔三门仔新村、沙头角新村亦有多间村屋水浸。在巨浪下数以百计不同大小的船只搁浅、沉没或受严重破坏。各区的农田、鱼排及鱼塘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本港海陆空交通在山竹来袭当天瘫痪,而翌日部分地区的主要道路仍因塌树或水浸需封闭,公共交通服务未能完全恢复正常,大部分专营巴士路线停驶,港铁东铁线和轻铁只维持有限度服务。多个渡轮码头设施严重损毁,影响渡轮复航。香港国际机场有889班航班取消。

有关山竹与其他曾引致本港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的热带气旋比较,可参考天文台网志《令我们觉醒的「山竹」》: https://www.hko.gov.hk/tc/blog/00000216.htm

注:清水湾自动站位处复杂地形,风速计高度在海平面以上七十多米,估计相应近海平面的风速低于每小时185公里。